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31572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辨析题辨析题1.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错。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 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 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物的灭亡。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 物物 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

2、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 是其根本来源是马恩在总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 为各门科学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他不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 主义,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次,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 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传统哲学: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质、本源, 忽视实践与辩证法,是一

3、种直观的反映论。 马哲: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的一般物质,承认世界是包含多样性物质的统一,重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对。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 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并反作用于物质。 5.两个两个“必然必然”和两个和两个“绝不会绝不会”的关系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

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 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者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条件和时间的全面论 述。前者讲的是必然性,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他告诫我们, “两个必 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6.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 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 的对

5、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因此,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7.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它不仅 是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 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 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8.“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 ” 对。 这是恩格斯关

6、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 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 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水平发展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 的还超过生产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 9.我国人民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我国人民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国人民 的最高理想。 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7、。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 基础。 实现远大理向,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共同理想,始终没有离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否反映 物质,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

8、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一个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第二个 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 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 到底。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密不可分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指导 下取得发展;理性认识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在一定基础上也需

9、要感性的形式来表达和 说明。 12.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 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 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肯定其积极因素 1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意识的形式可以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可能是正确反映,也可能是错误反映。 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

10、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 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 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 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1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主客观条

11、件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 观基础;因此自发的工人运动时不会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 时代和实践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出了现实需求; 马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结合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 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做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6.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 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昂立圣西门) 17.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

12、形态及非意识形态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非意识形态形式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修辞学、语言学等属于非意识形态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1.试用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试用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是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 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

13、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的进程;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 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 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 样真正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 则。 2.规律的客观性内容规律的客观性内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

14、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 支配,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经济建设如何处理好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经济建设如何处理好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要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认识运动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认识运动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

15、实践 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即评价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即评价“有用即真理有用即真理” )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 )和价值(“满足人的需要” )的辩证统 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怎样理解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怎样理解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 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16、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前 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 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因此人的认识也要随之 不断发展,以取得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正 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5.马克思的马克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