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城乡统筹

上传人:xy****7 文档编号:58005459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城乡统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时城乡统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时城乡统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时城乡统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时城乡统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城乡统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城乡统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乡统筹,(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白建国以来我国偏重于城市的发展,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正在付诸行动;了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之间的交流在不断的加强,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交流让学生明白建国以来我国偏重于城市的发展,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正在付诸行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情感与价值观)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城乡的共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我国偏重于城市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正在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之间的交流在不断的加强,城乡共同发展

2、,实现双赢。,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你知道吗: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目的和要求,(1)含义: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一想办法解决。(2)目的: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3)要求:主要是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计划、解决问题 、分配收入等方面,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思路,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双赢共荣。,探究交流,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国以来偏重城市的发展战略,造成了

3、我国工业和农业分割、城乡分治、农民和市民分离的尴尬局面。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人们的观念在变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开始实施。,探究交流,探究交流,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哪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政策?,自2003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施粮食补贴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生活补贴制度;实施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探究交流,城乡协调发展对缩小城乡差别的影响或意义?,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4、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在一些地方,城乡界线已经消失。城乡直通车已经开起来了!,城市,乡村,城乡直通车已经开起来,探究交流,如何让城乡直通车平稳而快速地开起来?,如何促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保证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加法”,增加农民收入,做“减法”,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6月24日,国务院下

5、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意见;减免农业税。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税费负担1200多亿元。,做“乘法”,科技武装农民,1、实施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2、农村义务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3、自2012年3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获得每天3元的营养餐。,做“除法”,改革解放农民,1、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 2、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发展生态旅游; 4、为失地农民举办公众培训班,提高就业能力等。,(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建立和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 (4)推动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 (5)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6)扩大城乡交流等。,探究交流,你还有使城乡直通车开得更好的建议吗?,含义(是什么),做“加法”,增加农民收入 做“减法”,减轻农民负担 做“乘法”,科技武装农民 做“除法”,改革解放农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据(为什么),政策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