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31476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海大学2011-2012春季学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题1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 基础。 2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 运

2、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 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和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 3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 行的;第二,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 中的抽象概念。 4 4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3、作用表现在: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知道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知道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 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 程度。 5 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4、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认识路线。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先验论的基本观点就 是坚持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6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

5、性和具体性。理 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 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辩证 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7 7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

6、们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改造 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 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客观世界和主观 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人们改造客观世 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 8 8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

7、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 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 9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对于某 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这种历史选择性逻辑地包含四层关系。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能够选择的可能性空间。最

8、主要的是生产力的发 展的现实基础和先进社会形态的现实存在等条件及其相互作用。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在历史给定 的可能性空间中活动的,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 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在追求自己目的的矛盾冲突中呈现出来的,它本身就是社会规 律作用的体现。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民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 选择性,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取决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各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时间力量的 对比,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发挥的态势。人心向背是不可抗拒 的。 第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

9、历史选择,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活动是 人民群众历史主动性的集中表现。 1010 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劳动力商品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 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 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111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 (2)以生产资

10、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 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 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212 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和机制是:(1)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竞争。 (2)等量资本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各生产部门,利润率会有差别, 必然引起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得更有利的投资

11、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 (3)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通 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 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1313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 是国家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 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

12、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 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14 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 断发展。资本积累促使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冲破私有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积 累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积累造成的生产管理社会化, 消弱甚至排斥了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 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当这种发展激化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 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

13、将到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1515 简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影响。简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影响。 资本主义各国存在着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发展的不 平衡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 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因此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 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论述题1.1.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

14、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重要意义。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 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和普 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 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自己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 以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

15、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 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 利。 2.2. 为什么

16、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 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 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 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 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与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 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