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005275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9.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移动通信系统(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无线通信概述 典型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无线通信概述 典型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概述,有线通信介绍 无线通信介绍 无线通信技术历史回顾 无线通信频谱 无线通信应用,有线通信介绍,有线通信是指利用线缆线路(电线或者光缆)作为通讯传导来传送信号的通信方式。 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相对。 有哪些线? 光纤 网线(双绞线) 电话线 同轴电缆 ,无线通信介绍,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

2、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 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对。 无线通信技术是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通信技术。 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通称为移动通信,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无线通信的特点: 利用无线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 占用无线频谱资源 电磁波信号强度随着距离增加而不断衰减 无线移动通信引起多普勒效应 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 环境的干扰 无线信号间的干扰,电磁波,无线通信的基础-电磁波,无线通信技术历史回顾,1888,Rudolf Hertz 发现电磁波 1920,K. Armstrong 提出调频(FM)理论 1960,半导体取代电子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出现 1970,美国Bell L

3、ab提出“蜂窝”概念 1983,美国Motorola:AMPS商用 1984,英国:TACS;日本:JTACS 1989,欧洲发布GSM Phase I 标准 1992,美国FCC批准CDMA(IS95) 1999,国际ITU对3G标准化,名词解释,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ITU: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 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高级移动电话系统 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全入

4、网通信系统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 。,无线电频谱,通信频谱,无线通信应用,全球星,GPS,小灵通,寻呼机,蓝牙,健康监控,RFID,卫星通信,对讲机,手机,WIFI,CMMB,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无线通信概述 典型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无线通信技术,典型无线通信系统介绍,无线寻呼系统 微波中继通信 卫星通信 / 铱星 / 全球星 / GPS 无绳电话 / 小灵通 蓝牙 / ZigBee / WiFi / WiMax MBWA / LMDS / MMDS RFI

5、D CMMB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传送简单信息的单向通信系统。 系统组成: 寻呼控制中心 基站 寻呼接收机(BB机/BP机)寻呼系统体制: GSC 格雷顺序编码,1973年,美国 POCSAG POCSAG码, 1975年,英国 ERMES 欧洲无线信息系统,1992年,欧洲 FLEX 通用寻呼系统,1993年,Motorola APOC 高级寻呼操作码,1994年,Philips,微波中继通信,微波波段分为分米波段(VHF)、厘米波段(UHF)、毫米波段(EHF)。 微波传播的特点:直线传播(也称视距通信) 微波中继距离约50公里,总通信距离长达数千公里。 微波接力通信由终端站、

6、枢纽站、若干个中继站组成。 利用静止卫星充当微波中继站,使通信距离大为增加。 微波通信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变。 微波数字传输系列:PDH SDH 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准同步数字系统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系统,卫星通信,同步地球轨道卫星 (GEOS,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Satellite) 卫星高度:35,786公里 覆盖全球至少需要三颗卫星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INTELSAT的 I-V代卫星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INMARSAT的 I-III代卫星 移

7、动卫星服务(MSS,Mobile Satellite Service) 采用中轨道卫星MEOS和低轨道卫星LEOS 卫星轨道高度分别为约10,000公里和800-1600公里 多颗卫星完成移动通信的全球覆盖 著名的低轨道卫星有: Motorola等公司的“铱”星(Iridium)系统 Loral公司的“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 TRW公司的奥德赛(Odyssey)系统,“铱” Iridium系统,Motorola公司于1987年提出的低轨全球个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与现有通信网结合,可实现全球数字化个人通信。 原设计为77颗小型卫星,分别围绕7个极地圆轨道运行。因卫星数与铱原子的电

8、子数相同而得名。 后来改为66颗卫星围绕6个极地圆轨道运行,但仍用原名称。 极地圆轨道高度约780km,每个轨道平面分布11+1颗卫星。 铱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空间段、系统控制段、用户段、关口站段 市场定位: 商务旅行者、海事用户、航空用户、紧急援助、边远地区 提供业务: 话音、传真、数据、定位、寻呼1998年11月1日宣布在全球投入商业运营。 2000年3月17日铱公司宣布破产,停止提供“铱”服务。,全球星Globalstar,由美国劳拉公司(Loral)和高通公司(Qualcomm)倡导发起,2000年1月6日开通运营 共48+4颗低轨卫星,卫星高度1414公里。 在全球范围(不包括南

9、北极)向用户提供无缝隙覆盖的、低价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业务包括: 话音、传真、数据、短信息、定位等。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 全球星不是把一个全球星用户与另一个用户直接相连,而是在用户经过卫星和关口站之间进行通信。 如果被叫是全球星用户,就会通过PSTN与关口站链 接,再上星接通。 双模手机:全球星/GSM,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主要目的: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GPS导航的基本原理 卫星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

10、接收机收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得出卫星与接收机的距离。 综合与多颗卫星的距离数据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 运用x、y、z、t 四个坐标数据解方程进行计算 所以至少需要能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 GPS组成: 空间卫星: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高度20200km。 地面控制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测站 用户设备: GPS接收机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美国-GPS、欧盟-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中国-北斗,GPSOne(AGPS),GPSOne也叫AGPS,是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辅助GPS定位技术。 结合GPS卫星信号和CDMA网络信号进行混合定位。 在GP

11、S卫星信号和无线网络信号都无法单独完成定位的情形下,GPSOne会组合这两种信息源,只要有一颗卫星和一个小区站点就可以完成定位,解决了传统GPS无法解决的问题。 特点: 定位精度能达到5-50米 完成定位只需要几秒到几十秒 在野外和室内都能定位 普通手机可以集成GPSOne芯片,无绳电话系统,无绳电话是利用现有固定电话网的交换和中继设备的一种增值业务。 无绳电话的发展(主要标准): CTO: 1984年,美国FCC提出的第一代模拟无绳电话标准 CT1: 1987年,欧洲CEPT提出的模拟无绳电话标准 CT2 / DECT: 1989年,英国提出数字无绳电话标准CT2 首次提出远程站(Telep

12、oint)概念,远程站相当于公用电话亭。 在远程站附近几百米范围内可以象在室内一样使用无绳电话。 若干个CT2手机可同时接入同一个远程站,互不干扰。 低成本,”穷人的大哥大“。 缺点:只能呼出不能呼入。 1991年ETSI发布DECT数字增强无绳电话标准 PHS / PACS 1993年,日本提出第二代数字无绳电话系统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俗称“小灵通”。 1995年,Motorola提出PACS(Person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PHS通信系统(小灵通),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ersonal Handy-p

13、hone System) 采用日本RCR STD-28标准,采用数字空中接口。 PHS使用 1900-1920 MHz频段。优点: 硬件投资少,资费低。 绿色环保,发射功率非常低,仅为10mW。待机时间长。 缺点: 只能应用于用户密集区域,通信距离短,不支持用户漫游。 不支持快速移动(速度不能超过40公里/小时)。中国用户最多时达到9300万,全球用户超过1亿。 由于使用的频段与TD-SCDMA相冲突,工信部要求小灵通在2011年前全部退市。,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比较,无线通信网络,WWAN,WMAN,WLAN,WPAN,IEEE 802.20 (MBWA),IEEE 802.16 (WiMax)

14、,IEEE 802.16 (WiFi),IEEE 802.15 (Bluetooth /ZigBee),3GPP 3GPP2,WWAN: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无线远程网 WMAN: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无线城域网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 WPAN:Wireless Personal Network,无线个人网,Cellular (2G/3G/4G),RFID,IEEE 802无线标准系列,标准产业联盟,Bluetooth(蓝牙),蓝牙“Bluetooth”的名字

15、来源于古代丹麦国王Harald Blatand,由于发音近似(Blatand 英文意思为 Bluetooth),起名者以此来寓意无线技术将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1998年,Intel、Ericsson、Nokia、IBM和Toshiba一起创立了名为SIG的合作组织,目的为共同制定出一个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 蓝牙是一项适用于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标准,使用使用IEEE802.15协议。 蓝牙组成是微微网(Piconet),支持点到点和一点到多点的低功耗通信,距离为10米(增强功率的情况下可达到100米)。 蓝牙通信技术可以提供高达1Mbps的传输率,并且支持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蓝牙系统结构,蓝牙使用

16、无需申请许可证的 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频段,美国、欧洲、中国:2.4-2.4835GHz,日本:2.471-2.497GHz。 蓝牙芯片将信息和语音信号调制到ISM频段上传输。 建立微微网(Piconet),期间一台设备作为主机,其它设备作为从机。 如果需要连接的设备地址码是已知的,就可以通过一个寻呼消息建立连接。 蓝牙设备中属于同一Piconet的设备共享1MHz的带宽。,蓝牙发展史,蓝牙技术先后有V1.0/V1.1/V1.2/V2.0/V2.1/V3.0/V4.0版本。 1999年7月份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推出蓝牙协议1

17、.0版,将其推向应用阶段。 V1.1 为最早期版本,2001年3月推出,传输率约在748810kb/s。因是早期设计,容易受到同频率产品的干扰,影响通讯质量。此版本现已淘汰。 V1.2 在2003年推出,同样是只有 748810kb/s 的传输率,但加上了抗干扰的适应性跳频技术,改善信号质量。 Bluetooth 2.0+EDR版本 是V1.2的改良版,2004年推出,传输率约在1.8M/s2.1M/s。 EDR 即Enhanced Data Rate。它具有双工的工作方式,即一面作语音通讯,同时亦可以传输数据。 Bluetooth 2.1+EDR版本是在2007年8月推出的,它的出现是为了改善之前的技术一直存在的功耗大的问题。 2009年4月,蓝牙技术联盟正式颁布了新一代标准规范“Bluetooth Core Specification Version 3.0 High Speed” ,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大约24Mbps。 2010年7月,蓝牙技术联盟正式宣布蓝牙核心规格4.0版本。蓝牙4.0实际是三位一体的蓝牙技术,它将三种规格:传统蓝牙、低功耗蓝牙和高速蓝牙技术 合而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