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709981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211 大小: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院 沈越,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参考书目,1、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或高教出版社2003(4)年版。3、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王健: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篇 导论篇,一、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 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 四、

2、讲授纲要,一、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1、研究对象:与两门课程密切有关 西方经济学原理:但本课程不重技术性训练,而注重思想性 西方经济学说史:当代史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 流行的两种标准 按主张自由主义还是干预主义,把其划分为两大流派 按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基本一致划分流派 本课程综合上述两种标准 按战后主流经济学地位嬗变的时间顺序为3篇 再按上述后一标准分章,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1、史前时期(公元前516世纪) 早期经济思想的特点: 只有经济思想,而无经济学理论体系 零星经济思想依附于其他科学,几乎无独立的经济(学)文献 2、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1617

3、世纪) (1)历史背景:经济生活的市场化 作坊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变 农业的商业化,大规模贸易尤其是远洋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学最初形态:重商主义 重金主义 重工主义,3、近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三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古典革命” 革命的后果: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者:经济学史上的牛顿亚当斯密(1723-90)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古典革命的意义 确立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经济人假设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是利己的,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在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首次确立了经济学的

4、完整体系 斯密后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分流)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让巴蒂斯特萨伊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各分支的综合: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自身的缺失:重视从供给方研究经济问题,造成需求研究缺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冲击 边际主义的冲击 (2)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革命的后果:新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 门格尔(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 新古典革命的意义 提出主观价值(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将需求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 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经济学再次

5、大综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主观价值理论与客观价值理论的综合:均衡价值(价格)论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构建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信条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 (3)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革命的后果: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 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 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4、战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对立 (1)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形成(1948年) 经济社会

6、背景:战后恢复时期经济高速增长 表现: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德日的“经济奇迹” 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2)经济自由主义复兴时期( 70年代初80年代) 理论背景:1930以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发展 经济社会背景:20世纪发达国家第二次大危机“滞胀” 表现:经济自由化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度干预造成的“政府失灵” (3)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抬头(90年代以来) 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经济背景:经济自由化的负面效应显露出来 表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协调

7、 世纪之交的新动向: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崭露头角,5、战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变革 开新自由主义复兴先河的“货币主义变革” 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斯拉法变革”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理性预期变革” 经济学新研究领域的开辟:非价格体系研究领域的复兴 新制度经济学 博弈论 信息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 “帝国主义经济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1、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国家干预主义) (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3)新凯恩斯主义(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1980中期来):凯主义主流经济学

8、 (5)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世纪之交提出) 2、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6)货币主义 (7)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8)供应学派 (9)新奥地利学派 (10)公共选择学派 (11)伦敦学派 3、其他流派 (12)新制度学派(非自由主义派) (13)新制度经济学(自由主义派) (14)德国学派,奥尔多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社会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潮 (15)瑞典学派 (16)希克斯的经济思想 (17)罗斯托的经济思想 (18)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19)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激进经济学思潮,四、讲授纲要,第一篇 导论 第二篇 1950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要流

9、派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 第三篇 19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第五章 货币主义,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 供应学派 第四篇 1980年代以来(复兴的)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第八章 新凯恩斯主义(当代 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第九章 新兴新古典综合派(萌芽),第二篇 战后初期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

10、第一节 概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特点 1、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 理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主义宏观经济学综合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政策主张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3、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灵活多变 随经济背景变化和理论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代表人物 1、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 1887-1975) 2、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1915- ) 3、詹姆斯托宾(Jams Tobin

11、 1918-2002) 4、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18- ) 5、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 1924- ) 6、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L. Robert Klein 1920-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一、双重经济论(混合经济论)二、ISLM模型 1、ISLM模型的由来 # 2、围绕ISLM模型的争议 #三、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标准凯恩斯理论(60年代以前)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 3、对“滞涨”的解释(70年代),个别微观部门供给异常造成“滞涨”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四、关

12、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 一、50年代: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二、60年代:充分就业政策 1、充分就业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差距” #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三、70年代: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其相互协调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 3、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4、调节范围扩大四、80年代以来:政策主张的进一步发展 #,简要评价 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分裂局面,建立起由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

13、平台 但构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初陋的 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其政策主张对战后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理论体系以英美模式为背景,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希克斯在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1937)一文中,用一般均衡理论来描述凯恩斯的理论:按照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r)是由货币供给(Ms)与货币需求(Md)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量实际由货币需求决定。货币需求由货币的灵活偏好(L)决定,影响灵活偏好的因素有交易、预防、

14、投机三个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又受国民收入(Y)影响,而国民收入又受投资(I)和储蓄(S)的影响,而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又与利率有密切关系。这样便可以凯恩斯理论的逻辑表述为下述关系:,Ms 央行的货币政策(外生变量) I r 交易动机 Y rMd L 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S希氏认为凯恩斯与他批评的“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一样,存在循环论证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回到“古典学派”的方法上来,用一般均衡方法来确定这些相互关联的变量。,为此他设计ISLM模型,把凯理论的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和货币数量4个概念,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同时均衡思想联系起来,用以分析投资、储蓄、货币供

15、应量、货币需求量、利率和国民收入6个变量间的关系。r LMISY,希克斯对IS-LM模型的评价,1960年代中期新凯恩斯主义批评这一模型,希氏承认对此负有责任,尽管凯恩斯本人并不反对这样做,但他一直未作更多的评论,直到1979年他才对此作了较详尽的说明:IS表示流量均衡,因储蓄与投资都是流量,其均衡与时期相联系;而LM表示存量均衡,因灵活偏好与货币量都是存量,其均衡与时点相联系。二者同时均衡与自己观点矛盾。 他在资本与增长中阐明:如一个时期中存量均衡维持,意味着在这个时期内每一个时点上的存量均衡都被维持。由于LM尤其是L反映的是灵活性,如果认为它们在一个时期的每一时点上均衡都被维持,就无灵活性可言。用这种存量均衡观念来制定LM曲线显然不妥。 同时,这排斥了不确定性,意味着所有时点上的预期都无例外地实现,这恰恰是凯恩斯批评“古典学派”的关键所在。,菲利浦斯曲线,工资上涨率(%) 通货膨胀率(%)菲利浦斯曲线失业率(%)0(菲利浦斯) (新古典综合派)用菲曲线解释失业与通胀,与凯恩斯相比有两点变化: 失业与通胀的原因从需求方转向供给方; 失业与通胀的关系从排斥转向交替。 (第一代与第二代通胀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