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三学习主题_统一国家的建立课件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三学习主题_统一国家的建立课件 川教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单元叙述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得到初步巩固。秦汉王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本单元共7课,其中知识课6课,活动课1课。主要内容是:秦统一六国后,秦王赢政称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帝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把辽阔的疆域联结成大一统的整体。汉承秦制,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汉时期,科技领先,文化繁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单元介绍,、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知识构建,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二、汉朝,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新朝(公元8年23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三、秦汉的科技、宗教、史学和艺术,、秦朝的统一,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灭亡 (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是我国
3、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条件 过程:“秦王扫六合” 意义:,刑法苛严,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多;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项羽、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 前期是农民起义的一部分,后期是争霸战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秦朝的统一的原因(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灾难。因此,人民渴望统一;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趋势,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废
4、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颁布秦律,统一货币:促进了各地各民族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统一车轨,修驰道: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保证了纳税制度的实施,对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思想 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评价:其目的是为了
5、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其实质是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但其手段野蛮残暴,摧毁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毁坏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沉重打击了儒家学派及广大知识分子,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军事(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征越族,凿灵渠;,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本质特征或权力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从政治上讲,为完成和巩固统
6、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需要建立专制集权的国家;从经济上讲,封建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所有制和个体农民所有制具有分散性,都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自己。这一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在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2000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朝,一、西汉的建立及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二、汉武帝的“大一
7、统”,三、丝绸之路的开辟,一、西汉的建立及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楚汉战争,性质: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结果:项羽战败,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皇帝:刘邦就是汉高祖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休养生息 政策,背景: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 内容: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刑罚 作用:社会循序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2、评价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大一统”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权威,巩固和发展了秦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进步意义;但文化专制主义不利于学术发展和科
8、学进步;穷兵黩武,劳民伤财,造成国家虚耗,加重了人民负担。,王国问题 思想统一 匈奴威胁,王国问题 的解决,形成: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并逐步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独尊 儒术,原因: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 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与匈奴的战争,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经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决战。 结果:大败匈奴,基本解除
9、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三、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丝绸之路(重点)丝绸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1、原因:西汉初,西域为匈奴控制,汉朝与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张骞通西域,2、条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有强烈的加强与西域联系的愿望; 当时社会蓬勃向上,人们进取精神旺盛,敢于开拓,勇于向外拓展
10、; 西域人民向往汉朝,愿与汉朝交往; 解决匈奴问题成为通西域的最初动力和政治条件; 张骞个人条件。,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龟兹,疏勒,大宛,蓝氏城,番兜城,莎车,于阗,楼兰,陇西,3、经过: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4、意义: 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内地人民生活,也促进了西域开发; 对西域都护的设置,中央政权开始管理西域具有奠基作用; 开辟了东西
11、交往的商道丝绸之路。 5、精神: 开拓精神、坚强意志、报效国家等。,长 安,河西 走廊,新疆 地区,西亚,中亚,南亚,大 秦,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西亚,中亚,南亚,大 秦,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和意义,、条件: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设立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保证。,、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的铁器、丝绸及养蚕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技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
12、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玻璃谷纹璧,葡 萄,胡萝卜,黄 瓜,大 蒜,杂 技,冶 铁,佛教,毛织物,丝 绸,凿 井,秦汉科技、宗教、史学和艺术,1、秦汉时期科技成就,2、宗教: 佛教: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东汉时得到传播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3、思想: 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东汉:唯物论思想家王充著论衡。,4、文学:汉赋和乐府诗,5、史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东汉:班固汉书。,6、艺术: 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汉代帛画中的稀有珍品,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书法:东汉末年,书法已成为一种艺术。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