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985196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我市文化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 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

2、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 1356 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 30 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 193 家,娱乐业经营单位 619 家,艺术培训单位 39 家,网络经营单位 93 家,印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

3、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

4、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 10 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1363 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 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 91 家,年产值达 1862 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 426 家,从业人员 2900 多人,年产值达 9194 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

5、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年收入达多万元。78 名民间作者制作的 840 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 376 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 1000 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 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 1?3 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 16 个,改扩建“三馆”

6、13 个,使多数县“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 236 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 15 项,新修景区道路 120 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 5 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 375 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建设 13 亿元。新建、改扩建文

7、化“三馆”等设施 29 个,建成乡镇文化站 99 个,村级文化室 1220 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 14 个,小戏小品 42 个,歌曲 69 首,舞蹈 47 个,书籍 30 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 48 次,展演 196 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 3 个,省

8、级历史文化名城 1 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 31 个,市级文化先进乡、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 212 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 937 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 个,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 45 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

9、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二是

10、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http:/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

11、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主要对策和建议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

12、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

1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 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