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967452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防治肝衰竭(ppt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治疗肝衰竭,永嘉县中医医院 谢冬梅,2013-10-27,1,肝衰竭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2013-10-27,2,病 因,2013-10-27,3,病毒性肝炎所致,由HBV导致成重型肝炎占81%,HAV仅占16%,HCV致重型肝炎各地区报道不一,约13%44%;HEV仅在感染妊娠妇女时易发生重型肝炎,可达20%; 而两种或以上肝炎病毒混合感染时也是造成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约50%以上。,2013-10-27,4,分类及定义,2013-1

2、0-27,5,治 疗,内科综合治疗1.一般支持治疗2.病因治疗3.其他治疗:激素、HGF、微生态、4.防治并发症:脑水肿、肝性脑病、感染、低钠血症及顽固性腹水、肝肾综合征、出血、肝肺综合征 人工肝 肝移植 中医药疗法,2013-10-27,6,古籍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急黄” 、“ 瘟黄” 、“ 肝瘟”、“血证” 、“昏迷”、“谵妄” 诸病源候论急黄候: “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金匮要略: “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诸病黄家虽多湿热, 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 诸病源候论云: “ 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2013-10-27

3、,7,古籍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杂病源流犀烛“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蔓延亦烈。” 医宗金鉴“又有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 陆渊雷: “ 胆汁淤滞, 以发生黄疸, 谓之瘀热以行” 。 古代医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其发病是由疫毒、瘀热壅盛, 熏蒸肝胆, 侵犯脾胃致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 阳气衰败;或疫毒化火, 迫血妄行;或脏腑气阴耗竭而成。,2013-10-27,8,当代医家认识,关幼波 “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 。 钱英认为乙型慢重肝的首要病因是毒邪,毒损肝体、毒瘀胶着, 肝脾肾严重受损,是该病危重难愈的重要原因,欲救肝体必先“解毒化瘀

4、,截断病势” 。 周仲瑛:湿热疫毒。 谌宁生:慢重肝症状千变万化,其病因病理不外“毒”、“瘀”两字,且二者互为因果;热毒为患,导致血滞成疾;“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在内有瘀血的情况下,热毒更易与之胶结,治以解毒化瘀为法。,2013-10-27,9,当代医家认识,毛德文提出了慢重肝“ 毒邪病因” 学说: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 因此,当代医家主要认为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毒与瘀又互为因果;毒虽为致病之因,毒盛则必导致瘀盛,而瘀盛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

5、2013-10-27,10,当代医家认识,姜春华据内经“上工救其萌芽”思想,独创“快速截断”法则治疗重型肝炎,此法则包括清热解毒、通腑攻下、凉血化瘀三个具体治疗方法。广犀角三钱 桃仁三钱 生地一两 虻虫三钱龙胆草三钱 丹皮四钱 连翘四钱 黑豆一两 对坐草一两 黄连二钱 茵陈一两 栀子三钱 田基黄一两 生军八钱 茅根一两,2013-10-27,11,当代医家认识,周仲英治疗重肝六法: 清热去湿,治有主次; 清热解毒,当分气血 腑实热结,主以通泻; 瘀热相搏,凉血化瘀 利水逐水,缓急有别; 热毒内陷,开闭防脱 谌宁生自拟解毒化瘀汤(蛇舌草、茵陈、赤芍、丹参各30g, 田基黄15g, 栀子、 郁金、

6、菖蒲、木通各10g,枳壳6g,甘草5g、生大黄1015g(后下)和凉血化瘀汤(略)。,2013-10-27,12,辨证论治1,毒热炽盛型:表现为高热,黄疸急起、色泽鲜明、迅速加深,烦渴,呕吐频作,脘腹胀满,尿赤短少,大便秘结,燥烦不安,失眠难睡,舌质红,苔黄厚或黄糙,脉弦、滑数或洪大。 热毒入营型:表现为发热口渴,目黄、身黄如金,食欲差,乏力,尿少,大便秘结,初起齿鼻衄血,少腹满,肌肤瘀斑,继之出现呕血、便血,甚或神昏谵妄、昏迷,舌苔秽浊,舌质红绛,脉弦细数。,2013-10-27,13,辨证论治1,热入心包型:表现为身黄如金,其病急骤,变化迅速,躁动不安,甚则狂乱,或精神恍惚,或神昏谵语,衄

7、血,皮下斑疹或瘀斑,舌苔秽浊,舌红绛或舌体卷缩,脉弦细而数。 痰浊蒙窍型:表现为黄疸深重,色泽晦黯,伴胸脘胀满,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呃逆不止,腹部膨隆胀大,身热不扬,神志昏蒙、时明时昧,喉中痰鸣,尿少尿闭,舌苔白腻或淡黄垢浊,舌质黯红,脉濡滑。,2013-10-27,14,治 疗,毒热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药选茵陈篙汤合黄连解毒汤或甘露消毒丹。 热毒入营 (血 )证,治法为清营解毒,凉血散瘀;方药选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化裁或清瘟败毒饮化裁。 热入心包证,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醒神;方药选清营汤化裁合安宫牛黄丸或解毒化疲汤合安宫牛黄丸。,2013-10-27,15,治 疗,痰浊蒙窍证,治

8、法为化湿除浊,涤痰开窍;方药选营蒲郁金汤化裁或温脾汤化裁合苏合香丸。 寒湿发黄证,治法为温阳散寒,健脾化湿;方药选茵陈术附汤化裁或茵陈四逆汤化裁。,2013-10-27,16,辨证论治2(刘成),痰浊、瘀血、邪热内结是基本病理,邪蒙清阳是基本病机,祛瘀化痰开窍是基本治则。基本方:茯苓、石菖蒲、制大黄、姜半夏、陈皮、胆星、丹参、郁金、竹茹、枳实、甘草。 分型论治:痰浊内闭-菖蒲郁金汤;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浊阴上闭-温脾汤合苏合香丸;阴阳两竭-生脉散或参附龙牡汤。 现代中医肝脏病学,2013-10-27,17,辨证论治3,瘀热发黄证,治法为凉血活血退黄;方药选赤丹退黄颗粒 (

9、赤芍 30g、丹参 20g、葛根 10g、瓜蒌10g) 湿热发黄证,清热解毒利湿;复方茵陈汤加减(茵陈30-60g、栀子12g、黄芩6g、大黄10g、炒白术30g、甘草6g) 气虚瘀黄证,益气解毒化瘀,扶正解毒化瘀方加减(炙黄芪15-30、虎杖30-60g、茯苓30g、地耳草30g、丹参30g、益母草30g、猪苓20g、炒白术30g ),2013-10-27,18,辨证论治3,阳虚瘀黄证,温阳健脾解毒;温阳退黄方(茵陈15-30、白术10、炮附子10、白蔻仁10、赤芍50) 阴虚瘀黄证,滋阴补肾解毒,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山茱萸10淮山10茯苓20泽泻10丹皮10丹参30益母草30) 加减:

10、高度腹胀者,加莱菔子30g、沉香6g ;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 20 g或焦三仙各10g;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5g、姜半夏15g或竹茹15g;腹泻便塘者,加薏苡仁30g、猪苓20g;鼻衄或肌肤瘀斑者 ,加紫草30g、白茅根15g。,2013-10-27,19,辨证论治4(胡义扬),热入心包清瘟败毒饮、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湿浊内闭菖蒲郁金汤或加苏合香丸。 热结胃肠增液承气汤或白虎承气汤。 阴虚阳亢羚羊角汤或加紫雪丹。 阴阳两竭生脉散或参附龙牡汤。,2013-10-27,20,辨病论治(毛德文),急性,清热解毒、化瘀退黄、豁痰醒神;用解毒化瘀方 (白花蛇舌草15g、赤芍50g、大黄15g

11、(后下)、茵陈30-50g、菖蒲 15g、郁金15g ) 亚急性,清热解毒、化瘀退黄、益气健脾;用解毒化瘀方 (白花蛇舌草15g、赤芍 50g、大黄15g (后下)、茵陈 30-50g、白参10-15g、米仁30g ) 慢性,清热解毒,化瘀退黄,滋补肾元;解毒化瘀方 (白花蛇舌草15g、赤芍 50g、大黄15g (后下)、茵陈 30-50g、白参10-15g、炮附片5-10g(偏阴黄)或山药30-50g(偏阳黄),2013-10-27,21,中成药,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 紫雪丹 苏合香丸 神犀丹,2013-10-27,22,醒脑静注射液,【成份】麝香、栀子、郁金、冰片。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

12、液体。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肝昏迷,热入营血,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绛脉数。,2013-10-27,23,清开灵注射液,【成 份】胆酸 珍珠母 猪去氧胆酸 栀子 水牛角 板蓝根 黄芩甙 金银花 【性 状】 本品为棕黄色或棕红色的澄明液体。 【适 应 症】 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规 格】 10支*2ml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一日24ml。重症患者静脉滴注:一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

13、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不良反应】 (1)本品偶有过敏反应,可见皮疹、面红、局部疼痛、过敏性喉头水肿等, 少数患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 (2)本品偶可引起消化道反应,表现为胃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 (3)本品偶可引起输液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胸闷、抽搐等现象。 (4)另有其他不良反应,表现为发冷、发抖、头晕、无力、惊厥、头痛等现象。,2013-10-27,24,中药保留灌肠,毛德文:醋制大黄30g、乌梅30g,煎制成200ml/瓶的灌肠液备用;应用时加温至30一 40用50ml注射器抽取,连接 14 号肛管,润滑前端,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

14、臀部20cm,将肛管轻柔插入直肠20-25cm,缓慢注入药液,使药物在肠内尽量保持2h以上 ,1一2次/天 ,7 天为l个疗程。,2013-10-27,25,中药保留灌肠,方典美等:苦参、菊花、紫花地丁、红藤各30g,连翘15g 马素平等:生大黄30g,枳实15g,厚朴15g,败酱草30g,大腹皮30g 吴云忠等:大黄60g,芒硝20g,乌梅30g 刘国英:生大黄30g,枳壳15g,厚朴15g,蒲公英30g,乌梅30g 报道中频率高的药物(按序):生大黄、 厚朴、 枳实、乌梅、赤芍、茵陈、蒲公英、丹参、茯苓、败酱草、芒硝、煅牡蛎、虎杖、紫花地丁、大腹皮、石菖蒲、黄芩、黄连、水牛角,2013-1

15、0-27,26,我院用方,肝病8号方:大黄15g、生地、赤芍、蒲公英各30g、枳实、厚朴各10g。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槟榔15g;黄疸明显者加茵陈30g;神志不清者加胆星、石菖蒲各15g;阴虚者加玄参15g倍生地用量;阳虚者加附子10g。,2013-10-27,27,治未病,未病先防早期中医药介入,把好重症化倾向期的关。 既病防变肝衰竭早期中医药干预及变证防治。,2013-10-27,28,大 黄,苦,寒。入大肠、脾、胃、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杀菌,减少氨等有毒物质产生和吸收;护脑、护肝、止血等。 刘建国、许波良:以生大黄粉 1 0 克、大黄炭粉 1 0 克、食醋 5 0 毫升、温 开水 5 0 毫升,调匀后口服或由 胃管注入 ,每日 2次。得快利后适当减生大黄粉用量。若药后仍便结不通可适当加大大黄粉用量或适量芒硝。(南京中医学院学报四川中医) 和红霞:生大黄粉 9 12 g 加食醋 60 mL、 温开水90 mL 灌肠,至少保留 30 min,每日 2 次。(河北中医2008.8),2013-10-27,29,总 结,肝衰竭中医治疗是有效的! 毒、瘀、湿热、痰、虚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成药、灌肠(很重要),2013-10-27,30,谢谢!,2013-10-27,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