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8039296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薛宝钗虽然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思想上并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 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论诗时,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甚至 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观园里结诗社,青年男女共赋海棠诗。迎春提出疑问:“都还未赏,先倒做诗。 ”这时宝钗 说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 等见了作,如今也没有这些诗了。 ”这里宝钗提出一个“寄兴写情”的观点。脂砚斋对此评曰: “真诗人语!”批得非常好。薛宝钗的那首咏白

2、海棠诗,正是她这个创作主张的最好实践,诗 不拘泥于赋白海棠之形,而是重在传达出白海棠之神,重在比兴寄托,于是有了“胭脂洗出秋 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的传神之笔,有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寄兴之意, 因而这首诗也成了宝钗性格的一个形象写照,人们由这首诗便会很容易地想象出她那特有 的端庄稳重、敦厚温柔的品格,乃至她的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特别 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二句,深蕴哲理,更能引人遐想。有人说宝钗倡导“寄 兴写情”,而此诗却并非以“情”、 “兴”见长,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此说不免有些欠妥, 显然是把“寄兴写情”看得面太窄了。 宝钗不主张因

3、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史湘云问咏菊诗“该限何韵?”宝钗答道:“我平 生最不善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限韵。原为大家偶 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 ”于是湘云听后说:“这话很是。 ”这表明,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上,宝钗更重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薛宝钗还认为作诗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而要勇于翻出新意来,这才可能写出好诗。在第 六十四回中,宝钗曾指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 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 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

4、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 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 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对中国 古代诗歌熟记于胸中,并且能够显示出她那目光四射、烛照深微的识见。薛宝钗在理论上主 张诗要立意新奇,善翻古人之意,在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薛宝钗的临江仙一词就很好地 体现了她的这一主张,特别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句,唱出了古今柳絮诗词的最高 音,也让人们透过词句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因深得众人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第四十九回中,薛宝钗因香菱作诗入魔,史湘云整日大谈写诗,

5、曾对湘云开玩笑说:“我实 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 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 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 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完全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诗人的艺术风格还是熟 滥于心,了如指掌的,也表明了她的诗歌素养。 (摘编自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理论上,薛宝钗主张学习古人的寄兴写情,对此脂砚斋评价很高,认为宝钗深得 作诗的精髓。 B在具体创作中,薛宝钗以“胭脂

6、洗出秋阶影” “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传神之笔实践了自 己的比兴寄托主张。 C欣赏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一位端庄稳重、敦厚温柔、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女子形象 便会跃然眼前。 D宝钗不喜欢作诗用限韵来束缚人,认为那是小家派,所以她对格律严格的唐代近体诗、 宋词等评价不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钗一方面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对湘云作诗大加讥讽,另 一方面她却写诗论诗,足见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B薛宝钗对“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评价很高,认为两诗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其他人。 C宝钗认为林黛玉的五首咏史诗“

7、命意新奇” “别开生面” ,从而对黛玉的诗作予以高度的 赞美,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主张诗要立意新奇。 D宝钗作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佳句,让人看 到了宝钗在贾府中深受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句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可见,在此种观点中,唐诗的 风格应是重在抒发情兴,而宋诗的风格则重在体现哲理。 B宝钗认为,前人所咏昭君之诗有悲挽昭君的,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 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属于后者,没有悲叹昭君。 C宝钗聪慧过人,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倡导“

8、寄兴写情” ;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要勇于翻出新意。 D由薛宝钗的论诗,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某些诗学主张。他借宝钗之口出来谈诗,并且 所谈又见解非凡、有新意,从中足见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 大铁椎传 魏禧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 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 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

9、善射,长子灿 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 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 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 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 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 “吾骑马挟矢以助

10、战。 ”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 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 知也。 ”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 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 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 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 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

11、之生才不 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 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注: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 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不仕清。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 弓矢从者百许人 B.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 弓矢/从者百许人 C.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

12、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 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D.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 弓矢/从者百许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庚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 47 个。中国干支历是用 60 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专用于标 记年份的历法,因 60 干支以甲子为首,故干支历又称甲子历。 B.拱揖即拱手作揖,以示敬意。拱手作揖是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其历史非常悠久。因为 不需要触碰手部,它比外国人的握手礼有更自主、卫生的特点。 C.响马是旧时对拦路抢劫的强盗的一种称呼,又叫“响马子” 。这些强盗在动手抢劫时

13、会先 放响箭,响箭一响,强盗就会杀出,抢劫钱财,故名响马。 D.楷书也叫正楷、真书,从隶书发展而来。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 体,一直通行到现在。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较灵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引子部分作者对陈子灿“逢异人乎”的发问说明作者对“异人”有兴趣,实质上也暗示 他为“异人”立传是为了能更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和抱负。 B.大铁椎“皆不足用”一语,表现了他有知人之明的智慧、豪放坦诚的性格;将军“强留 之”则是对大铁椎心有不满,想找机会为难他,杀杀他的傲气。 C.大铁椎半夜激战得胜后“吾去矣”一语,既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

14、之语,更是大铁椎寻 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难于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叹惋。 D.作者在正文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结 尾部分则是借评论大铁椎而明显地袒露了自己的心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5 分)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5 分)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 89 题。 (10 分) 晚泊济阳 金代 朱自牧 江北秋阴一半晴,晚凉留与客襟清。 水边画角孤城暮,云底残阳远树明。 旅雁为谁来有信,断蓬如我去无程。 寥寥天地谁知己,村酒悠然自

15、独倾。 8.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颔联写景的妙处。 (5 分) 9.请简要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8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 。 (寡人之于国也 ) (2)故木受绳则直, 。 (劝学 ) (3)见贤思齐焉, 。 (论语 ) (4)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5)屈原离骚 “ , ”两句揭露了“人们违背准则歪 曲事实,彼此间苟合取悦”的社会现实。 (6)李白在夜宿山寺中曾有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极言楼之高;在蜀 道难中诗人又以相似的文笔,以诗句“ , ”极言山之高。 三、文学

16、类文本阅读。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学 戏 田双伶 这个故事,我想,是在我推开那扇半掩的木门时,像一把折扇缓缓地展开的吧? 那个闷热的下午,等母亲睡熟后,我悄悄爬起来,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 只有五岁的我在街上燥热的太阳下走,咿咿呀呀地唱着自己编的调子,没有人听,也没人听 得懂。我走走看看,唱唱停停,仰起头在繁密的枝叶间寻着只听唱不见影儿的知了。我走进一 条狭长的小巷里,走过一扇扇或半掩或深闭的门,忽然一朵白色的花轻轻落在我的头上,我停 住了唱,抬头一看,一枝夹竹桃从墙里探出来。我轻轻推开旁边那扇半掩的木门。 院子里,一个女人坐在竹椅子上,惊讶地望着我。她身后是一株夹竹桃,叶繁花茂,像一把高擎 的花伞遮起一片阴凉。 妞妞。她轻唤了一声,声音哑哑的。来,妞妞。她目光柔柔地朝我笑着,伸出手拉住我。刚才 是你唱的吗?真好听。我教你唱戏好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