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724211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比较(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天祝县藏医院 高坤,药王山,引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两支奇葩的藏医学和中医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其各 自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与显著的临床效果,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其内容也存在着相同与差异。本文从比较学角度,对两个医药学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藏医学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藏医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它有着 20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借鉴了古代印度医学、 古代中医学和古代斯里兰卡医学等的精华,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 的

2、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独特诊疗手段以及浓厚藏族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也 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汉族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之下,通过长期的医 疗实践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医疗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藏汉两族在政治 经济、医疗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尤其是在唐代,吐蕃王朝 与唐朝 的联姻更使得汉藏交流更近了一步,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人藏,都带 去 了大批的医学典籍和医官,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藏医学 理论当中关于“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以及部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以及药 物的分类等与中医的内容相同,从中可以窥

3、见两种医学体系相互交流、相互影 响的痕迹。,藏族医学与中医学的异同点,藏族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内容的比较体现在:,人体解剖,生理,病理,治疗方面,诊断,对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 认识上,有关脏腑的名称与功能,藏医学认为人体有五脏 (心 、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姆休 ),而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有五脏 (心 、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可见汉藏医学关于五脏的命名有相同之处,而关于六腑的命名,胆 、胃、大小肠、膀胱的命名,汉藏医学相同而中医六腑当中最大的腑命名为三焦,而藏 医另一个腑的名称是三

4、姆休。,有关脏腑的名称与功能,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上,藏医认为心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君王,高高的端坐在宝座上,与中医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共同之处,藏医认 为肺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也与 中医“肺者,相傅之官,治节 出焉”有相同之处,藏医认为肝和脾是君王的王后和嫔妃,居于君王之下,但关系密切,这 与中医“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和“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有着较大的差异。藏医认为肾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外戚, 非常重要,也与中医“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有 别。六腑的生理功能的描述中,关于胃、大小肠、胆 和膀胱功能的描述,两种 医学相近,而六腑 当中的 三焦和三姆休

5、不但名称上不同,功能也存在很大差 异,藏医的三姆休是指人的生殖器官,在男性指精 囊,女性指卵巢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而 中医的三 焦是个孤腑,是人体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关于人体当中脉络的认识 两种传统医学差异较大能,藏医学认为人体的脉络分为黑脉和白脉,其 中白脉十分重要,它起 自脑 部,在四部医典中曾提到:“从脑部脉的海洋里, 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19条。” 这些白脉从脑部向下,分布到全身,相 当于我们所 说的神经。关于黑脉,则相当于血管,并且能区别 出 跳动的脉和不跳动的脉,大致有韧成脉、普通脉、联 合脉和维持生命脉。而中医学对脉络的认识是有名 的经络学说t21,认为人体的经

6、络系统由经脉(十二正 经、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 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即十五别络 、浮络、孙络 )及其 连属组织(经筋、皮部 )组成。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其 他,除了脏腑、脉络以外,藏医认为:人体还有七基质和三秽,七基质包括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 骨骼、精液,三种秽 物是粪便、尿液和汗液,这些 物质在人体当中保持一定的数量,并且相互之 间存在联系和影响,他们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是人体健康的 保证。而我们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当中运行着 气、血、津液,它们 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

7、联系,病 变时相互影响。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 行则津行,气停则津凝”“津血 同源,盛则同盛,衰则具衰”。,七物质及三垢,粪便尿液汗液,对疾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藏医学认为引起人体发病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类,内因是指贪、嗔、痴 3毒,而外因是指时令季节因素、饮食不当,起居失常等可以导致人体当 中3大因素(藏语音译为隆、赤巴和培根 )、七基质 和三种秽物的过剩、虚衰和机能紊乱,引发机体出 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导致人体发病的 病因有 3大类:外感性致病因素 (六淫和瘟疫邪气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和劳逸 )、其他致 病因素(外伤 、虫兽伤、药邪和痰饮、瘀血和结石 等

8、)。而上述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机理是阴阳的失 调、气血的失常和津液代谢的失常。可见两种医学 体系都认为季节气候、饮食起居、情志因素等对人体内物质和功能的失调(中医认为是阴阳、气血津 液等;而藏医认为是三因、七基质和三秽 ),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诊 断 方 法 方 面,藏医学的诊断法有望、触、问三诊,而中医具有望、闻、问、切四诊。 藏 医望诊重在查看患者的体型、肤色等 外在的体征,其中尿和舌是其重点观察的对象, 藏 医的尿诊l3卅主要观察尿色、尿蒸汽、尿气味、尿气 泡、尿中漂浮物、尿的浮皮以及静置尿的观察、病态 尿的总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其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 和对正常尿液的分析,与现代 医学尿检方

9、法基本一 致,具有很高 的科学性,在世界所 有传统医学体系 里独树一帜;中医的望诊是对患者的神 、色、形态、五官、舌、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病情,推测病变发生的部位。可见两种医学望诊的内容基 本一致,只是各有所侧重,也各有 自己的特色。,诊 断 方 法 方 面,藏医触诊是触摸全身的寒热,皮肤的润燥、凸起等,其中切脉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医的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象及身体某些部位(虚里诊 )以测病证表里、寒热、虚实的方法。藏医的脉学内容与中医基本相似,但独具特色,具有民族特色。,诊 断 方 法 方 面,对寸 、关、尺的认识不同。中医认为,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 (腕端 )为寸,关之后 (肘端 )

10、为尺;而藏医 的寸 脉位于腕后第一横纹一寸之处,较中医略偏向肘窝部。第二,寸关尺三部所候脏腑不同。 中医认 为左手寸、关、尺分别候心、肝和肾,右手的寸 、关、尺分别 候肺、脾胃和命门;藏医认 为左手关部候脾、胃,右 手关部候肝胆,与中医恰恰相反。,诊 断 方 法 方 面,诊脉的方法不同。中医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要让病人取坐 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 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医 生和病人侧向坐,先用用左手按诊病人 的右手,继而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采用不 同的力度,称谓 轻、中、重,结合举按 寻来探索脉象。藏医常以左右 手同时诊患者双侧脉,保持了中医秦

11、汉时代的诊脉 风格。藏医轻、中、重的指法与中医不同,其为寸脉轻按、关脉中按、尺脉重按。第四,藏 医脉的种类有 浮、沉、洪、细、大、小、滑、涩、满、实、空、迟数长、 短、缓紧、弱、粗、硬、柔、促、扁、间歇、慢等 20多 种,与中医的二十八脉的名称大体相同,但所候疾病有差异。,诊 断 方 法 方 面,藏医的问诊是询问患者发病的原因、患病的时 间、患病的部位、症状等。中医的问诊即通过询问患 者及其家属,以得 知疾病发生的病因与疾病发展过 程等,其 内容概括在著名的“十问歌”当中,即“一问 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 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12、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 科,天花麻疹全 占验 ” 。两种医学体系关于向患者询问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但各有各 的特点。,诊 断 方 法 方 面,试验诊断法是藏医诊断的一大特色,是 中医少 有的。如怀疑有隆病,即以髌骨汤治之;当疑为赤 巴病时,试 以苦丁汤;怀疑为培根病,试 以光明盐、诃子、生姜三味汤等,若见效即可确诊为该病。而中医 与藏医相比,还有闻诊,就是通过听声音 、闻气味来 判定疾病病变部位、性质等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特色。,诊 断 方 法 方 面,总之,藏医学 和中医学在诊断方面存在着诸多 相似之处,并且两种医学都注重诊 断方法的综合运 用,如藏医在诊病 时注重三诊的综合运用,中

13、医诊 断常以四诊合参,重视辨证论治 。,诊断学,以舍诊和尿诊为主的用视觉观察到的一切病理特征。如:望目、耳、面容、唇、形态、察痰、大便、血、呕吐物等。,以脉诊主要方法,包括寒热、疼痛部位、肿块大小、起伏、软硬等医师可 触觉的所有信息。,以起因、症状、饮食为主的包括起病时间、 气候环境、生活习惯、职业家庭情况、平 时起居、过往发病治疗史等。,治 疗 和 预 防 方 面,综观两大民族医学理论体系关于疾病治疗当中孕育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调整平衡; 取法天然; 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重视预防。,治 疗 和 预 防 方 面,藏族医学理论关于治病的总的原则就是调整 体内三因、七基质、三秽的平衡失调

14、,采用的治法 同 样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去之、虚者补之, 这与中医治病的原则相近,中医强调调整 阴阳、调 理气血、调整脏腑,其实质也不外乎就是通过调整 体内物质的失衡,使其重新恢复平衡。,治 疗 和 预 防 方 面,藏族医学理论关于治病的总的原则就是调整 体内三因、七基质、三秽的平衡失调,采用的治法 同 样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去之、虚者补之, 这与中医治病的原则相近,中医强调调整 阴阳、调 理气血、调整脏腑,其实质也不外乎就是通过调整 体内物质的失衡,使其重新恢复平衡。,治 疗 和 预 防 方 面,两种医学体系除了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以外,也都重视人与自然统一。强调人要适

15、应自 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调整机体,同时也认识到人 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认 为人对自然的适应是一个主 动的适应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在治疗疾病时,强调扶助人体 内在的防御机能,使其强盛,能够驱邪外 出。如藏医的催吐法、放 血疗法、泻下法等,都属于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治疗学,放血,火灸,热敷,药浴,外敷,清 泻 药,平 息 药,猛烈导剂,温和导剂,鼻药,催吐药,泻药,药 物 剂 型 的 使 用 对 比,两从药物剂型的使用来看,藏医使用成药较多, 70以上都是粉剂,而中药以汤剂为主,其次是丸、 散、膏、丹等,其 中藏汉医学共同使用的药物多达 300多种,虽然使用的药物名称相同,但是其药物 部位和在

16、处方当中发挥的作用,却存在区别。如诃 子 又名诃黎勒,藏医称 阿如拉,在中医中 属一种少用之药,用则仅用其收涩之性,治疗久泻 脱肛和久咳失音之疾。然而在藏医之中,诃子却是 一 味常用的、主要的、功效最多、用途最广的药物, 被称为“众药之王”。藏医认为诃子有六味、八性、十 七效、三化味,治诸病。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 八性即重、润、凉、钝、轻、糙、热、锐;十七效 即缓、 重、润、温、稳、寒、钝、凉、柔、稀、燥、浮、热、轻、锐、 糙、动。三化味即药物的六味,经过胃液的作用或吸 收后,转化为甘、酸、苦三味,简称三化味或化味。藏 医认为,诃子的功效很多,它能祛风(气 )、火(胆)、 痰、寒,并

17、能行气活血 、镇静解毒。临床应用非常广 泛,凡风热疹毒 、咽喉干痛、暴发火眼、湿热黄疸、中 风不遂、肝区刺痛、脾湿胃胀、积滞不化、慢性泄泻、 心悸癫狂等及各种中毒均可用之,尤其解草乌之毒 效果甚佳,所 以,藏医将诃子喻为“中药的甘草”。,剂型,总 结,藏汉医学理论在解剖、生理、病理、 诊断、药物和治疗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相似和不同 之处,这充分说明同属于我 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学和 藏医学是有着各自民族特色和独特理论的两种医 学体系,他们之 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共 同受到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在 中华民族的繁衍过程当中,都发挥 过积极的作用。笔者相信,在当今社会新的政策和新的形式下,汉藏 医学的交流会更加密切,这无疑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汉藏医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