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988269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自考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哲复习资料马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含义(教材 P6)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教材 P6)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三、哲学的基本派别:(教材 P8-9)1、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超党派的二元论及其宪法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教材 P3-6)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五、马哲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教材 P8)实践性的理解革命性的理解科学性的理解六、马哲产生

2、的意义(马哲的产生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 (教材 P9-10)1、在对象方面的变革及意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在内容方面的变革及意义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意义(教材 P9-10)八、马哲与现时代1、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教材 P11-1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思潮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联系2、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教材 P13-14)3、马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教材 P13-14)第二章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教材 P32-33)2、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系统与哲学的物

3、质概念的关系;3、物质与运动(教材 P34-36)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教材 P54) 运动与静止的意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4、时间与空间(教材 P36-38) 时空的含义与特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意义 时空的客观性 反对唯心主义时空观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及其意义5、社会的物质性(教材 P39-41)二、马哲关于意识的观点(教材 P41-46)1、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理解观念的东

4、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庸俗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能动作用、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提法一致。 (教材 P46-48) 能动性含义; 能动性表观:四点; 实现能动作用的事件与途径。4、人工智能的意义及其人类意识的区别(教材 P49-51)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及其关系及意义(教材 P55-56)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教材 P60-66)1、 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2、系统及其特征;3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意义。二、 世界的永恒发展(教材 P67-68)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什么是新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对立的焦点(教材 P69-70)3、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材 P71)三、 联系发展的规律与范畴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矛盾及其两个基本属性,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教材 P72-7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理由;(教材 P74-75) 内、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与实践意义;(教材 P75-76)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和意义;(教材

6、 P77-78)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C、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及二者关系,以此原理说明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系列“两手抓”的意义(教材 P78-80)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含义与二者关系,以此原理指导说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教材 P78-80)C、辩证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教材 P80-81)2、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 质量度的含义、特点及把握它们的意义;(教材 P81-83)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以及把握这一规律的意义

7、;(教材 P83-84) 量变、质变的基本形式及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教材 P85-86)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教材 P87-88)A、辩证否定观内容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B、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教材 P87-88)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教材 P89-91)4、各对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教材 P92-104) 必然与偶然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可能与现实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本质与现象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 形式与内容的含义及

8、其辩证关系与实践意义。第四章一、认识的本质1、 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教材 P109-110)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A、认识的主体的含义,属性及形式B、认识的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形式C、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运用这一关系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的表现;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教材 P112115)A、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均是可知论(

9、不能驳倒不可知论)B、有些唯物主义者也是可知论C、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D、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观点驳斥了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那些区别和共同点 能动反映论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二、认识的辩证过程1.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含义,包括认识形势及特点(教材 P116117) 理性认识含义,包括认识形势及特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 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何在?2.由认识到实践(即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是为什么?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教材 P11711

10、8)3.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又是为什么?(教材 P118120)4.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教材 P120)三、真理的属性与检验标准1. 真理及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含义与客观性的含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驳“有用即真理” (教材 P120121)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谬误的含义,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材 P121122)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教材 P123124)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真理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与相对性(不确定性)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

11、真理的标准?(教材 P124126) 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把握它的意义4.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教材 P129130)5.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教材 P130131)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第五章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理由(教材 P136139) 劳动的社会性如何理解(教材 P139)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教材 P139140) 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A、生态系统的含义与构成B、环境问题的含义与当代环境问题(教材 P141)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的含义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

12、的作用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性质:不起决定作用的理由(教材 P144149)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的性质 (教材 P150) 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人口生产的特点。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理由。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教材 P153) 生产方式的含义 为什么起决定作用一、 社会结构:1. 社会结构的含义(教材 P156)2.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含义: 生产力系统:A 生产力的含义B 生产力系统的内容C 为什么科学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系统:A 含义B 内容C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教材 P159162)3. 政

13、治结构 政治结构含义及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起源 国家的本质:如何全面理解国家的本质A 从起源上B 从核心上C 从职能上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内容 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4. 社会意识结构 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即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以及什么是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教材 P168-169)什么是非意识形态(或非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教材 P169-173)A 为什么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反作用的两种情况及意义。二、

14、 社会形态的划分:1. 经济社会形态 划分标准 五种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以人的发展划分;以宏观经济进行划分(教材 P174-175) 五种与三种划分法的一致性均是马克思提出的2、技术社会形态(教材 P175-176) 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标准 四种划分法:渔猎-农业-工业-信息 技术社会形态提出的意义三、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教材 P177-179)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理由2.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含义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性的一致(教材 P179-181

15、)3.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两种表现:A 横B 纵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教材 P184-187)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根本动力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教材 P188)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定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含义(教材 P188-19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 性质B 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 适合B 不适合矛盾互动意义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16、要求的规律)及定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定义(教材 P192-19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意义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反作用其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d. 意义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阶级的起源(教材 P196-198)阶级是历史范畴、经济范畴、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产生的条件分工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为什么?阶级的实质 为什么奴隶制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教材 P198)2. 为什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材 P199-200)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材 P202-204)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