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771601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 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一概述 (一) 教育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 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 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 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 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

2、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 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 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 定阶级服务的人才。(二) 教育的本质特征 首先,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 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 步而不断发展,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永无消亡之日。 第二,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受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和政治 制度的制约,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时,它又反过来给生产力,生产 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影响和作用。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

3、的长河中,它首先是生 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同时又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教 育除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之外,还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第三,教育还受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 养人来实现的。作为教育的对象人来说,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 教育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教育与 人的关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 来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遗传和环境而言的。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和 个人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性而去孤立地谈教育的作用,遗传,环境跟教育的关系 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辩证的

4、统一。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在教育中,要重视启发性,要注意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教育的作用与 儿童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三) 教育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教育按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根据形式,内容,时间,对象和主管等不同,教育还可以分为普通教育,专业 教育,业余教育,华侨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及国立教育,集 体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

5、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 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下限断到清末 1904 年清廷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 制), 即 1911 年前夕。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先由外国 教会,后为洋务派,再经改良派。直到 1902 年清廷才公布学部大臣张百熙拟定 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未予实施。1902 年清廷才公布学部 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未予实施。1903 年 清廷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卯学制次年(1904)公布推行,为转型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的官学教育

6、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 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学教育,后者称 地方官学教育。 (一) 中央官学教育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 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 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 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 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 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7、1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 124)创太 学设置博士弟子 50 名,至成帝时增至 3000 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 3 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 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 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 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专科学校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 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

8、的 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 殊的专门学校。3贵族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 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4短期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 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 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 属这类短期学校。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 内。 (二)地方官学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

9、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 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 汉平帝元年(公元 3 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 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 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 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 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直辖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府州县学 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 为主,但要求

10、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 即可毕业,长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 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 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第二,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 舍);第三,划拨学田,保障经费;第四,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 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 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 并未普遍设立。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 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

11、全国共计有学校 1700 余所。 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三)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私学的产生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丘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 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 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 的利益 ,且他们 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 诸子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默家、道家和法家

12、四大学派。在学 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 淄稷下之学等到,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创立儒家学 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 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 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 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 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 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 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13、。孔丘教学态度认真,一生 “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 结合等等。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 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 与他同时还有黑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黑儒并称, 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二)中国私学的发展 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 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 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

14、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 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 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 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 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 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 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 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 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梁代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 文颜推之

15、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 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 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 “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 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三)中国私学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 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 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 到。明清朝代,学熟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

16、形 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 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四)中国古代的书院书院 书院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 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 成熟和完善。 (一)书院书院的发展简史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书院和集贤殿书院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 但它却是“书院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书院,只 是士要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书院、梧桐书院书院、松竹书院书院、 东佳书院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收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唐五代的书院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