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718258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5章 - 电容式传感器(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的定义以电容器为敏感元件,将被测非电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变化的传感器。 电容式传感器的感测量位移、振动、压力、加速度、液位、成分含量等。 电容式传感器的种类根据结构形式: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质型。,第五章 电容式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5.2 电容式传感器等效电路 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5.4 电容式传感器应用,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0为真空介电常数,r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A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d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板电容器,不考虑边缘效应时电容量为,一、基本工作原理,5.1 电容式传感器工

2、作原理和结构,被测参数变化A、d或发生变化时,电容量C也随之变化。,仅改变一个参数,该参数的变化可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就可转换为电量输出。,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类型: 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一、基本工作原理,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若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了d,电容量增大了C,则有,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d/d01时,1-(d/d0)21,则,C与d近似呈线性关系。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只有在d/d0很小时,才有近似的线性关系。,1、基本输出特性,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为,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

3、作原理和结构,当|d/d0|1时,级数展开有,输出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与输入位移之间成非线性关系。 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2、非线性特性,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为,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3、灵敏度,单位输入位移所引起的输出电容相对变化的大小与d0呈反比关系。,当|d/d0|1时有近似线性关系,2、非线性特性,要提高灵敏度,应减小起始间隙d0,但非线性误差却随着d0的减小而增大。,一般变极板间距离电容式传感器的起始电容在20100pF之间,极板间距离在25200m的范围内。 最大位移应小于间距的1/10。 变极距电容式传感器在微位移测量中应用最广。,在差动式平板

4、电容器中,当动极板位移d时,电容器C1的间隙d1变为d0-d,电容器C2的间隙d2变为d0+d,则,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误差,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4、差动式结构,电容值相对变化量为,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略去高次项,则C/C0与d/d0近似线性关系为,电容值总的变化量为,4、差动式结构,差动式传感器的灵敏度为,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差动式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近似为,4、差动式结构,差动式结构的电容传感器非线性误差大大降低,灵敏度增加了一

5、倍。,两种常用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线位移式和角位移。,三、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传感器的电容量与水平位移呈线性关系。,被测量通过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盖面积改变,产生电容量的变化。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平移x时,则电容相对变化量为,1、平行平板线位移式,初始电容C0为,三、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传感器的电容量与内筒线位移呈线性关系。,当覆盖长度变化时,电容量也随之变化。当内筒上移为a 时,内外筒间的电容相对变化量为,2、同轴圆筒线位移式,初始电容C0为,三、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传感器的电容

6、量与角位移呈线性关系。,当动极板有一个角位移时,与定极板间的有效覆盖面积就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两极板间的电容量。电容相对变化量为,3、角位移式,设固定极板长度为a、宽度为b、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被测物的厚度和介电常数分别为dx和, 则,四、变介质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传感器的电容量与被测量物体的厚度和介电常数有关。 当介电常数一定时,通过传感器电容量的变化测量物体的厚度。,1、单组平板厚度式电容传感器,设极板宽度为b,板间无介质2时,传感器的电容量,四、变介质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传感器的电容量与位移呈线性关系。,插入介质2 后的电容量,

7、2、单组平板位移式电容传感器,设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为1,液面高度为h, 变换器总高度为H,内筒外径为d,外筒内径为D,变换器电容值为,四、变介质型电容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变换器的电容增量正比于被测液位高度。,3、测量液位圆筒式电容传感器,第五章 电容式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5.2 电容式传感器等效电路 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5.4 电容式传感器应用,考虑了电容器的损耗和电感效应,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一、电容式传感器等效电路,5.2 电容式传感器等效电路,根据等效电路,电容式传感器有一个谐振频率,通常为几十兆赫。当工作频率等于或接近谐振

8、频率时,谐振频率破坏传感器正常作用。因此,工作频率应该选择低于谐振频率。,并联损耗电阻Rp: 表示极板间的泄漏电阻和介质损耗。并联损耗低频时影响大,随着工作频率增高,容抗减小,影响就减弱。 串联损耗电阻Rs: 引线电阻、电容器支架和极板电阻的损耗。 电感L: 电容器的电感和外部引线电感。,第五章 电容式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5.2 电容式传感器等效电路 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5.4 电容式传感器应用,与电感传感器不同,电容传感器中电容值和电容变化量都十分微小,难以直接为仪表所显示和记录。 因此,需要一些测量电路检测出电容的微小变化量,并转换成相应的电压、电流或频率

9、输出。,一、调频式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常用测量电路: 调频电路、运算放大器电路、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环形二极管充放电电路、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等。,调频测量电路中电容式传感器作为振荡器谐振回路的一部分, 当输入量导致电容量发生变化时,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就发生变化。,若用频率直接作为测量系统的输出量,来判断被测非电量的大小,具有非线性、不易校正等问题。 因此,加入鉴频器,频率变化转换为电压振幅变化来输出。,调频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一、调频式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调频测量电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可测量高至0.01m级位移变化量。 信号输出频率易于用数字仪器测量,并

10、与计算机通讯,抗干扰能力强, 可实现遥测遥控。,当被测信号不为0时,C0,振荡器频率变化为,振荡回路的总电容,C=C1+C2+Cx,C1为振荡回路固有电容, C2为传感器引线分布电容, Cx=C0C为传感器的电容。,当被测信号为0时,C=0,则振荡器有一个固有频率为,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大,输入阻抗高, 可作为电容式传感器的理想测量电路。,二、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运算放大器电路输出电压为,测量电路输出电压的相位与电源电压的反相。,设Cx为电容式传感器电容;Ui是交流电源电压; Uo是输出信号电压; 是虚地点。运算放大器输入电流可认为零,根据克希荷夫定律有,平行平板

11、电容传感器,则,二、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实际上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仍然存在一定的非线性。 为保证仪器精度,除了要求运算放大器阻抗和放大倍数足够大外,还要求电源电压的幅值和固定电容值非常稳定。,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极板间距离成线性关系。,在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和输入阻抗无限大的条件下,运算放大器电路解决了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问题。,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中,e为高频电源,提供了幅值为U的对称方波,VD1、VD2为特性完全相同的两只二极管,R1、R2为阻值相等的两个固定电阻,C1、C2为传感器的两个差动电容。,三、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

12、电路,(1)传感器没有输入C1=C2 当e为正半周时,二极管VD1导通、VD2截止,则电容C1充电至U。在前负半周时,电容C2已经充电至电压U。,1、电路基本结构,2、基本工作原理,三、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1)传感器没有输入时C1=C2 电容C1以I1向RL供电,而电容C2经电阻R2和负载电阻RL放电,流过RL的电流为I2。流过RL的总电流IL为I1和I2的代数和。,2、基本工作原理,同理,当e为负半周时,流过负载电阻RL的电流为I1和I2的代数和。,根据所给的条件,在一个周期内流过负载电阻上平均电流I1=I2、I1=I2且方向相反,流过RL的平均电流为零。,

13、三、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2)传感器有输入时C1C2 若传感器输入不为0,则C1C2, I1I2, 在一个周期内通过RL上的平均电流不为零。因此,输出电压在一个周期内平均值为,2、基本工作原理,输出电压既与电源幅值和频率f 有关,又与电容C1和C2的差值有关。,三、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2)传感器有输入时C1C2 当RL一定时,引入常数M,在一个周期内输出电压平均值可简写为,2、基本工作原理,当电源确定后,输出电压是电容C1和C2的函数。,(3)双T电路的特点 线路简单,可全部放在探头内,大大缩短了电容引线、减小了分布电容的影响;

14、,电源周期、幅值影响灵敏度,要求高度稳定; 输出阻抗与电容无关,克服了电容式传感器高内阻的缺点; 适用于具有线性特性的差动式传感器。,在环形二极管充放电法测量电容电路中,高频方波信号源,通过环形二极管电桥,对被测电容进行充放电,环形二极管电桥输出一个与被测电容成正比的微安级电流。,四、环形二极管充放电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1、电路基本结构,输入方波加在电桥的A点和地之间,Cx为被测电容,Cd为平衡电容传感器初始电容的调零电容,C为滤波电容,A为直流电流表。,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的改进,(1)当输入的方波由E1跃变到E2时,电容Cx和Cd两端的电压皆由E1充电到E2。 电容Cx

15、的充电电流为i1,Cd的充电电流为i3。在充电过程中T1这段时间内,VD2、VD4一直处于截止状态,由A点向C点流动的电荷量为,四、环形二极管充放电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在放电过程中T2这段时间内,VD1、VD3截止,由C点向A点流过的电荷量为,2、基本工作原理,(2)当输入的方波由E2返回到E1时,Cx、Cd放电,两端的电压由E2下降到E1,放电电流分别为i2和i4。,(3)设方波的频率f=1/T0即每秒钟要发生的充放电过程的次数,由C点流向A点的平均电流为I2, 从A点流向C点的平均电流为I3, 流过从C至A支路的瞬时电流平均值为,四、环形二极管充放电测量电路,5.3 电

16、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环形二极管充放电测量电路的输出电流I正比于传感器电容值的增量Cx。,2、基本工作原理,(4)令Cx的初始值为C0,Cx为Cx的增量,Cx=C0+Cx。 初始调节Cd=C0,则有,差动脉冲调宽电路,通过对传感器电容的充放电,使电路输出脉冲的宽度随传感器电容量变化而变化。 通过低通滤波器,被测量的变化转换为直流信号输出。,五、脉冲宽度调制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当接通电源后,若触发器Q端为高电平,则触发器通过R1对Cx1充电。,2、基本工作原理,1、电路基本结构,Cx1、Cx2为差动式传感器的两个电容;A1、A2是两个比较器,Ur为其参考电压。,当F点电位UF升到与参考电压Ur相等时,比较器A1产生一脉冲使触发器翻转,使Q端为低电平。此时,电容Cx1通过二极管VD1迅速放电至零,而触发器经R2向C2充电。,五、脉冲宽度调制测量电路,5.3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2、基本工作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