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781832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实用小儿推拿讲座课件(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推拿 pediatric massage主讲医师:冯亮,四大特点,疗效确切 简便易行 毒副作用极小 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抵抗力差,容易发病; 传变较快,易趋康复。,小儿病理特点,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家人的双手温暖、指甲圆滑 手法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注意宝宝的保暖和安全 推拿后禁止受风受凉至少30分钟 宝宝皮肤受伤、破损、骨折等忌推拿 紧急情况寻求专业医生、医院帮助,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捏脊) (七)运法 (八)捣法,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是在患者脊柱部施行捏拿等手法,以

2、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手法。治疗小儿疳积效好,故又称“捏积”疗法。,三指捏,二指捏,注意事项: 连贯,双手用力对称,不能拧转。三捏一提法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临床应用,功效:,具有消积导滞、健脾和胃、调整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功效。,适应症:,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在小儿推拿中尤为常用。 主治小儿疳积。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消瘦疲倦、腹痛腹泻、小儿夜啼等症。,禁忌症,有出血倾向 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有严重心脏病者 局部皮肤有溃疡、疖肿、破损者 有其它传染病者,临床应用举例,1、小儿保健:每日晨起或入睡之前捏脊,或3、或6、或9遍,具有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机

3、体抗病能力。或配合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按揉 足三里左右各100次,摩腹3分钟,每日一次,七日为一个疗程,休息三日,可继续进行第二个疗程。具有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促使生长发育的功效,是小儿保健之良方。,临床应用举例,2、小儿腹泻:常配合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摩腹、按揉足三里。 3、小儿疳积:常配合补脾土、揉板门、推四横纹、揉 中脘、摩腹。 4、遗尿:常配合揉丹田、肾顶,按揉三阴交,摩少腹部,擦腰骶部。 5、脾虚食少:常配合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按揉足三里。,小 儿 推 拿 常用穴位及应用,小儿推拿穴位的特点,1 点、线、面结合。 2 双手多、头面四肢次之、胸背较少。 3

4、 奇穴多、经穴少。 4 着力轻,次数多,辩证应用。 5 见效快,疗效好,绿色环保。,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二 胸腹部穴位,三 背腰部穴位,四 上肢部穴位,五 下肢部穴位,1 天门,2 坎宫,3 太阳,4 耳后高骨,5 山根,6 迎香,7 人中,8 牙关,9 囟门,10 百会,11 风池,12 天柱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 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之间向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交替由下向上直推(开天门) 功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临床应用:推攒竹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则多与清肝经、 按揉百会等合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开

5、天门,2 坎宫(眉弓) 位置:由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由眉头沿眉向眉梢作分推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放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推坎宫,3 太阳 位置:眉外稍后方凹陷处。 操作:用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轻者为补,重者为泻);用两拇指由前向后作直推称推太阳。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或内伤头痛用补法;当

6、用于屈光不正、口眼歪斜、弱视、斜视、等症时多与开天门、分推坎宫等合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揉太阳,4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以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为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余三法(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合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揉耳后高骨,5 山根 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中点 操作:用掐法称掐山根 功用: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神定惊之功,常用于惊风、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此外本穴还常用于诊断的望诊,如见山根处隐青或青筋暴露多见于脾胃虚弱或惊风。,一 头面颈项

7、部穴位,1,山根,6 迎香 位置:鼻翼两侧旁开0.5寸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迎香,用食、中二指擦称擦迎香 功用:宣肺气,通鼻窍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迎香穴居于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迎香,迎香,7 人中 位置:鼻唇沟中上1/3交界处 操作:用掐或按法,称掐人中,按人中 功用: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掐人中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时,掐之有效,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掐人中穴,8 牙关 位置:咬肌隆起处 操作:指端揉或按,称揉牙关或按牙关 功用:通经络,开口

8、噤 临床应用: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等。,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揉牙关,9 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 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囟门,用掌心摩称摩囟门 功用:镇静安神、通鼻窍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均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囟门,10 百会 位置: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操作: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或按百会 功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百会为诸经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还能升阳

9、举陷,用于治疗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揉百会,11 风池 位置:耳后乳突后方1.5寸 操作:用拿法或揉法称拿风池或揉风池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拿风池对发汗效果较好,若再配合开天门、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风池,拿风池,12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向下直推称推下天柱骨,用刮法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合外感发热、项强等症。,一 头面颈项部穴位,1,推天柱骨,1 天突,2 膻中

10、,3 乳根,4 乳旁,5 胁肋,6 中脘,7 腹,8 脐,9 天枢,10 丹田,11 肚角,二 胸腹部穴位,1 天突 位置:胸骨柄上方凹陷处 操作:用指端揉或点、用双手拇食指对称捏 功用:理气化痰、止咳平喘、止呕、催吐 临床应用:揉天突、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平喘。常用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上逆所致之痰喘、干咳、呕吐等症多与推揉膻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若用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点,动作宜快,可使之吐,用于食滞胃脘或误食毒物等症。,二 胸腹部部穴位,2,1,按揉天突,捏挤天突,2 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膻中;用擦法,称擦膻中;用分推法,称分推膻中 功用:理气化痰

11、、止咳平喘、止呕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疗呕吐,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推天突、按揉丰隆等合用。,二 胸腹部部穴位,1,2,揉膻中,分推膻中,3 乳根 位置:乳头下2分 操作:指端揉称乳根 功用:胸理气、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该穴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揉乳旁,推揉膻中,揉天突等合用,二 胸腹部部穴位,1,4 乳旁 位置:乳头外旁开2分 操作:指端揉称揉乳旁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揉乳旁与揉乳根临床上多两穴

12、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二 胸腹部部穴位,1,5 胁肋 位置:两腋下至天枢穴处 操作:用两掌由上向下快速搓摩称搓摩胁肋 功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对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二 胸腹部部穴位,1,搓摩胁肋,6 中脘 位置:前正中线脐上4寸 操作:用指端揉或大鱼际揉,称揉中脘;用食、中二指自喉向下直推至中脘,称推中脘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临床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由胃脘自上而下推主治胃气上逆,嗳气呕恶。,二 胸腹部部

13、穴位,1,2,揉中脘,推中脘,7 腹 位置:整个腹部 操作:用摩法,称摩腹;用分法,称分腹阴阳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临床应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二 胸腹部部穴位,1,2,摩 腹,分推腹阴阳,8 脐(神阙) 位置:肚脐 操作:用掌摩称摩脐;用揉法称揉脐 功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临床应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14、二 胸腹部部穴位,1,2,摩 脐,揉 脐,9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或按天枢 功用:疏理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应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常与按揉足三里等穴位合用,特别是用于感染性腹泻。,二 胸腹部部穴位,1,揉天枢,10 丹田 位置:脐下2至3寸之间 操作:用大鱼际揉称揉丹田,用指端按称按丹田 功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

15、二 胸腹部部穴位,1,揉丹田,11 肚角 位置:天枢穴下2寸脐旁两侧的大筋 操作:用指端揉或按,用拿法称拿肚角(对拿肚角) 功用:温中止痛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为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5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二 胸腹部部穴位,1,2,拿肚角,拿肚角,1 大椎,2 肩井,3 肺俞,4 脾俞,5 肾俞,6 脊柱,7 七节骨,8 龟尾,三 背腰部穴位,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功用:发热、咳嗽、项强。 临床应用:揉大

16、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三 背腰部穴位,1,2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功用: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三 背腰部穴位,1,拿肩井,3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主治: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三 背腰部穴位,1,4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功用: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