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757506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热镇痛抗炎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解热镇痛抗炎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解热镇痛抗炎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解热镇痛抗炎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解热镇痛抗炎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热镇痛抗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热镇痛抗炎(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热镇痛抗炎药,“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阿斯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100年里,它从一个治疗头痛的药物,直至被飞往月球的“太阳神十号”作为急救药品之一。人们不断地发现阿斯匹林的新效用,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2、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阿斯匹林一经问世就风靡世界,成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斯匹林作用的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文尼说,全世界每年要消耗45000吨阿斯匹林。阿斯匹林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通过发汗增加散热作用,从而达到降温目的。,同时,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由炎症、手术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且不会产生药物

3、依赖性。阿斯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抗炎、抗风湿,是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阿斯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被逐步发现。如由中英科学家组织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阿斯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斯匹林成为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用的药物。阿斯匹林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显著。,阿司匹林的神奇功效,美国研究发现,按时服用抗炎药物(阿司匹林类)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年的人,结肠癌、

4、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0;用药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其发病率会下降44之多。英国对500名2535岁女性试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眼角出现皱纹较晚,而且皮肤显得光滑柔嫩。阿司匹林有可能成为一种廉价有效的防皱、保青春药物。 大多数研究艾滋病的专家认为,阿司匹林也许能在控制艾滋病的多药物疗法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附一 解热镇痛药应用注意 附二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 思考题,第一节 概述,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 抗炎抗风湿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解热作用,正常的体温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的机理:病原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内热原(IL-1)C.N.S

5、PG合成与释放热敏感神经元的阈值体温调定点(引起产热反应:恶寒战栗) 发热。 解热作用原理:通过抑制PG合成酶使PG合成 体温调定点 散热 体温,局部刺激,镇痛作用原理:抑制局部的PG合成,使致痛物质和痛觉感受器的增敏介质减少。,缓激肽 (致痛物质),PG (致痛物质、增敏介质),疼痛,痛觉感受器,局部刺激,疼痛(钝痛)发生机理,抗炎抗风湿作用,炎症发生机理:各种化学、物理性损伤使PG合成扩张血管,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局部组织水种炎症 抗炎作用机理:抑制PG合成,缓解炎症引起的临床症状。 注意:本类药除对乙酰氨基酚外均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解热: 与氯丙嗪有何不同? 镇

6、痛:与镇痛药比较有何不同? 抗炎:改善炎症红肿热痛 症状,但不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与氯丙嗪有何不同?,阿司匹林 氯丙嗪 作用原理 抑制PG合成酶,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PG合成减少 使其机能减退 作用特点 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 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 适应症 感冒发热 人工冬眠,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与镇痛药有何不同?,阿司匹林 吗啡 作用部位 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作用原理 抑制PG合成酶 兴奋阿片受体 作用强度 中等 强适应症 慢性钝痛 急性锐痛成瘾性 无 有 抑制呼吸,第二节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一、水杨酸类 阿斯匹林 二、苯胺类 对

7、乙酰氨基酚 三、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一、水杨酸类、阿斯匹林,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体内过程,吸收:迅速,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 分布:水解产物乙酸和水杨酸,水杨酸盐与蛋白结合率80%90%,分布到各个组织,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通过胎盘。 代谢:水杨酸经肝药酶代谢(结合反应),能力有限,口服小剂量(0.6g)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t1/2 短,23h;大剂量时1g,按零级动力学消除,t1/2 延长,可达1530h。 排泄:代谢物经肾脏排泄,大剂量时,有大量水杨酸以盐的形式排出,碱化尿液加速排泄。,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2.抑制血小板聚集小剂量(

8、50100mg)阿司匹林可最大限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TXA2 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及聚集的诱导剂,抑制环氧酶 PG合成,TXA2 抗血小板聚集)。大剂量(0.3g)时,抑制血管壁内环氧酶的活性 PGI2, PGI2是TXA2的生理性对抗物,PGI2可促进凝血和血栓形成。 3.其他 最近报道,脑内COX-2过度表达与老年性痴呆有关,认为每天服用100mg对老年痴呆发生有阻遏作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退热 止痛(慢性疼痛) 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防止血栓形成 (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患者) 驱胆道蛔虫,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变态反

9、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咽峡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较急,且多见于青少年。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遗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

10、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1.胃肠道反应 1)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2)PGs减少胃酸胃粘液长期用引起胃粘膜损伤诱发和加重溃疡 溃疡者禁用。 2.凝血障碍 有出血倾向、肝功能障碍、血友病、低凝血酶原血症、VK缺乏者禁用。 3.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阿斯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后可产生。原因与抑制PG合成有关。“阿斯匹林哮喘”不能用adrenaline治疗,停药或用PG对抗。 4.水杨酸反应(5g/

11、日) 5.瑞夷(Reye)综合征 在有病毒感染发热的小儿或青年服用易发生,表现为严重肝功障碍和脑病,少见但可致死。 6 .对肾脏的影响 老年人,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症状。,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将某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从结合部位置换出来游离型作用。 与香豆素合用 抗凝作用出血。 与甲磺丁脲合用降糖作用低血糖。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抗炎作用诱发溃疡。 与呋噻米合用竞争肾小管分泌部位水 杨酸排泄 蓄积中毒。 与甲氨蝶呤合用防碍其从肾小管分泌 毒性。,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是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毒性小于非那西丁。 解热镇痛作用强,抗炎抗风

12、湿作用很弱,临床用于止钝痛。 不良反应较少,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粒细胞减少。中毒可致肝、肾损害。,二、苯胺类,体内过程,非那西丁,75%80%,对氨苯乙醚,对乙酰氨基酚,羟化物(毒性),葡萄糖醛酸结合,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溶血性贫血,肝损害,肾脏排泄,极少部分,三、其他抗炎有机酸类,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 作用及应用抑制环氧酶作用强,抗炎、解热作用显著,对炎性疼痛效果明显。用于急性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不易控制的癌性发热。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C.N.S 头痛、旋晕、偶有精神失常 3、造血S 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

13、 4、过敏反应 皮疹,哮喘,甲芬那酸、氯芬那酸、双氯芬酸 非选 择性环氧酶抑制药,有解热镇痛、消炎抗风 湿作用。布洛芬(ibuprofen)胃肠道反应轻吡罗喜康(piroxicam)、美洛喜康(meloxicam)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小。t1/2 长尼美舒利(nimesulide)较高的选择性抑制 COX2,血浆蛋白结合率99%,抗炎作用强。,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为了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解热镇痛药常制成复方制剂使用。合用的依据是(1)巴比妥类能增强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2)咖啡因能能收缩血管,有助于缓解头痛;(3)抗组胺药可对抗某些过敏症状或促进睡眠。但据长期的临床观察证明,许多复

14、方制剂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抗感冒的复方制剂主要有三种类型: 西药方制剂:美国强生的泰诺(酚麻美敏片) 中西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双鹤药业的新速效感冒片 中药复方制剂:同仁堂的感冒清热冲剂,复方制剂的成分及作用,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抗过敏药,减轻鼻粘膜充血水肿药,解热镇痛药三大类。 (1)抗过敏药:常选氯苯那敏(扑尔敏):使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变稠,减少打喷嚏和流鼻涕,同时轻微镇静 (2)伪麻黄碱为减轻鼻粘膜充血的药。用这二种类型的药主要为减缓感冒的卡他症状。伪麻黄碱可减轻鼻塞、流涕而没有刺激心脏引起心悸和收缩外周血管引起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扑尔敏与伪麻黄碱对减轻卡他症状有协同作用。 (3)对乙酰氨基酚、阿

15、斯匹林解热镇痛药。由于感冒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头痛、发热、选用这类药以对症治疗。 (4)右美沙酚为常选用的中枢性镇咳药,它有较好的镇咳作用。,复方制剂的成分及作用,(5)咖啡因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作用,能收缩脑血管,增强镇痛效果,同时还能消除减缓感冒的昏沉感。 (6)金刚烷胺为抗病毒药,它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作用,但因病毒变异,其疗效不肯定,同时金刚烷胺还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不用此药为好。 (7)维生素C可以提高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杀菌和抗病毒能力。 (8)人工牛黄有清热镇惊作用,缓解头痛、发热,咽喉肿痛。 (9)氯雷他定(克敏能)为长效的抗组胺药,无镇静作用。 (10)葡萄糖酸锌能增强体液及细胞免疫能力,加强吞噬细胞杀伤力,使感冒病程缩短病情减轻。,复方中常用成分的药名及含义,对乙酰氨基酚简称“酚”或“分” 扑热息痛可简称“息” 双氯芬酸可简称“分” 布洛芬可简称“布洛” 金刚烷胺简称“烷胺” 曲普利定简称“曲” 特非那丁简称“特” 盐酸伪麻黄碱简称“伪麻” 右美沙芬简称“美”“分” 葡萄糖酸锌简称“锌” 维生素C简称“C” 扑尔敏简称“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