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051765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如何设计与实施体验德育课程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 。XX 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的三门教材正是遵循“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精神编写的,其中就包括道德与法治这门学校德育课程。随着德育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对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将提出新的要求。朱小蔓教授在谈到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时,对于德育方式方法就特别倡导体验式道德学习方式。对于体验式德育,教育工作者并不陌生,但现实依旧存在“有体验而无德育”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再次深入理解体验式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体验课程是 21 世纪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继承和创新传统德育的新的教育形式之

2、一。体验德育的课程是对传统德育课程出现的困境与问题的积极回应,相应的体验德育课程应符合目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课程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从课程的视角探讨体验德育课程设计原则和实施要点。一、体验德育与体验德育课程的界定体验道德教育是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体验式学习运用到道德教育课程中。在n 程实施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在亲历中获得道德体验,在体验中产生强烈的道德认同,达到构建意义和形成价值观的教育。体验德育是一种强调知识渗透与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突出教师与学生双向情感沟通,反对一味“灌输”道理与知识。体验课程是经验课程

3、的一种,是一种用整体主义儿童、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视野下重建儿童主体性的课程体系。体验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体验德育课程是德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依然存在,但德育所面临的背景、对象、方法、介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面临着全新的考验。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背景下,体验式德育及其体验德育课程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二、体验德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回归生活原则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说过,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同样,没有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死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

4、,传统的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道德同理论绑定起来,成为硬生生的教条,走向“死道德教育” 。道德产生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由外而内、由模糊到认同的一个过程。道德源于生活,道德教育也应回归生活。体验德育从活生生的世界出发,而非从抽象的概念、道理出发,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身边的世界和身边的故事,在方法手段上创造和唤起生活中的情境感悟,更加强调学生课余生活中对道德行为的践行。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这样说过:“当我们一起生活,面对面地谈话,互相握手致意,在爱与恨中,在思考和活动中,在辩论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处在那种人格主义的态度中。 ” 这里的“人格主义的态度”实际上就是道德教

5、育,所以生活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者,也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的课程资料,把生活融入道德教育是组织和选择体验德育课程的根本原则。人文关怀原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夺,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世界” 。道德教育以冰冷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理论训练展示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被剥夺,削弱了道德教育育人的功效。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关怀道德教育”模式 , “关怀道德教育”模式重视个体性和具体性,认为只有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关怀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关怀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理想,使之成为有责任心、有关怀意识的人。体验德育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性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

6、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注重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关怀并不仅仅是口号,它需要教育者的亲身躬行,教育者们应尽最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感到平等,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体验德育要求教师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将学生按照智力、性格、气质、能力和志向等进行分类和归纳,对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应该看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由于学

7、生的个体能力差异,会对相同的德育课程内容产生不同的反应。那些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能反应敏捷、举一反三,并且主动渴望扩大受教内容,激发了其求知欲望;而那些认知能力弱者则更渴望获得直观的、趣味性更强的受教内容,与前者相比较,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稍显薄弱。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互动性原则传统的德育课偏重于师生之间“教学”的关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课堂内容,学生则面无表情地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零交流” 。体验式道德教育注重“师生” “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这种互动交流绝不是简单的“提问回答”式表面上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道德教育课的准备、展开和实践,使他们成为体验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已经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是相伴而来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同学之间的互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体验德育还强调这种互动交流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认同,更应该是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体验在道德认知的“此岸”和“彼岸” ,由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道桥梁,通过热烈的讨论、角色的扮演、场景的模拟、影片的观看,一场愉悦的交谈、一个会心的微笑,完成道德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