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851634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及体会,目录,概念 病因病机 辩证 治疗 体会,概念,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 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辩证,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

2、,舌强语謇,口角喎斜。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痰热腑实;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辩证,2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闭证; 脱证。,治疗,1.中风先兆 治则:降气化痰,平肝潜阳 主穴:风池(双)、太冲(双)、阳陵泉(双)、丰隆(双)、足三里(双)。,治疗,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或十宣穴、劳宫、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治疗,3.中经络 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治疗

3、,(1)急性期:治则:醒脑开窍,清热熄风。 主穴:百会、风府、风池(双)、大陵、行间(双)、丰隆(双)。 (2)恢复期后遗症期:治则:通经活络 主穴:百会、舌下、极泉、曲池、环跳、绝骨、足三里。 。,治疗,肢体弛缓者多选用极泉、肩髃、曲池、合谷、八邪、环跳、阳陵泉、绝骨、解溪、以患侧为主。 肢体拘紧者多选用:极泉、曲池、尺泽、大陵、天井、环跳、曲泉、三阴交、绝骨,以双侧取穴为主,治疗,4.手法及加减 中风中经络急性期,针刺百会、风府平补平泻,余穴以泻法。 恢复期,可先针健侧,健侧宜补法,患侧施以泻法。可交替选用各穴,并针对伴随症状进行加减。,治疗,言语謇涩:廉泉、通里、哑门。 口眼歪斜:地仓,

4、分别向颊车、下关、颧髎方向施以透刺,配承浆、迎香。 吞咽困难:人迎、大椎、风池、风府、廉泉、翳风、照海、太溪、涌泉。,治疗,肩痛不举:肩井、天宗、肩贞。 腕无力:外关温针灸,补阳谷、阳池、阳溪。 手指肿胀:十宣轮替放血,刺八邪,列缺。 二便失禁:肾俞、关元、次髎、会阳。可灸肾俞、命门、与隔姜隔盐灸神阙每日交替,2周1个疗程。,治疗,便秘:天枢、上巨虚,热结腑实加支沟、腹结,虚秘加足三里、气海。 尿潴留:阴陵泉、中极、水道、归来。可加温和灸。 足内翻:灸内踝下,丘墟透照海,申脉透照海。 手臂拘挛:灸手三里、腕骨。,治疗,中风后抑郁:百会、印堂、五脏背俞穴加膈俞。 夹痰者加中脘、丰隆;夹瘀者加合谷

5、、三阴交;夹湿者加阴陵泉;失眠者加神门、大陵;烦躁者加檀中、内关;便秘者加天枢,支沟。,其他治疗,(1)头针法 (2)电针法,【按语】,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针灸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2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通畅。 4本病应重在预防,如年逾40,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体会,一、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电针法的运用; 二、浅谈治疗中风偏瘫穴位注射

6、法的运用; 三、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头针的运用; 四、浅谈中风痉挛性偏瘫针灸治疗的体会。,二、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电针法的运用,概述,定义:脉冲电针仪是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仪器。 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刺激参数,电针仪输出的是脉冲电,所谓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一般电针仪器输出的基本波形称之为双向尖脉冲。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问题。电针的刺激量如同针刺手法和药物剂量

7、一样,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刺激强度,就刺激强度来说,主要取决于波幅的大小,刺激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以中等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宜,过强或过弱的刺激都会影响疗效。,电针操作方法,熟悉电针仪 本仪器在未使用前,应该首先检查一下各部位旋钮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逆时针方向旋到底),然后将电源插头插入220V交流电插座内。该仪器有6个并排旋钮,每只旋钮调节强度是与相应输出插孔相对应,治疗时,每路输出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耐受性任意调节。,电针选穴,电针的选穴方法除了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取穴外,通常还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接电极: 治疗时,将输出导线夹夹于毫针针柄上,通常电针治疗大都选择2

8、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 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通电时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免给患者造成突然的刺激。,调节参数,在调节好波形及强度后,轻轻按上定时键,一般持续通电152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使患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如作较长时间的电针治疗,患者会逐渐产生电适应性,即感到刺激渐渐变弱,此时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采用间歇通电的方法。,疗程,各种不同疾病的疗程不尽相同,一般510天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急症患者可每天电针2次。2个疗程中间可以间隔35天。治疗完

9、毕,将各个旋钮重新转至零位。,注意事项,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值是否正常。 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 3.靠近延脑、脊髓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孕妇慎用电针。,注意事项,4. 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5. 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三、浅谈治疗中风偏瘫穴位注射法的运用,概念,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

10、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操作方法,1针具 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 2穴位选择 选穴原则同针刺法,但作为本法的特点,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操作方法,3.注射剂量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部可注射01ml,头面部可注射03-05ml,四肢部可注射1-2ml,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可注射2-5ml。,操作

11、方法,4操作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人。,操作方法,5疗程 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适应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常用于制作注射液的中药有:当归、丹参、红花、灯盏花、川芎等;西药有:维生素B1、B12、C,抗生

12、素,生理盐水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注意事项,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注意事项,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13、四、浅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头针的运用,概念,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 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 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二、头针的适应证,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头针取穴部位,焦氏头针刺激区:大脑皮层在头部的投射影, 其中运动区、感觉区及足运感区使用频率最高,疗效

14、显著。,头针取穴部位 国际标准化头针穴线:位于头皮部位,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顶区和颞区的六条标志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颞前线、颞后线、)为治疗中风偏瘫的常选穴位。,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一)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二)顶中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三)顶颞前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

15、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 【主治】 分为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四)顶颞后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 全线分为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五)顶旁1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 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六)顶旁2

16、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到承灵穴。 【主治】 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七)颞前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胆经颔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八)枕下旁线 【部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头针的注意事项,1因为头部有毛发,故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3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头针的注意事项,4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溢血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头针的注意事项,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6头穴标准线上除用毫针刺激外,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施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