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57983633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党课讲稿:党课讲稿: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 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 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 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改革开放的内涵和意义 (1 1)改革

2、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 1.1.国内背景:国内背景: 20 年“左”的错误特别是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文革” 结束时的中国,在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在经济上,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8 年 2 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由于“文革” 的破坏,仅 1974 年到 1976 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 1000 亿元,钢铁产量 2800 万吨,财政收入 400 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文化上, 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收到残酷

3、迫害。 在思想上,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2.2.国际背景: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二战期间积累的军事技术运用到 民用上来,使得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尖端技术得到快速 发展并广泛运用。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 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 续到 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这期间,中国周边一些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文革结

4、束后,中国掀 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各层级出访者不约而同的感受是:世界现代化 发展程度如此之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中国太落后了,这 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 (2 2)改革开放的提出改革开放的提出 2 1.1.冲破冲破“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的精神枷锁 在粉碎“四人帮”问题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华国锋,虽然对“文革”给中国造 成的巨大灾难有所认识,也曾试图结束“文革”造成的混乱,但是却提出并坚持 “两个凡是”的方针,并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因而没能承担并完成引领 全党走出“文革”困局,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处于徘 徊中前进的不正常状态。

5、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一文,确立了“实践”至上的权威,不点名地批判了“两个凡是”, 并引发了一场全国规模、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关键时刻,邓小 平公开支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批评“两个凡是”的主张,冲破 了个人迷信的精神枷锁,从而为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主张、新 思想、新办法的推出,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思想空间和条件。 2.2.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一锤定音”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会彻底否定 “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

6、止使用“阶级 斗阵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集体。全会发表的公报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 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 备”。公报中虽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四个字,但这一段话,概括起来就是“改 革开放” 3.3.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起步 我们知道,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改革开放之初,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 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学术界反复研究,最后认为是农村。因为农 村跟城市不

7、同,无论经济怎么困难,票据能够给城市一些优惠,但农民是没有粮票 的,一旦粮食短缺就只有挨饿。所以,改革从哪儿开始?就从这儿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在哪里?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听从农民的意见,农民 希望做什么就尊重他们的意愿。所以,农业承包制出现了,这是农村中最大的变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除了种田,还养猪、养鸡、养鸭了,农贸 市场一天比一天丰富了。粮票、肉票、棉花票,各种票证逐渐地消失,证明改革是 有效的。 更重要的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富余了,开始投入到乡镇企业。办乡镇企业的资 金最初是农民自己筹集的。没有技术人员,就到城里去聘用已经退休的工人。当时 最时髦的方向是建筑材料

8、,经济要发展,各地都想修房子。乡镇企业提供了各种各 样的建筑材料,从砖瓦到各式设备乃至一些小五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乡镇企 业市场慢慢也起来了,农民有了自己投资的地方,经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在计划 经济之外,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光有承包制不够,光有乡镇企业不够,必须 有乡镇企业市场,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 这些还不够,还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里完全按照市 3 场规则运行,香港在这里投资,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4.4.改革开放的具体进程改革开放的具体进程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 年,党中央、

9、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 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 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79 年 9 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 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 年 8 月 18 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 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 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 1983

10、 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年 4 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 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 14 个港口 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 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 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80 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 1985 年起,又相继在长

11、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 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 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3 3)改革开放的评价改革开放的评价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 4 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 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 40 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在中国,

12、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从数量规模 上看,1978 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 3679 亿元人民币;而到 2017 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 82.71 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1.8%上升到 2017 年的 16%,仅 次于美国。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 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7 年,中国三产结构的 比例分别为 7.9%、40.5%和 51.6%。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 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40 年

13、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 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 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二、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变化 (一)改革开放大事记(一)改革开放大事记 1.1.思想解放:思想解放: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爆建国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从根本理论 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 2.2.农村改革:农村改革: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

14、岗村低矮 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 18 位农民,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我们分田 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不干(甘) 心,大家社员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 18 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 “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严俊昌说:“哪怕能吃一 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无意中开启了改革 开放第一项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巧合的是,李克强 于 19761978 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 3.3

15、.改革开放:改革开放:1978 年 12 月 18 日 - 22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邓 小平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这次会议被国内外普遍视为改革开放的历史起 点。 4.4.经济特区:经济特区:1979 年 8 月 26 日,经全国人大批准,在深圳市境内划出 3275 平方公里(补更调查数据为 395992 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中 国向世界打开了第一扇窗户,历史性地终结了自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特区” 5 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关键词之一。 5.5.计划生育:计划生育:1953 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

16、人口普查,估计每年要增 加 1200 万人,增殖率为 20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认为,仅 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 39 。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 长率是每年增长 22 以上。如此发展下去, 50 年后,中国将有 26 亿人口。由 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但直到 1980 年国家才正式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出生率 由 1970 年的 33.4 下降到 2012 年的 12.1,1970 年我国净增 2321 万人, 2012 年净增 669 万人。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完美的,但实践证明了在特定阶段对缓 解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历史贡献。 2015 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6.6.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私有制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象征。傻子瓜子 的起伏见证了民营经济艰难的破茧。年广久的炒瓜子小作坊很快发展到 100 多人 的“大工厂”,红极一时。1984 年安徽省委派专人到芜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