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04499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楔子战略理论及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为了生存和安全,必定十分关注如何获得更大的相对权力。对于相对权力的追求,许多现实主义者集中关注于两种途径。对内通过增强本国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而其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和科技实力基础上的军备;对外则是通过和别的国家结成政治和军事同盟。然而,很少有学者研究如何通过分化外部制衡力量的办法来增强本国的相对权力。换言之,各国能否说服对手国家不要同别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什么时候它们能够成功地分化已经结成同盟或可能结成同盟的对手国家?这一问题涉及的正是所谓的楔子战略(wedge strategy)理论探

2、讨的问题。美国学者迪莫斯克劳福德(Timothy Crawford)认为, “楔子战略”是一个国家在一种可以接受的代价下力图阻止、破坏或弱化一个威胁性或围堵性联盟出现的战略。当这种战略取得成功时,该国(即分化者,亦即操作楔子战略的国家)因为减少了组织起来对付自己的对手国家的数量和力量而得到好处。楔子战略还可能将对手国家转变成中立国家或己方盟友。因此,该战略“有可能触发令人吃惊的权力转换” ,其结果“会对战争与和平乃至国际关系发展的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一、楔子战略的基本类型一、楔子战略的基本类型楔子战略本质上是国家利用适当的分化策略和手段,来劝说或迫使某个外国不同别国结盟或联合来制衡或对抗自己

3、。有能力及倾向于实施楔子战略的国家往往被称为分化者(divider),通常是容易引起外国联合制衡的崛起国家、霸权国家或有扩张意图的国家。美国学者戴维鲍德温(David Baldwin)根据国家运用楔子战略的时机对其进行分类,认为国家在两种情况下倾向于利用楔子战略:一是鼓励目标国家做它们可能早已准备做的事情的强化式的楔子战略(reinforcing wedge strategies);二是鼓励目标国家做它们可能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抵消式的楔子战略(countervailing wedge strategies)。强化式的楔子战略更有“顺势而为”的色彩,而抵消式的楔子战略则有“迎难而上”的色彩。在很

4、多情况下,抵消式的战略比强化式的战略更难获得成功,但如果能够实现其目标,那么它们的成功会更有意义。因为它们能够分散并降低本来可能组织起来针对楔子战略实施者的联盟。美国学者格林斯奈德(Glenn Snyder)根据分化对手国家的途径,将楔子战略区分为采取“选择性迁就”(selectively accommodate)方法的楔子战略与采取“对抗”(confrontation)方式的楔子战略。选择性迁就战略混合使用了胡萝卜和大棒,给对立同盟的成员或潜在成员施加截然不同的压力。对试图制衡本国的若干外国采取选择性迁就意味着选择性地包容一个对手国家(也就是目标国家),同时却对另外一个对手国家采取强硬立场。

5、这种战略被认为比单纯依靠对抗和压制的办法更有可能分化一个对立联盟。克劳福德曾经集中研究了选择性迁就战略,他认为实施选择性迁就战略的分化者利用妥协和其他激励物,诱使目标国家远离持顽固立场的其他对手国家。这种方法在三种条件下有可能产生有利的结果。其一,刺激物让目标国家在它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领域得到了好处;其二,分化者对于目标国家获得那些好处拥有占优势的影响力(如果说还不是排他性的控制能力);其三,目标国家的盟国(或潜在盟国)无法轻易地为分化者的刺激物提供替代物或者提供更优惠的条件提供这种刺激物。对抗式的楔子战略是一概以强硬的方法来应对所有对手国家或潜在敌人。这一战略的基本思路是认为,持续不断的强硬

6、和胁迫将暴露并加剧对手国家战略利益的裂痕,削弱它们之间合作的能力,并促成反叛行为的发生。楔子战略的实施者到底会倾向于使用选择性迁就还是对抗的战略,主要在于如何评估对手国家制衡自己的坚决态度的影响力。换言之,这是一种对危险的评估,对手国家越是可能联合,那么对于分化者来说,运用选择性迁就并避免对抗就变得越发必要且明智。在评估对手国家是否联合制衡时,分化者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对手国家团结起来的力量及其协调行动将带来的危险。如果误判这些事实,分化者可能被联合制衡及作茧自缚,并且不得不面临来自一个更为强大的对立性同盟的挑战。克劳福德认为,当分化者相信它的对手国家有强烈倾向结盟反对自己时,它就应该在条件成熟

7、、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更愿意使用选择性迁就战略,如操作次要利益(如边缘地区的资产、现存的联盟关系、经济关系和市场地位等)让目标国获得对其重要的利益。不过,美国学者斯蒂芬沃特(Stephen Walt)认为,一个相信自己比一群弱小对手国家更强大得多的分化者可能会运用对抗的办法,因为它估计这将迫使那些更弱小的对手国家随大流(当缺乏大国支持时小国往往会这样做)。分化者之所以在有些情况下采取对抗式的楔子战略,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对立性同盟的各个成员国之间在地理位置、优先战略、相对国力或者意识形态观点等方面存在的根本差异。正如克劳福德所指出的,有些国家即便在面对强大且团结的联盟时,也会选择对抗的策略。在没那么

8、有利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选择对抗策略。一是因为该国家本身没有什么资源或者无力提供什么刺激物来选择性迁就任何对手国家。二是该国家缺乏强大的盟友来帮助它对付威胁;在这种情形下,该国被迫做出对抗式反应,因为它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且它也不担心会失去什么,因为它同对手国家的关系可能早已彻底闹僵。依据实施者的身份和实施该战略的意图,克劳福德还把楔子战略划分为防御性楔子战略和进攻性楔子战略两种。防御性的楔子战略是防御性的分化者通过适当手段力图让外部进攻性同盟的成员立场中立化。防御性的“分化及制衡”楔子战略旨在阻止或解散威胁性同盟。通过实施防御性楔子战略,制衡者能够破坏或重组潜在的侵略者,并削弱和孤立主要的威

9、胁。面对不断增加的威胁,但没有出现预想的军备或结盟等反应,其原因极有可能是这个国家在运用防御性的楔子战略来隐蔽性地获得制衡的权力。事实上,当一个国家面临不断增加的混合性威胁,其军备或结盟的余地又很小时,它会更加努力地运用分化手法,让敌对同盟内部出现中立化或同盟疏离的效应。进攻性楔子战略则往往是一个追求扩张的侵略国家或霸权国家经常采取的策略。克劳福德指出,霸权国家或有扩张意图的侵略国都有可能采用补偿式的楔子战略和选择性迁就的办法,分化反制它的外部联盟,并导致反制联盟未能成形或制衡行为归于失败。二、楔子战略的预期效果二、楔子战略的预期效果楔子战略的目标是力图改变目标国家的联盟关系。由于联盟关系的改

10、变通常会让目标国家承担更大成本,分化者需要为目标国家承担此种损失。克劳福德认为,期望中的联盟关系变化效果有四种类型,它们是通过促成联盟关系发生变化的难度由大到小来区分的,分别是同盟重组(realignment)、解除同盟(dealignment)、预制同盟(prealignment)和疏离同盟(disalignment)。首先,以同盟重组为预期效果的楔子战略力图将目标国家从对立性同盟的成员转变成对己友好的国家。如果对立性同盟是团结一致的,那么通过对抗手段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即使通过使用刺激物也难以诱使目标国家转变其立场。为了促使这类转变出现,分化者必须提供足够大的回报,来补偿目标国家损失的

11、信誉,同时让目标国家在战略上受益。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经多次试图说服日本改变其同盟立场,其开出的条件包括战后转让德国在亚洲所占领的领土给日本以及对日本提供巨额经济援助。然而,由于日本早已占领这些领土,这些刺激物还不足以让日本动摇。对目标国家的同盟声誉具有最大破坏性的背叛是一种布鲁图斯式的背叛(Brutus-like betrayal)。如果要求目标国家不仅脱离原来的同盟,转向同分化者联合起来对付原来的盟友,分化者不仅提供足够大且可靠的刺激物来破坏敌对同盟,而且要给目标国家提供代价高昂的战略性义务承诺。克劳福德强调指出,除非可以利用目标国家同其盟友之间存在的严重冲突,否则以重组同盟

12、为导向的楔子战略很难取得成功。其次,以解除同盟为预期效果的楔子战略力图让目标国家走向中立,其代价和危险性都比重组同盟下的背叛要更低一些。目标国家在此情势下仍然要付出抛弃盟友的名誉上和战略上的代价,但它可以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对条约的法律解释和宣称没有做好准备等办法,来避免公然地对其盟友反戈一击。分化者力图推动解除联盟并经常取得成功。甚至在目标国家本来不愿意这样做时,分化者的努力最终也使得目标国家动摇,因为前者能够提供足够的刺激物让后者不用担心因为中立而付出代价。以解除同盟为目标的楔子战略也可能起某种预防作用,在目标国家对其盟国的义务承诺变得更加强烈之前让它中立化。在这种情势下,分化者必须承担目

13、标国家对其现有同盟义务违约时所担当的代价,以及承担目标国家因为放弃更强烈的同盟义务而产生的损失。第三,一个以预制同盟为预期效果的楔子战略力求让目标国家维持中立的状态,前提是后者有加入一个敌对阵营的倾向,尚未正式结盟。相对而言,让一个目标国家维持中立状态比让已经加入一个同盟的国家脱离该同盟要来得更容易,付出的代价也更小,因为正式的同盟的确会提升自我保护的效果,使违约成本上升。然而,当分化者试图让目标国家维持其本来的中立地位时,那种力图使某个目标国家从已有的同盟关系中脱离出来的成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不过,分化者仍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紧张程度上升时,此类代价也可能随之上升。第四,一个以疏离同盟

14、为预期效果的楔子战略旨在削弱目标国家在敌对同盟内部的合作程度,劝诱目标国家达成这样的协议要相对容易一些。在理想的状态下,分化者的政策会加剧目标国家同其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单是邀请目标国家开展谈判的倡议就可能制造出一种离间效应,即便这种对话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协议。正如美国学者弗雷德艾克勒(Fred Ikl)分析的那样,这样的谈判倡议会在敌对国家内部创造恐慌,因为没有被邀请参加谈判的国家担心自己的国家利益会在谈判中被人当作交易的对象。以疏离同盟为预期效果的楔子战略在现实中经常被一些国家所运用,且屡试不爽。对这些预期效果的分析解释了在抵消式战略下(鼓励目标国家做它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推动实现中立

15、化的预制同盟,或疏离同盟的结果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不过,对手国家之间发生深刻的、可被利用的关系裂痕,否则以联盟重组或解除同盟为预期目标的楔子战略则难以取得成功。此外,在克劳福德看来,楔子战略实施的时机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目标国家决心加入对立性同盟,那么一种本来足以维持其中立地位的刺激物也有可能无法达到使其中立的目的,因为改变其结盟立场的成本已经提高。最后,即便分化者拥有足够的资源来追求更大的改变联盟生态的目标,经过战略估算之后它也可能倾向于追求一个更小的目标。例如,分化者可能会满足于让一个对手国家中立化,而不是将其改造成己方盟友。三、楔子战略的策略方式三、楔子战略的策略方式如前所述,对抗并非

16、楔子战略的主要方式,选择性迁就才是其常用方式。克劳福德认为,选择性迁就的楔子战略有三种主要形式,绥靖(appeasement)、补偿(compensation)和表态支持(endorsement)。每种形式下都会给目标国家提供其认为重要的利益回报。绥靖是选择性迁就战略中代价最高昂的一种形式,分化者在自己的重大利益方面为目标国家提供一个直接的让步。补偿则在次要利益方面提供刺激物,代价比绥靖的方式更小。表态支持通常是代价最小的,分化者在目标国家与自己的盟国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中仅仅是表态支持目标国家的立场。所有这三种形式都可能涉及特定或一般的联系。在特定联系的环境下,限制性是强烈的、正式的,分化者要求目标国家做出明确的联盟改变承诺,以换取某种让步。在一般联系的环境下,限制性是微弱的、不正式的,分化者希望以非正式的方式影响期望中的联盟改变行为。当战争的危险很高或者冲突正在扩散的时候,分化者的紧迫性和刺激物的成本急剧上升,这符合特定联系下的环境定义。一般联系则更为普通,时间要求没有那么紧迫,而且做出让步的政治代价也没有那么高昂。如果使用绥靖方式的楔子战略,分化者的目的是通过提供重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