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000162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族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满族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满族风俗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满族风俗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满族风俗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族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族风俗(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满族风俗,the Convention of the Manchus,姜博涛 Xarv,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数量约1041.0585万,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10

2、0万左右。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为伊通、新宾、清原、本溪、岫岩、宽甸、桓仁、宽城、丰宁、青龙等10个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和北镇市,以及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300余个满族乡。,Manchus,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人现已大都使用汉语和汉字。有媒体报道全国会满语者已不足百人。 吉林省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满语研究初见成效。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满语称姓氏叫做哈拉。数量约有1114个。 被称作“著姓”的有:完颜氏、爱新觉罗氏、乌拉纳拉氏、钮祜禄氏、索绰罗氏、瓜尔佳氏、佟佳氏、马佳氏、齐

3、佳氏、富察氏、纳喇氏、赫舍里、舒穆禄、唐括氏等。,Manchus,A MENU OF MANCHUS 目录,满族的艺术 Manchus craft,满族的服饰 Manchus equipage,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特有的服装,旗人服装的俗称。满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这种衣服便于坐骑,适应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左衽和束腰,不仅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的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体现。箭袖,满语叫“哇哈”,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

4、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逐渐成为汉族的主要服饰。这时,男子的旗袍样式改为直筒袖长衫。女子的旗袍逐渐演变成各色各样的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样式,为汉族妇女所喜爱。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形体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渐渐成了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装。满族的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来穿的,它的样式很像现代人穿的地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楔。因为它身、袖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满族的服饰 Manchus equipage,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

5、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

6、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Manchus equipage picture,满族的食品 Manchus food,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

7、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Manchus food picture,Manchus food picture,满族的文学 Manchus literature,满族民间文学,既有从肃慎、勿吉、挹娄、靺鞨、女真等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口头创作,也有满族问世后的作品,包括神话、说部、传说、故事、民歌和说唱文学等。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描述三位始祖女神阿布凯赫赫、巴那姆赫赫、卧勒多赫赫开天辟地并降伏恶魔耶鲁里的情形,情节跌宕

8、起伏,色彩神奇诡异,体现了原始艺术的超凡想象力。神话女真定水等,则展示了洪荒时代初民们与险恶大自然抗争的无畏气概。长白仙女是一则族源神话,称本民族是天上仙女来长白山天池躬浴时,误吞神鹊所衔朱果受孕,生下婴儿的子孙,后被改叙作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神话,仍为民间妇孺皆知。此外,有关民间神职人员萨满降妖禳灾的神话,也多有流传,其典型作品是尼山萨满。“说部”是满族民间文学特有样式之一,它是一种由民间艺人创编并传讲的散文体长篇叙事文学,又被俗称为“讲古”,与中原市井间的说书艺术类似。每部作品的篇幅都很长,须把整部大作品分成若干分部来逐次讲述。,满族的文学 Manchus literature,已经搜集到的

9、长篇说部作品有东海窝集传、红罗女、金兀术的传说、两世罕王传、东海沉冤录和黑水英雄传等十几部,普遍具有情节震撼人心、人物个性鲜明、语言气势夺人的艺术特点。因说部作品常以本民族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为题材,故多带有历史传说性质。而短篇传说在满族民间也有很多,像萨布素买军草、火烧船厂、珍珠门、大马哈鱼等,都是颇为脍炙人口的。 民间故事,以反映阶级社会现实生活者居多,桦皮篓、泪滴玉杯、采珍珠、德青天断案、一夜皇妃、祖宗婆等,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讲述出民族社会生活百态,凸现了满族人民的情感追求、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满族民歌,可分为“萨满祭祀歌”和“民间小唱”两类。萨满祭祀歌是旧时在聚族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场合

10、由萨满演唱的礼神之歌,其韵律、调式带有浓烈的原始艺术气息,所唱内容因不同氏族而异。民间小唱,又可细分为“渔猎歌”、“情歌”、“仪礼歌”、“时政歌”、“儿歌”等项。,满族的文学 Manchus literature,在不同的聚居地域,分别流传着跑南海、大风天、摇篮曲、子孙万代歌、阿库里、出征歌、跑马城等谣曲。满族的作家文学,一般认为当从满洲民族形成之时计起,而不包含靺鞨、女真时代的文人创作。成书于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典籍满文老档(额尔德尼、库尔缠等著),中间的若干部分已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可视作满族书面文学的滥觞。早期满文著作,如满文老档、太祖实录和图理琛所著异域录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著作,学习满文

11、应用之书如清文启蒙、初学必读、虚字指南及清文典要等,是以汉文解释满语语法、读法、书法及造句的书。满译的汉文名著极为普遍,汉文名著大多译成满文。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均有满文译本。扎克丹所译聊斋志异,将原书神态毕现地译出,文字表达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满族文化的发展,还突出表现在满族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12、。,满族的文学 Manchus literature,清朝贵族昭梿所著啸亭杂录,就其耳闻目睹的清前期的制度、仪礼、事件、人物等,杂记成书,对研究满蒙及清代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是北京岁时风土的记录,现有多种外文译本。满族县令和帮额所著夜谈随录,反映了满族下层的不满情绪。清代满族还出现了不少女作家,西林太清(顾太清)所著天游阁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此外还有科德氏著琴谱、完颜悦姑著花堁闲吟、库里雅令文著香吟馆小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很多有造诣的满族文学家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满族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出了龙须沟、女店员、茶馆、正红旗下等大

13、量文学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胡昭、李惠文、朱春雨、赵大年、马云鹏、赵玫、叶广芩、江浩、于德才、孙春平、边玲玲、庞天舒、关仁山等众多作家与诗人的作品,更勾勒出满族文学蓬勃而持续发展的轨迹。截止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中的满族会员,已有145人。,满族的语言 Manchus borderism,满语文是东北亚地区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主要由满族使用,属满-通古斯语族。一般认为满语分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在蒙古字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Unicode满文字体和输入法已经问世,但由于多数网页不能很好地支持竖写排版,现网络上多采用太清满文拉丁转写或穆麟德

14、(穆林德夫)转写或稍作变动的穆麟德转写进行交流。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字母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字母改为无圈点文字,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及满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后来达海更增补了十二个字头,并于老满文字旁边加以圈点,使满文更加完善,这种新文字被称为“新满文”,并通行于后金。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折繁多,远超过单独的汉语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折,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折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满族的

15、语言 Manchus borderism,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使用满语的人数约四万余人,其中除满族外,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满贵族优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汉化政策,整体接受汉文化。满族丢失母语是有个过程的,到清代中期关内旗人就不大有人会说满语了。东北地区长期进行“封禁”,满语使用仍在继续。19世纪60年代,在沙俄步步紧逼之下,接连割让大片疆土的清政府接受黑龙江将军的谏言,废除封禁政策,鼓励汉人民众前往东北开辟新家园,保卫国土。东北满族人、蒙古族人在汉人迁入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渐接受汉语为共同交流语言,满语使用迅速下降,到现代满语基本已经无人使用(除了

16、黑龙江不过20世纪中晚期,只有远在黑龙江流域与嫩江流域的少数村屯的满族人,还存在一些日常的满语会话。满语研究已正式成为黑龙江大学的重点学科;民间的满语学习班也在一些城市和网路中开始出现。,满族的艺术音乐 Manchus craftmusic,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清中期以后,旗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鼓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在北京和沈阳等城市流传很广,为一般市民阶层所喜爱。鹤侣和韩小窗所著子弟书借靴、侍卫叹等,流传最广。还有一种民间“八角鼓”唱腔和鼓词,直到清末还普遍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