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922023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期末复习3-4(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选用动物细胞? 为什么选用成熟的红细胞? 细胞破裂后,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一、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破裂后细胞内物质流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结构质量不一样,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细胞膜的成分:脂质约50%(磷脂)、蛋白质约40%、糖类约2-10%,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二、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营养物质、有害物质、抗体、激素等、核酸、病毒、病菌)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选择透过性,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直接交流,形成胞间连丝,小结,细

2、胞社会:繁忙有序、信息交流、完成生命活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主要功能:保护、支持,探究一:要研究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用什么方法呢?,差速离心法,一、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未表示出细胞器的结构,表示出细胞器的结构,光学显微镜,图中可以看到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有很多结构: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它们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并各自完成专有的功能,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细胞器。,外膜、内膜、嵴、基质,功能:,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动力车间”,双层膜,叶绿体,“养料制造车间”

3、“能量转换站”,双层膜,结构:,功能:,外膜、内膜、基粒、基质,光合作用的场所,内质网,类型,粗面型内质网:扩大膜面积,蛋白质运输通道,滑面型内质网:糖类和脂类合成,形态结构:,内质网-有机物合成的“车间”,由单层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单层膜,核糖体,附着型:,游离型:,附着于内质网上,合成分泌蛋白,合成细胞自身所需蛋白质,胞内蛋白,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没有膜结构,功能:,动物: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单层膜,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杀死入侵的病毒和病菌。,溶 酶 体,比喻:,“消化车间”,形态:单层膜的囊

4、状小泡,特点:含有多种水解酶,中心体,中心体(由两个垂直排列的中心粒组成),功能:,动物细胞内和低等的植物细胞中,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分布:,结构:,没有膜结构,与渗透吸水有关,与代谢产物贮存有关,与花、果等颜色有关。,存 在:,形态结构:,主要功能:,植物细胞,泡状结构;表面有单层液泡膜,内有细胞液,调节细胞内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问: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吗?,液泡,1线粒体 A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溶酶体 B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液泡 C蛋白质的加工和发送 4核糖体 D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高尔基体 E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中心体 F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7内质网 G蛋白质的合

5、成和加工以及 脂质合成的场所 8叶绿体 H储存物质,使植物细胞坚挺,细胞器之间的分工,连连看,细胞质 基 质,成分:,功能:,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细胞器,水、无机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液泡,叶绿体,中心体,溶酶体,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细胞骨架: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二、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原理: 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 染料,可以使 中的线粒体呈现 色,而细胞质接近 色。2、材料用具:

6、叶绿体:藓类的叶片(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线粒体:人口腔上皮细胞,健那绿染液,活细胞,活细胞,蓝绿,无,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一个模拟实验,3分钟后,17分钟后,117分钟后,内质网以类似于“出芽”的形式形成具有膜的小泡,小泡离开内质网,移动到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的一部分。 高尔基体又以“出芽”方式形成小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细胞内的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小结:,多肽链,较成熟蛋白质,成熟蛋白质,分泌蛋白,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囊泡,囊泡,氨基酸 脱水缩合,初步修饰加工,进一步修饰加工,分泌到细胞外,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7、,(供能),三.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概念: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 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_,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细胞核、囊泡,不同的细胞承担的功能不同,因而各种细胞器的数量分布相差很大:1.光合作用旺盛的细胞, 较多;2.代谢旺盛,耗能较多的细胞, 较多;3.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 数量较多;4.蛋白质更新较快的细胞, 较多5.变态动物如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尾部细胞中 的含量增加。,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1. 具有双层膜? 2. 不具

8、有膜? 3. 具有单层膜? 4. 植物特有? 5. 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 6. 原核生物仅有的? 7. 含色素的? 8. 含DNA的? 9. 能量转化有关? 10. 蛋白质合成有关? 11. 动植物都有?12. 区分动植物细胞最可靠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叶绿体 液泡,中心体,核糖体,叶绿体、液泡,线粒体、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资料二:,蝾螈的受精卵,用头发横溢蝾螈受精卵,一半有核,一半无核, 结果:有核一半能_,无核的则不能。如果把一个细

9、胞核挤回到无核的一半。 结果:这一半也开始_,最后都发育成胚胎。 结论: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是由_控制的。,细胞核,分裂分化,分裂分化,死亡,死亡,取出核,一段时间后,植入细胞核,正常生活,将变形虫切成一半有核,一半无核 结果:有核部分能_、_、_、对刺激有反应。用钩针将有核部分的细胞核钩出,核不久_,剩余部分一段时间后_,若及时植入细胞核,又能_。 结论一:_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二: 细胞只有保持_,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长,分裂,再生,死亡,也死亡,正常生活,细胞核,完整性,死亡,核 仁,核 孔,二、细胞核的结构:,染色质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 (细胞分裂期),染色质

10、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补充:原核细胞和病毒有染色质吗?,无,染色质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染色质,核 仁,核 孔,染色质(体):,蛋白质+DNA,染色质,染色体,分裂后:解旋,分裂时:螺旋,二、细胞核的结构:,DNA,亲代传递给子代,保证了亲子代在遗传性状的一致性。,遗传 (资料1、4),“蓝图”,物质合成,能量转换,信息交流,遗传信息,控制,代谢 (资料2、3),细胞核,染色质,原理,条件,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平衡:,外界溶液

11、浓度=细胞质浓度,注: 其他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红细胞一样的,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原生质层,细胞壁,液泡,植物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相关资料,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细胞液,正常状态下,发生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滴加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滴加清水,不作任何处理,结论: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3)活细胞(4)浓度差,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渗

12、透作用(形成液泡) 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亲水性物质吸水。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实例一,1、水稻培养液中的钙、镁两种离子浓度为什么会增高?是不是水稻不吸收反而向外排出呢?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吗?,结论: 物质(如碘)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和水一样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运输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二,20 25倍,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250mg/L,血液中碘的浓度,I,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 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结论:,

13、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 还是选择透过性膜,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资料1.欧文顿的实验,时间:19世纪末(1895年) 实验: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化学分析。,资料2.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膜的呢?,问题2,时

14、间:1925年 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资料3.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连续两层排列,蛋白质位于脂双分子层的什么位置呢?,问题3,资料4.罗伯特森的实验和模型,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提出静止模型的观点,蛋白质脂质蛋白质(单位膜),“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静态“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是否能体现膜的功能呢?,质疑,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15、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镶,嵌入,横跨,资料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法),实验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镶,嵌入,横跨,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