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01469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3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民法学笔记汇总(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 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 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

2、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 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 代法以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 1897 年公布、1900 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2 年列宁 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 1907 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 ,1911 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1930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 1949 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 台湾有效。1986 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

3、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 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 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

4、性质和任务 一、民法的性质:(预测题目:论民法的性质或者为什么说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 法?)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文明法。 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4、民法为实体法。 5、民法为私法。 二、民法的任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四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 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 一、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

5、主体平等地依法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 4、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二、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 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事项。 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三、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 2、在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均衡。 3、当事人合理的承担民事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

6、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 行义务。 五、公序良俗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 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2、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利。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和效力 一、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者表现形式。我国民法渊 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法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 类: 1、法律(宪法、民事基本法、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民法规范) 2、法规 3、规章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5、国家政策和习惯 二、民法的效力: 又称民法的适用范围,指

7、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 1、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1)法律不溯及既往 (2)新法改废旧法。 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我国民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视为我 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有三点要注意: (1)全国性的规范文件适用于全国,但仅为某一地区制定的,则该规定仅适合于该地 区。 (2)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仅适用于该地区,而不能适用于其他地区。 (3)我国实行“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律仅适合用于该地区,我国民 法不适用于这些地区。 3、民法对人的效力(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同时采取“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 )

8、。 第六节:民法的适用与解释 一、民法的适用:民法的适用指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2、强行法优于任意法。 3、例外规定排除一般规定。 4、具体规定优先于一般性条款。 二、民法的解释: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两种 1、文理解释:又称文义解释,指依据法律条文文句的字义或文义所进行的解释。 2、论理解释:指斟酌法律制定的理由以及其他一切情事,依推理而阐明法律规范的真 意。论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解释。又称扩充解释,是指仅依法律文句的文义解释不足以表示立法的真意 时,而扩张该条文文句的含义作出解释。 (2)限缩解释。又称缩小解释、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

9、文的文句含义过于广泛时, 对其含义应予以缩小的解释。 (3)反面解释。又称反对解释,是指法律条文所规定的事项,就其反面的意思进行解 释。 (4)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无直接规定的事项,选择法律关于类似事项的规定进行解 释,以类推适用法律。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 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预测题)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 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10、。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 担民事义务的人。 )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 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 3、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 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 财产关系 是指直接与财产有关的具体由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关系 是指与主体不可分离的,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2 义务主体的范围 绝对法律关系 是指义务主体不特定,权利人以外的一切权利人均为义务人

11、的民事法 律关系。 相对法律关系 义务主体为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3 内容的复杂程度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只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 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 4 形成和实现的特点 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民事主体依其合法行为而形成的,能够正常实现的民事法 律关系。 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因不法行为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民事法律事实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 基本特征为客观性和法定性。民事法律事实的意义在于能引发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包括 以下情形: 1

1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3、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 1、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2、人的行为。指与人的意志有关,直接体现人的意志,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 现象。 第三节: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 一、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含义: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 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

13、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 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2、民事权利的分类: (1)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 财产权 是指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 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2)权利的作用 支配权 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请求权 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 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 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 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

14、变化的权利。 (3)权利的效力范围 绝对权 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 相对权 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 (4)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主权利 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 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 原权 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 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 是保护性法律关系 中的权利。 (6)权利有无移转性 专属权 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

15、转移的权利。 非专属权 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 3、民事权利的行使 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自由行使权利。 (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4、民事权利的保护 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复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分自我保护和 国家保护。 (1)自我保护:又称私立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分自 卫和自助行为。 (2)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 以保护。 5、实施自助行为的条件:(预测题) (1)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2)须情事紧迫

16、来不及请求国家保护 (3)须采取法律许可的方式 (4)须事后当即请求国家保护 二、民事义务 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 定行为的约束。民事义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发生根据 法定义务 是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的而非由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约定义务 是指当事人自行约定的义务 2 义务的内容 积极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须为一定行为(作为)为内容的义务。 消极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须不为一定行为(不作为)为内容的义务。 3 义务与义务主体的关系 专属义务 是指义务人不得将其移转给其他人负担的义务。 非专属义务 是指义务人可将其移转给他人负担的义务。 三、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有以下特征: (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 (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的权利为目的。 (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