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080272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 以对联揭露科场舞弊,这绝对是中国特色,洋文无对 联,也就少了这样的幽默。 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期,也是科场舞弊案件的 频发期。从顺治到光绪,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不下数十起, 其中轰动一时,诛戮甚众,足令考官和举子为之胆寒的重 大案件约有四五起。如顺治丁酉科(1657)的顺天乡试案和 江南乡试案,康熙己卯科(1699)顺天乡试案,康熙辛卯科 (1711)江南乡试案,咸丰戊午科(1858)顺天乡试案等。就 中尤以顺治丁酉科江南乡试案和咸丰戊午科顺天乡试案为 祸最惨,涉及最广。前者两名主考与十八名房考全部处以 极刑,妻子家产抄没,涉案的举子被流放到极边宁古塔(今

2、 黑龙江宁安县)。后者因肃顺等人的挟私报复,竟将主考、 当朝一品大学士柏莜问了死罪,并牵连到大小官员和考生 十数人,或杀头,或充军,或革职。通过这几次的严惩与 震慑,科场秩序确实得到了整顿,关节条子虽不能完全杜 绝,但再也不敢明目张胆了。 清代科场案的频发和惩处之严厉是远远超过前代的。 这一方面说明科举对清代读书人的吸引力太大,举子们为 了功名前程,不惜铤而走险;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官场科场 的贪污腐败已积重难返,人情关节早就习以为常。另一方 面在清代最高统治者看来,科举既是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 一种手段,又是朝廷选拔合格官吏的“抡才大典” ,决不允 许某些考官和举子相互利用,借国家的制度大典为一己

3、谋 取私利。因而在顺、康、雍、乾时期,对科场案皆痛加追 究,对涉案者均严惩不贷。这既是严肃朝纲、整顿吏治的 需要,又能借以杀人立威,对汉族知识分子起到精神威慑 作用。 记述清代科场案的有关文献很多,大都散见于官方的 实录和诸家笔记中。对其进行专门探讨研究的文章也不少, 如孟森先生的科场案 ,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 录中也列有专章,另如王道成在科举史话中也有论 及。笔者本文的侧重点不在科场案本身。而是向读者介绍 几副有关清代科场案的对联。这些对联大都出自落第举子 之手,构思精巧,讽刺辛辣。其中既透露了涉案的主要人 员和情节,也反映了广大考生对舞弊贪墨者的深恶痛绝。 康熙己卯科顺天乡试案对联

4、该案发生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是科正主考为翰林 院修撰李蟠,他是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夺魁时年方三十 岁;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他是李蟠同榜的探花, 中鼎甲时已年逾古稀。由于该科取中举人内有不少朝官子 弟,因而激起落第者的愤怒。发榜之后,先是有人写揭贴 加以抨击:“顺天大主考李蟠、姜宸英等灭绝天理,全昧 人心,上不思特简之恩,下不念寒士之苦,白镪薰心,炎 威炫目。中堂四五家尽列前茅,部院数十人悉居高 第”接着有好事者撰对联进行揭露,联云: 老姜全无辣味; 小李大有甜头。 这副对联乍一看全是口语白话,风格俚俗,没用任何 典故,然却对杖工稳,谐音双关,耐人寻味。上联巧妙地 反用“姜是老的辣

5、”这一俗语,且“姜”与“善”谐音(按 今二字通用),意指姜宸英年纪老大,为人迂阔,自己虽未 敢徇私舞弊,但对主考的行为亦不稍加劝阻,故云“全无 辣味” 。据载,姜宸英功名心重,性不食猪肉。朱彝尊调侃 他道:“假如有人正在填写进士榜,煮了一大碗猪肉,说 吃了它就用笔填上你的名字,那你吃不吃呢?”姜笑着说: “猪肉总不会像马肝一样有毒吧。 ”这位老先生的个性倒也 可爱。据事后审查证明,姜宸英并无纳贿情节,纯系受牵 连下狱。在对联中,他只能算是个陪斩的。下联指李蟠年 轻胆大,性格粗豪(清稗类钞说他伟干虬髯,赳赳武夫), 刚步人官场,就借主文之机大肆贿通关节,收取钱财,尝 到了有权的“甜头” 。此联妙

6、在既暗含了两位主考的姓氏年 龄,又揭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及其在本次闱场中的表现。 尽管揭帖中用词夸饰,诋毁过当,但因与对联配合造 成的舆论极大。康熙帝为了平息士子的怨气,还是对两位 主要当事人进行了严厉处置。老姜锒铛入狱,小李被判充 军。姜宸英本为江南名士,以古文名家,好不容易到老年 才博得一第,且喜高中鼎甲,还曾受到康熙的夸赞。本来 任命他担任顺天乡试副主考,是对他的赏识。可谁曾想却 无辜遭受牵连,在狱中受到惊吓,还没等朝廷放他出来就 病死囹圄, “老姜”这回可算是彻底没有“辣味”了。而另 一位“小李”就更惨了。他本布衣出身,一介寒儒,十年 寒窗苦读,一朝蟾宫折桂。然正当而立之年,春风得意之

7、时,却因自己行为不谨,贪图阿睹物而自毁前程,最终落 得谪戍关外的悲惨结局。 “小李”为了一时的“甜头” ,却 吃尽了终身的苦头。 康熙辛卯科江南乡试案对联 本次科场案发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距己卯科顺天 乡试案仅隔十二年。这一科的正主考是副都御史左必蕃, 副主考是翰林院编修赵晋,后者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榜 眼及第。在清代,顺天北闱因处天子脚下,又有来自全国 各地的贡生和一些朝廷显贵子弟赴试,向为举国瞩目,故 清帝对北闱考风格外关注。其次就数江南乡试了,称南闱。 一则南闱系安徽、江苏两省举子同场较艺,考生多,取中 的名额也比他省多。二则江南经济富庶,文化教育发达, 考生的总体水平远比

8、他省高,取中的举人在嗣后的全国会 试、殿试中进士及第的人数,以及高中三鼎甲的总数上(江 苏第一,浙江居次,安徽列三)都比他省多,因此皇上历来 也十分重视江南乡试主考官的人选。但另一方面,江南的 富家子弟较多,想通过孔方兄开道的大有人在;而江南的 才子也多,一旦场屋失利,撰诗词,作对联,演戏文,甚 至聚众集会,闹腾起来也够当局头疼的。况且清代又允许 落第举子赴督抚和主管衙门据实控告考官的不公行为,以 上均是江南科场案频发的原因。顺治十四年那场惨绝人寰 的科场案,长期以来在江南士子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抚平 的印记,按理说足令后人警醒了。可事隔半个多世纪后, 又有一些考生和主试者忘了那血的教训,再次铤

9、而走险了。 康熙五十年的江南乡试,九月初九日发榜以后,除部分苏 州举子考中外,榜上也赫然出现许多扬州盐商子弟的名字, 他们平日不学无术,全靠财神开道,买通某些考官,结果 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举子挤出榜外。一时间激怒了苏州府 的生员们,于是便在玄妙观门前集会,众人抬着财神的像 一路来到府学门外,先将财神像锁入明伦堂,然后又用纸 糊改府学大门外的匾额,将贡院二字改为“卖完”(按繁体 的“贡”字改成繁体的“寅”字,略添数笔即可)。还有人 挂出一副醒目的对联: 左丘明两目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 这又是一副妙语双关的对联。相传左丘明是春秋时代 一位双目失明的学者, 左传即其所著。上联用来借指正 主考左必蕃,一是因为他也姓左,二是借以讽刺挖苦他有 眼无珠,衡文不辨优劣,将狗屁不通的文章也取中了。这 其中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指左必蕃作为正主考,对 赵晋等人的不法行为失于明察。不过据归田琐记卷五 说,左也曾检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