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075752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 主义主义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可以看出,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而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由此可见,态度、情感和价值是历史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他们都有一个趋向,即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它

2、肯定人,注重人性,强调人的自由发展,着重探讨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而新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则对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个体有健全的人格,而且要求个体有关注社会和关注全人类命运的责任。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高中的教学课程应该是以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为基础,首先培养就是传承人类的优秀品质、高尚的情操、坚持真理、摒弃谬误的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世界意识等人文主义精神。实现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终极目

3、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抓住基础(态度、情感、价值观),确定目标(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一、确定情感教育目标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从整体上降低了历史课程的难度。同时,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和现实结合起来,确定其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讲到有关抗日战争的主题时,对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 、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

4、侵略罪行、日本首相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等现象,为了让学生不忘民族的苦难,确定了“深刻地铭记苦难,不断地咀嚼苦难”的情感教育目标;同时,针对我国出现的一些打砸抢日货商店、盲目反日排日的不理智行为,又确定了“理智地纪念苦难,正确地反思苦难”的情感教育目标。针对这些主题,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面的全面介绍知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承担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历史教育,理应力图养成国民的责任感和自信力。这是当代历史教育的头等重要大事,因为它是国民获得应有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基础,也是检验历史教育实效性的准则。这一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二、找准教材和

5、情感的现实结合点从生理发展来看,高中学生自主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已经明显加强,其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为此,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要素,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如在革命战争的主题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深刻地铭记苦难,不断地咀嚼苦难” 、 “理智地纪念苦难,正确地反思苦难”的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确立了三个层次递进、不断深入的学习主题。笔者通过英雄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他们把自身的生

6、死荣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旨在使学生能自觉地把这种高贵的民族精神内化为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笔者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反动派在解放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当年一切反动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帮助学生铭记这段国耻;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明白惟有自尊自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笔者通过对“”和“”反华势力打砸抢相关情况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民族政策、打击各种犯罪的取得的成绩,思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笔者尽量以情感为基

7、础,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新课标指出学生要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树立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使其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平等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和全球利益意识。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生活问题课堂化在教学中,应依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基础上,

8、既能深入认识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又能站在理性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各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还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所以历史教学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课堂化,让教学服务于生活。通过情景设置、生活课堂化的教学,让学生于生活中体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培养了新时代的公民意识。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十分灵活,关键是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9、,为了更利于奠定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主义精神,笔者注意运用各种能强化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在“抗日战争”主题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感受体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课外延伸法让他们多角度、多侧面的体验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让教学能较好的实施,我历来注重课堂的民主气氛的营造。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同学生相处,不仅改善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师亲切感人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发挥其个性。总之,学生只有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才能形成自信和自尊的人格。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养成了好思考、好提问的习惯,经常有闪光的思想跳出,这一思维习惯也无形侵染于生活中,无论是班风,还是学生平时的生活行为,都逐渐改变,此时,我才真正体悟到了教师作为灵魂塑造者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