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937438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应激与应对ppt课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应对,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一、应激和心理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stress)的概念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 Selye,1936)发现出血、感染、中毒、冷热以及心理冲突等,都会产生诸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变化、血压高等全身的生理生化变化,并将此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即应激反应。,应激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构成威胁时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应激的含义: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当刺激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引起生物体做出反应。如,内科(尤其是心血管)病房、急诊室、

2、ICU的护士常处于高应激水平。,原因:工作负荷重,紧张程度高,病人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护理工作可控制性、可预测性程度低,病人住院时间长。效果缓慢,与濒死和死亡病人接触多,不易建立起工作成就感,导致内科病房护士工作满足程度较外科病房护士低。国外研究还发现,女病房护士比男病房护士应激水平高,可能与护患关系有关。,资料,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功能的机体防御反应。 应激的三个反应阶段: 1)警戒期(动员期):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 2)阻抗期: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合成代谢增强,如垂体促肾上腺

3、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以增强应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激只引起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即可达到适应,机体恢复正常。,实习护士和缺乏经验的护士感受到的高强度应激源常与工作经验和应对能力缺乏有关,如,护理剧痛病人、癌症病人、绝症病人或濒死病人,出来护换关系,与沮丧病人家属沟通,护士角色混乱,对自我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等。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较多感受工作负荷过重,责任过大,工作-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压力。过外一研究结果表明,护士新参加工作的头一年内满足程度低,辞职、改行率高,与着一期间工作应激水平高有直接关系。,资料,3)衰竭期: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阻抗期延长,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

4、,最终进入衰竭期,表现为淋巴组织、脾、肌肉和其他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躯体的损伤而产生所谓“适应性疾病”,甚至死亡。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的互动过程。应激过程分为输入、中介、反应、应对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护士的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应激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些研究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其他人格问卷测试部分护士后发现,人格外向者倾向于主动寻求新颖的、变化的活动,对单调的、重复性工作耐受性低,易导致应激;人格内向者倾向于回避变化不定的活动,对单调的、重复性工作耐受性高,较少出现应激反应;具有A型行为类型特征的护士常常表现出高水平的应激反应。,资料,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外科护士社会

5、支持资源较内科护士丰富,因而工作应激反应相对较低;医护或上下级护士间若处于冷漠或对抗的、缺乏支持的相互关系,则应激水平增高,而开放的、融合的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则能缓冲各种工作应激源的作用。,资料,(二)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人体对外界有害物、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认为其危害个体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1)生理性应激:由生物性损伤性应激源引起,反应也只是生理上的非特异性反应 2)心理应激:强调应激源是对人的生存有威胁的社会性、心理性或生物性刺激物,反应则是生理、心理或行为两方面的,从应激源和反应来看,主要是心理性的。,2心理应激源 各种生活事件-社会性应激 动机冲突-

6、心理性应激 能否顺应社会规范、生活准则要求-文化性应激源; 3心理应激反应(心理、精神反应)表现为一些心身紧张症状,尤其以情绪反应为主,如焦虑、抑郁、愤懑、激动、攻击、失望、无助、沉默、懊丧、淡漠,甚至是轻生。,影响心理应激性质和程度的因素 : 个性特征 主观认知评价 既往经验 文化素养,认知影响态度、行为,塞 下 曲 唐 卢纶,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二、应激源(stressor)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 生活中的刺激十分广泛,但只有在被个体评价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并引起反应时,才称为应激源,按应激源的属性可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

7、性应激源,表 5-1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3,三、应激反应(strain),1、应激反应:个体由于应激源存在而导致的各种生理应激、心理、行为等变化。 2、可分两类: 1)积极的心理反应: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 2)消极的心理反应。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3、应激的心理反应可分期。进入时相的顺序及每一时相的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都有较大的变动性。,图5-1 应

8、激状态的时相(Horowitz,1981),一般顺序 : 1)惊叫 常发生于未曾预料的事件信息的突然冲击时,可表现为哭泣、尖叫或昏倒。 2)否认 是情绪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相结合的时相。情绪麻木是缺乏正常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感觉;概念回避是有意不涉及应激情境的概念,行为束缚是个体活动范围变窄,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从事一般的重复动作而不顾周围。,3)侵入 是应激性事件的直接或信号性行为以及自发的观念性或情感性折磨再现。包括有关应激事件的梦魇、反复的自发印象,或由其他事件而派生的吃惊反应。 4)不断修正 是机体动员应对机制适应的过程,若应对成功就进入结束,如受阻或未获成功则可能转入病态。,影响变动的因

9、素: 事件发生前对应激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预期 个人经历 性格类型,应激性生理反应(自学)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第二节 应激的中介机制,一、认知评价“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塞里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导致个体应激反应、并决定应激反应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认知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做出评价和判断; 2)对自己处理该生活事件的能力、对策做出评价和判断。认知评价与个体本身的价值观、道德观、性格特征、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知识经验、能力才

10、干甚至社会关系、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二、应对方式 (coping style) 应对(积极应对/应对方式/应对策略):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即“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方面或行为方面努力”。 应对的两个功能: 1)改变现存的人与环境关系(问题指向性应对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源); 2)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情绪调节性应对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 ),弗克门(Folkman)和拉扎洛斯将应对方式分为8种: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它们分别被划归为针对问题的应对和针对情绪的应

11、对两大类。,应对与应激过程的关系,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的家庭、亲友、同事、党团、工会组织等所给予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第三节 应激的应对方法,一、合理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1压抑 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 。如,选择性遗忘。 2否定 借着扭曲个体

12、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鸵鸟政策”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3退行 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放弃已学到的较成熟的应对策略和方式,反而使用早先较优质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满足己欲。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退行行为,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一年或一年半。退行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如,病愈却不愿出院,认为自己还没好;自己能做到事情要别人代做。,4潜抑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人的一些感受,通常个体会做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个

13、体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会无意识地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如“若无其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二)掩饰性或伪装性防御机制 1反向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错,就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也是一种压抑过程。如,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对自己的病装作无所谓。 2合理化(文饰)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14、这叫“合理化”。如“酸葡萄效应”、“甜柠檬心理” 、破财消灾、阿Q:“儿子打老子” 。,3仪式与抵消 用象征性的动作、语言、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罪恶感。如,吐口水、念佛、坏的不算好的算、 “岁岁平安”。,4隔离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所以不愿意想到或提起。如人死了,不说死掉而用“仙逝”、“长眠”、“归天”等。,“最坚强的中国警察” 蒋敏,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 ,地震中,她在北川县的母亲、年仅两岁的女儿和其他亲属共10 人遇难。承受着失去亲人的

15、巨大痛苦,她仍然与同事们一起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线。蒋敏在新浪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此时此刻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我们,看到我们真心在为他们祈祷,他们在上面也会过得很好,他们也会很开心的,他们都在上面的那个天堂里,都过得开开心心。,5理想化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6分裂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这个机制使一些心理观念由意识中分开或孤立出来,并且独立或自动地运作。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某些心理或人格上的分裂,如失忆症

16、或多重人格等。,7曲解 把外界事实加以歪曲、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如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如,自我感觉良好。,(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 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自我意识不允许等)无法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如“指桑骂槐” 、迁怒、移情、砸东西。 2外射(投射)将自己内心某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态度、欲望、意念等转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的做法。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3内向投射(摄入)与投射作用相反。是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内投射或仿同的对象,常是所爱、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如 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变成恨自己而自杀。 内向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现,他们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点来减轻对死者的内疚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