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897026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症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项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常见证,前言,随着现代科学及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脑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现代解剖学及神经生理学、病理学的进展,让我们了解到不同部位的脑神经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部位的病变可产生不同的临床CT、MRI的问世,进一步明确了中风复杂临床症状的具体病变位置及范围突破传统取穴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科学成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优选中风取穴,规范操作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千百年来,针刺疗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风病位,中风病位脑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小便障碍,视觉障碍,吞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中风病,中风病常

2、见临床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中风病治疗原则,中风病性脑血管病变(脑血管梗死或出血),症状体征头面部、五官、肢体、其它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风病的认识逐渐深入,传统取穴已无法解决中风复杂的临床症状。,治疗 结合病位、病性 临床症状与体征 采用头项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取得满意效果,头项针治疗中风理论基础,头项针治疗中风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头部腧穴近治作用、 特殊作用,大脑皮层功能投影区 (针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血管循行,头项针治疗脑源性疾患(中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一)运动障碍,锥体细胞及其神经传导通路病变时可出现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

3、临床表现为偏瘫、单瘫(单纯上肢或下肢瘫)、交叉瘫(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四肢瘫。,运动障碍的针刺治疗,8,运动区临床定位,调运三针:位于中央前回运动皮层区,运动障碍,腿不能上抬:加针环跳、四强、梁丘 膝软:加针委中、内外膝眼 脚内翻:加针申脉、昆仑、绝骨 (腓骨后缘) 足下垂:加条口、绝骨(腓骨前缘) 丁字脚:减俠溪、加昆仑、绝骨 (腓骨后缘),运动障碍的针刺治疗,(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临床类型,优势半球语言中枢病变时出现语言障碍,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语言障碍病位及特点,语言障碍的针刺治疗,主穴,运动性失语取额下回后部Broca区,配穴,感觉性失语取颞上回后部

4、Wernicke区,聚泉、金津、玉液、廉泉、哑门、 内关(双侧)、通里(双侧),命名性失语取顶叶的角回区,语言障碍的针刺治疗,16,不同类型失语患者AQ比较,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吞咽障碍是中风病常见症 22%65%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三)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常见并发症: 营养不良 30% 误吸 40%70% 吸入性肺炎 7.6倍,吞咽障碍临床特点,,吞咽 障碍,Text,Text,双侧大脑病变或延髓病变时可引起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饮水反呛、吞咽困难、重者不能饮食(胃管),常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下降,增加病人吸入性肺感染的机会,影响机体康复进程。,对于吞咽障碍

5、,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而针刺对吞咽障碍具有特殊疗效,头部:取Broca区、 百会 舌部:取聚泉、金津、玉液、津旁、液旁 颈部:取廉泉、夹廉泉(双侧) 项部:取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哑门,采用九六提插补泻手法: 虚证施紧按慢提手法,据病情轻重施9 次(初) 、27次(少) 、81 次(老) ;实证施慢按紧提手法,据病情轻重施6 次(初) 、18 次(少) 、36 次(老)留针30min ,进针后和出针前各行针1 次。,舌、颈、项部穴位均针向舌咽部。在行针过程中要求针感抵达舌咽部,针廉泉穴以行针可见舌体运动为度;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每周2次;津旁、液旁向舌根部进针约1.2 -1.5寸

6、深,亦据病情轻重虚实行九六提插补泻法,不留针。,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调神益咽”,调神益咽针法治疗吞咽障碍临床疗效,(四)共济失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风后共济失调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明显增高。,小脑梗塞者,59%,原发性小脑出血者,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50.2%,大脑后动脉 分支梗塞者.,32.7%,脑干和小脑血供相同,并通过三个脚和小脑密切相连,脑干病变时常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病位:中风后共济失调,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小脑、 脑干病变后常见的临床表现,部分大脑病变患者亦可见到共济失调。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病人随意运动

7、出现广泛的不协调,躯干及肢体控制力差,导致持物不准,步基增宽、站立及行走不稳、重者坐/立不能,常伴头晕或头昏沉。,治疗:1、脑血管病基础治疗 2、Frenkel康复训练法,共济失调的针刺治疗,项 针,调衡三针:枕骨粗隆下缘正中及其左右旁开各 1.5cm,向下引3-4cm,共三穴 调运三针:运动区顶点、中2/5点、下2/5点, 共三穴。 调颤三针:调运三针向前平移1.5cm,共三穴项七针:完骨、风池、天柱(均双侧)、风府 颈3-6夹脊穴,共济失调的针刺治疗,调运 三针,调衡三针,风池风府,完骨天柱,颈夹脊,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2-1.5寸 风府向下颌方向进针1-1.2寸,调运三针向前 平移1.

8、5cm,由后上向前下进针,自上而下进针1.2-1.4寸,向前进针 1-1.2寸,调颤三针,操作方法,向鼻尖方向 进针1.2-1.5寸,沿上下点连线由后上向前下方向进针1.2-1.5寸,头皮针顺帽状腱膜下进针,得气后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快速捻针30秒,捻转幅度前后各约180,捻转频率约200次/分钟。,头项针治疗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两组间差异显(P0.05),头项针组与对照组愈显的情况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结果显示:头项针治疗中风后共济失调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国际共济失调量表积分比较:头项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头项针在改善患者共济失调症状积分

9、方面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头项针治疗共济失调的积分比较,(五)视觉障碍,偏盲或全盲:视觉中枢或视辐射病变时常出现病变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但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全盲,又称皮质盲,但光反射存在。复视:脑干病变引起眼球运动神经核受损,导致眼球活动受限可出现复视。,视觉障碍的针刺治疗,偏盲及全盲者:主穴:取视三针(枕骨粗隆上缘正中及左右各1cm处,共三穴)、百会、风池(双侧)配穴:取攒竹、睛明、丝竹空、太阳,复视者:主穴:取视三针、百会、完骨、风池、天柱、 颈夹脊穴(均取 双侧)配穴:取患眼攒竹、精明、丝竹空、太阳,视觉障碍的针刺治疗,视觉通路病变疗效次于枕叶病变者,中脑

10、病变所致复视者,针刺也有较好临床疗效;而且其远期疗效可靠。,枕叶病变所致偏盲者,针刺即刻效应明确,轻者一次显效,重者短期也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视觉障碍,中西药物取效较缓,针刺治疗疗效较佳。,(六)感觉障碍,脑部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及顶叶皮质感觉中枢病变时均可出现感觉障碍。临床以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甚或消失、疼痛等较为多见。,感觉障碍,麻木者:采用十宣及趾端放血治疗 疼痛者:在刺络放血的基础上加拔罐,同时配合温经通络止痛之中药,上肢:取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八邪等穴; 下肢:取风市、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绝骨、解溪、太冲、侠溪等穴,感觉减退或消失者:取肢体部腧穴,运用簇针疗法(

11、根据病情轻重每穴进针23棵),治疗时行针至出现针感为度,感觉障碍的针刺治疗,头部:取百会、调感三针(调运三针向后平移1.5cm),32,两组治疗前后肢体感觉障碍分类积分比较,经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刺血疗法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为旁中央小叶和扣带回等排尿中枢病变所致,排尿反射弧失去皮层反射中枢的抑制,导致膀胱逼尿肌张力增高,容量减少,稍有尿液即排出,故尿急尿频而失禁,但无残尿。,小便障碍 (尿失禁),高涨力性膀胱尿失禁,(七)小便障碍,低涨力性膀胱尿失禁,小便障碍的针刺治疗“调神固约”,主穴:头部取:顶三针(百会

12、及其左右1cm处各一穴)腹部取:1 关元、水道(双侧)2 中级 、归来(注意:针前需排空小便,深刺约2.5-3寸,针刺时针感需传至会阴部)配穴:内关、神门、尿点(小指末端指横纹中点)、三阴交(均取双侧),责任病灶 旁中央小叶,35,膀 胱 小便障碍,肾,排尿中枢,尿 点,顶三针,经外奇穴,络属,三阴交,补肾固元,关元 水道,近治作用,内关、神门,调理神机,“调神固约”选穴思路,36,“调神固约”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疗效,37,尿失禁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38,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调神固约”针刺组与对

13、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八)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我国,VD患病率为324/10万,AD为238/10万,而且城市高于农村。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中风病发病率逐渐增高,VD的发病率亦随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VD主要由于大脑特定部位如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的血管原性损害所致。,,血管性痴呆的针刺治疗“调神益智”,额三针(神庭、头维双)-安神定智 颞三针(率谷三向刺)-醒神益智 顶三针(百会及左右各 1 cm处共三穴)-调神健脑,内关-醒神开窍 神门-调神定智 三阴交-健脾益肾、 填阴精、

14、调气血 丰隆-化痰通络,从调理神机出发,补虚泻实,从整体上起到调神通络、益智健脑的作用,血管性痴呆病机本虚标实 本为肝肾阴虚,标为痰浊瘀血阻滞于脑,“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MMSE量表积分变化情况,小结,“夫六府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 皆会于头”(会心录),“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 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篇),紧密结合临床,依据中 风病位、病性、症状与 体征,突破传统取穴方 法,“辨症”选取头项 部腧穴并配以肢体部腧 穴治疗中风常见证,在 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扩大 了中风取穴范围,拓展 了中风病治疗的思路, 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针刺头项部腧穴不仅可有效治疗脑部疾患、而且也可有效调节脏腑及全身的经络气血,44,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