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076644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 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近年来各界有识之士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2、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那么如何在

3、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一、转变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因素,从小学到中学,至今仍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正所谓“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仍然把历史看成是一门“死”的学科,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很强、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

4、,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从白先生的话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学好历史需要较强的思辨力,学习历史是为了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疏忽思想情感教育的弊端,抓住历史是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如教盛世危机一文时,在指导学生了解“康乾盛世” ,闭关锁国政策后通过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我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唐朝和清朝分别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它们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当前国家政策,谈谈它们对今天

5、有何启示?”同时,根据历史教材编写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抓住“卡通思考题” 、 “史海拾贝” 、 “畅想天地”等部分的学习,因为这里面有极强的思想教育性,是课文知识的深化。另外,作业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如在教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一文后,除了围绕知识层面作了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外,我还布置这样一道活动与探究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与同学一起探讨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统一并阐述理由。 ”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投入在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动力作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谁能说不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呢?二、钻研教材

6、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把握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优势。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包含了人类过去一切时代的遗留。从知识的角度看,历史知识丰富、浩瀚,读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应用的角度看,历史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研究过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和人文信息。从这些理性的认识中,如果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4 课,在介绍大禹治水中适时提出:“大禹治水的情况体现了我国远古民众的什么精神?”第 10 课讲完都江堰修建年代、位置、概况等知识后,要求同学们讨论

7、:“后人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想一想,为什么?” “都江堰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19 课在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时提出:“对照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事件,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历史课程中这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不胜枚举。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向人文教育方面深化,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寻求契合点历史教学中,要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关注现实,结合现实,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大禹治水

8、”这一知识为出发点,学生就可以总结我国与水有关的一系列知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治水英雄及其品格;水与四大文明古国;水与农业,从而引申为水与中国封建社会;水利与王朝兴衰;水与生态平衡;水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性格;认识、利用自然规律等。总结前人用水、治水经验、教训、智慧,从而针对 1998 年我国长江流域和三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以史为鉴,献计献策,提出治理方法,反思人类对生态平衡破坏的错误。四、重视分析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的分析,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的意义,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

9、把握今天的生活。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也有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总之,从人本主义教育观来看,我们的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为了人格的健全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价值观相结合。我们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的创新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史为鉴” 、 “学史明智”的教学宗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