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814752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25讲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考点1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纲要求,本讲考点,考点1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背景 a.“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b.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

2、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 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会议主要内容 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c.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 d.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改革开放 和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误区警示 “文革”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 是”仍然是“文革”中“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开始彻底改变“左”倾

3、错误。,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长期以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 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实施:1978年,安徽、 四川 首先放宽政策,实行包产到组、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初见成效,后在全 国推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改革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 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5)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 革。,巧思妙记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

4、任制,思维启迪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提示:(1)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 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采 取集体经营方式。 (3)1958年起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内容 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c.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

5、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中共 十四 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效益,推动了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拓展延伸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2)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 远大于城市,农村改革更为迫切;(3)某些地方已经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 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思维启迪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

6、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到1979年,农业集体生产中出现了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 在中国最穷的省份,例如安徽,中国的领导人开始试行一种称为“责 任制”的试验。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从中国农 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史料2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 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 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1992年),读史指导 (1)史料1选自外国史学专著,指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史料2出自文献资料,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 业活力。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有何意义。 提示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符 合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根据史料2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发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 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快速发展。 (3)结合以上史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 提示 根据实际,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成分。,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 是城市改革,或者与二者相关的

8、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 为核心和主线的。 2.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 以前者促进后者。 3.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4.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典例 (2016课标,31,4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 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 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 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

9、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题关键 做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时间点“1980年”和主旨“总产量 增加”等信息。,A,答案 A 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 产量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 产力的发展,故应选A项。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排除B项;1980年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D项 发生在1985年,可排除。,1.(2017山东济南一诊)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

10、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B,答案 B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改革与开放 是同步进行的,故A项错误;新时期,我国的改革从实际出发,改变了原来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开始结合中国实 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

11、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D项错误。,2.(2017山东潍坊二模)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 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 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 针”。这一通知 ( )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D,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A项排除。1983年,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的配套改革,中共中央决定撤销

12、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 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结 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B项排除。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 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C 项排除。,考点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a.创办: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 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五个经济特区。(注: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喀什为中国第六个 经济特区) b.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有较大的 经济管理 权限。建设以吸 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

13、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发展外向 型经济。,c.影响: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 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a.沿海港口城市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以后,国家先后决定将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c.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自1988年起,在沿海

14、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学习先进 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d.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 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e.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 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 遇挫折。 b.国内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过程 a.1992

15、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e.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a.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 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b.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 小康水平。,巧思妙

16、记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思维启迪 1992年,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 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 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 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这说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什么特点? 提示: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主题一 全面认识对外开放 史料呈现 史料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 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史料2 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带的“特权”,从青藏高原到额尔古纳 河,各地都在探索开放的适当形式。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 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西藏同胞 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它是西藏走出封闭、走 向世界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