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053272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摘 要 仪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仪式感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感受。充满仪式感的学校德育活动具有重申道德的崇圣性、确认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与沉淀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等道德教化功能,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当前情势下,要提高学校德育活动的效力,有必要在理性把握限度、注重仪式感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加强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关 键 词 学校德育活动;仪式感;限度;学生道德成长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实现德育目的的常用

2、方式。为了提高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加强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因为由仪式内蕴的庄严、神圣所激起的仪式感,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一、仪式感的内涵简言之,仪式感就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感受。 “仪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 ”1它往往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具有象征性、表演性和文化性等特征,通过隐喻或转喻促使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并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仪式感则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通过对仪式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体悟,所产生的对仪式所蕴涵的行为方式及其内蕴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寓意的坚定信念与特殊心情。圣德克序贝里曾在小王子中 庵痔厥庑那樽髁烁行远又准确的诠

3、释:“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 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狐狸说,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2这种伴随仪式而来的,投注了参与者全部的努力、精力和心思,让人觉得“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的特殊“心情” ,就是仪式感。这种心情,会激起参与者超常的道德情怀,引导参与者的行为发展,激

4、发人们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仪式。无论哪种仪式,都具有超越日常生活的性质,蕴涵丰富的内在精神意义,并通过引发参与者内心的仪式感,对人的成长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道德教育领域,教育者结合教育目标和内容所设计的专门仪式活动或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可以感化、规范和激励学生,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正是有了仪式感的作用, “仪式形塑了儿童的生活,并使他们可以适应某种社会秩序。仪式构成社会化领域和制度之间的桥梁,并使对于课程和学校都非常重要的社会学习成为可能”3。正因如此,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

5、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二、仪式感的道德教化功能人们一直都很肯定仪式的道德教化功能。从起源来看,仪式本身就是促使人们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最原初的道德教育也大多都是在仪式中进行,道德也在仪式中得到体现与遵守。而事实上,仪式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通过伴随而来的仪式感而实现的。换言之,仪式感是仪式道德教化功能得以实现的心理机制和桥梁。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最终的依据应是其外显稳定的道德言行。一个人之所以做出某种道德行为,必然是基于对道德理想和要求的自觉笃信,以及由此而生的道德情感,并且明确知晓道德行为方式。这既是见诸

6、行动的道德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基本表征。仪式感的道德教化功能,便表现在它能满足这些必要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激发学生道德敬畏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4涂尔干也指出,道德是一个命令体系,内含一种超出常规性观念的权威观念。 “当它发号施令时,所有其他想法都必须退居其次,它不允许任何推诿。 ” “我们出于尊重,并且仅仅出于尊重而服从道德训令。 ”5而能够为这种权威观念奠定基础并创造出我们必须服从的强制力的心理过程,就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对道德的庄严神圣的体悟和敬畏。这种对道德

7、的敬畏,又决定了人们的基本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良心,使得一个有道德的人见到不道德的现象会义愤,见到道德行为会赞许,并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心向,努力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进而稳定为行为习惯。所以,对于道德来说, “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6。仪式从一开始就根植了道德、秩序和权威,充满着庄严和神圣。这一方面依赖于它所使用的物体和方法的内在力量与特性;另一方面则因为它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种“不容蔑视,不容更改,不容亵渎”的神圣感和威严感。正是这种感觉,作为某种信仰的依托,能够强化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重申道德秩序,增强道德规范的权威。在学校,德育活动可以是专

8、门的仪式活动,也可以是充满仪式感的日常教育活动。前者通常可以通过内容本身以及细节过程建构道德规范和表达道德理念,并把这些道德规范和理念神圣化。后者的日常德育活动,一旦赋予其仪式感,便具有了同样的效力,将以象征的方式,向学生重申、传递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这种效力,往往比刻意的观念输送更有力,也更持久。实现学生道德自觉“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 ”6人只对其自主的行为负责,也只有在自主自觉的行为过程中才能体验到主人翁精神,发展成更本真的人。道德自律和主体性的彰显,表明行为主体已经具有履行道德义务和承担道德责任的需要和能力。反过来,行为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角色担当,又正是行为者主体性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所以正如康德所说,真正品德的产生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