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

上传人:论**** 文档编号:579267 上传时间:2017-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网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网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摘 要: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领地和新方法;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交互性,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活动空间、主体和环境的虚拟性,素材传输的超时空性和及时性等特征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新形势下,要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网络教育管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民规模的日益增大,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及时便捷、迅速高效的特性,正日益影响着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

2、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机遇(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领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的重要场所和寻找自我的新兴集聚地,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场域、新平台、新话语,在一定层面上是以网而生、依网而增、因网而兴,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领地提供机遇。一是网络的普及能够尽可能将大学生囊括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有可能全面接触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时间、地域和方式的限制,难以照应到每一个大学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制约,而网络的发展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借助

3、于新媒体的教育技术设施,网络能最大限度聚集和吸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深度融合。二是网络信息的传播和社交媒体的更新,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呈现日益多样化趋势。电子邮件、微信等通讯工具逐渐取代以往谈话、听报告、讲座、看电影等简单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的思想传输转变成双向的沟通交流,进而更有利于教育者工作的展开和大学生意见的反馈。三是网络化发展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考方式、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与往日差异巨大,思想政治教育唯有跟随网络时代发展步伐,适应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

4、生活,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二)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新方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报刊为媒介,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和教育,较多地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这种“独话式”理念灌输已经不能完全对大学生发挥引导作用。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话语强势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话语表达渠道,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和传播途径。同时,多媒体教学,各种新兴的交流工具,比如微博、微信、信的出现革新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眼睛对荧屏”的素材汲取方法,“手机+资源共享方法,通过“键对键”促成“心连心”的人际对话方法,“线上对线下”的主体交互方

5、法等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向到互动,从专一到多元,从抽象到具象的整体革变。二、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新的引导平台,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主体便捷有效的开展工作。但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因其过程的交互性,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活动空间、主体和环境的虚拟性,教育素材传输的超时空性和及时性,以及教育目的的隐蔽性等特征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网络垃圾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养成” 尽管网络信息包罗万象,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工作学习和娱乐生活提供浩瀚资源,但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密度爆炸式增长的互联

6、网信息中掺杂着一些消极负面的意识和内容,极大侵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宗教仇恨、网络暴力甚至包括恐怖主义等信息充斥网络,成为网络世界的危险品和毒瘤。而大学生由于充满好奇心,缺少社会阅历,明辨能力有限,难以清醒的分辨是非黑白,极易被淹没在网络浩瀚的信息中,甚至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欺骗,当发现冲击性言论与现实相悖时,必然会对其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显著影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二)网络“三俗文化”扭曲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以往高校因其资源及地位的绝对优势,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拥有较高的统筹能力和权威性,因而能够促使大学生

7、的发展模式与国家的教育发展相一致。但网络的开放性、软约束特性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话语权,衍生了新的认知风格和接受模式;而网络的隐秘性、虚拟化特征则使得网络领域的监管比其他领域更显复杂,这就为“低俗”、“庸俗”、“媚俗”文化进入网络给予了可乘之机。长期的这种网络文化情境,潜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法纪,淡化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法律责任,引发道德缺失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今很多大学生“长”被各样的黄俗文化所毒害,“常”被各种诱惑拉下水,而自身却还浑然不觉这些“精神污染”,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大学生所存在的危险行为,及时更正错误观念,避免不良

8、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的侵害。(三)网络沉迷弱化大学生社交能力人的社会性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基础的,而网络却催生并强化了人与机的交往。网络游戏相比生活休闲更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而网上聊天相比同学间的攀谈,更易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加之现实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得大学生更享受于网络世界寻求慰藉,寻求网络中的自信难以自拔。视电脑为“知己”,对网络世界和社交媒体的沉迷,使得人际关系逐渐变得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疏远,久而久之不免引发交际障碍。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屡见不鲜。事实上,社交能力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其予以重视,积极引

9、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进操场。三、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高校网络空间建设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1(形势下,高校应以包容的宇量理科学认知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应以积极的态度理性面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网络教育管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等途径,着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全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特征,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必须充分感知大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切实

10、展开实际行动,以网络平台为根基,构建大学校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一是要积极建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上教学软件建设,充分发挥视频、课件、在线邮箱等新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着力建设主题网站平台。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设置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大力发展红色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信箱,建立健全网络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或专栏,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工作。譬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诉求及时蜕变为触手可及的素材,将藴涵一定价值取向的热点事件加工为社交平台上的学习资源

11、;可以邀请名家、大师在网络社区上开辟专栏,开拓时空学习新领域,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质作品转化成润物无声的教化模本;可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切入,把学生身边接地气、对象化的学霸培养成可亲、可学的“意见领袖”,将问题与困惑化解在与榜样的对话与感悟之中。三是给力实施网络服务平台。基于当前高校师生有个性化、一体化的服务需求,要不断健全以大数据为支持的网络综合互动平台,为受众提供一站式、精准化服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黏合度和使用影响力。四是要大力构筑校级间信息共享平台。充分整合网络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区域交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际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整体合力。(二)加强网络

12、管理,全程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着力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建立组织统一、信息畅通、灵敏高效的网络舆情搜集、整理、研判、应对、反馈机制,在重大时点、关键节点,对重大的热点进行深度把脉,及时加以辨析与引导,回应舆论关切。二是要以主流文化为阵地,开发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博客分享、微信推送,及时传递正能量,有效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和伤害。三是要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网上师生的主动发声、正面发声的能力,积极抢占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红色地带,以关键少数引领广大多数。四是要加强对视频、博客、微信等各类传播载体的有效监控,“坚持重大突发事件网络首发制度,通过论坛回帖、新闻跟帖、微博回应等

13、方式及时客观传播信息,避免在重大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失语”。 2(三)建立专业教育团队,全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思政工作队伍的网络素养仍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瓶颈。“高校要努力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具体要从三个向度努力:一是优化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培训体系。要通过组织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在线学习等途径和手段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网络培训,让教师熟悉“网情”,掌握“网律”。二是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4、的课程体系。高校要着力研究互联网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力量编撰网络学习教育读本,开设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实现网络教材、网络教学、网络教法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的教学主渠道。三是强化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提升体系。加强对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群体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网络舆情监控处置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可以通过比赛、论坛等各种载体,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成长引路的能力,着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参考文献1 016 年版)M习出版社,2016.2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013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N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