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708469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X 页数:194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下)(1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施燕 韩春红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七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的记录,记录方法的类型及意义 连续记录法 表格符号记录法 现代观察记录手段的应用,第一节 记录方法的类型及意义,一、记录的意义 通过记录保存下来的资料,为观察者日后分析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文本和数据。 记录可以使观察者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更熟悉。 记录本身就是一个澄清事实、组织思路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二、记录方法的类型,文字记录的方法 也称作质的观察记录,连续记录法属于此类。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录的,大多是针对被观察者个别的、特殊的行为。 运用于日记法、实况详录法、轶事记录法等。 运

2、用表格符号记录的方法 也称作质的观察记录。 大多是针对人数比较多的被观察者共同的、一般的行为来进行。 频数记录法、等级记录法、符号记录法等。 现代观察记录手段,第二节 连续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观察当时的、在现场进行的记录,一般用于实况详录法、事件取样法中; 对已经发生的行为事件进行描述性追记,一般用于日记法、轶事记录法等。,连续性记录的优缺点,优点 连续性 描述性 缺点 可能掺杂观察者个人的主观想法 快速完整详尽记录可能会有困难,一、记录的格式,记录格式不像等级记录法统一和固定,往往根据观察的对象、目的而进行调整。 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记录的格式要清楚、有条理,便于观察者

3、在事后进行查找。 在记录纸的左边或右边留下大量空白,以便今后补充记录、评论、分类和编码。,编号 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观察日期 观察时间 观察环境 观察目的 观察目标 观察者 观察记录内容,表1 观察记录格式,二、开始进行记录,尽可能快速记录 需要记录有关儿童行为所有的情况,注意不要有遗漏 要按照事件、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 应根据行为的层次进行描述记录 第一个层次:描述事件的主要动作或活动 第二个层次:在大的动作中指出较小的动作 第三个层次:描述如何进行主要动作的 “晟晟和小强一起在桌上玩拼图” “小强玩了三次医院拼图,而晟晟拼完了一幅,又换别的拼图” “小强一边很仔细地拼图,一边嘴里唱着”,

4、三、记录的语言,应该使用具体的语言,不要用抽象性、概括性的或者是总结性的词语来进行描述。 清晰、易懂 实在、平实 准确,四、记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记录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参与应该说是无法避免,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察记录中也需要主观的参与。 分析主观和客观词汇:他的嘴角微笑;他的穿着华丽;他的拳头握起;他满脸埋怨;他面带杀气;他沉默着;他无可奈何;他注视着远方;他动作轻巧。,第三节 表格符号记录法,表格符号记录是以已经设计好的观察工具来记录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率、强弱程度、行为归类等,以作为了解多数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个别差异、团体与团体差异等的方法。 频数记录法 等级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一、频数

5、记录法,将观察内容按照规定的行为分类系统及各种行为定义,列成表格式清单,预先制定好记录的表格,在观察现场根据儿童的行为当即作出判断,以符号形式对某项行为出现的次数进行记录。 记录行为有无发生 记录行为发生的次数,(一)记录行为有无发生,这种方法可以用在现场观察,边观察边记录,也可以用在非现场观察,即根据平时对幼儿观察的结果事后进行记录。 幼儿行为检核表,幼儿剪纸行为检核表,幼儿午睡前行为检核表,(二)记录行为发生的次数,这种方法必须在现场记录行为发生的次数 吸吮手指动作记录表,二、等级记录法,等级记录法也是量的记录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等级标准,对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 用数字“1、

6、2、3、4”,字母“A、B、C、D”或“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等表示等级。 记录的不是被观察者偶尔一次的行为,而应该是平时行为表现的总体印象。,三、符号记录法,现场进行观察记录时,会遇到两种情况:在现场要观察的行为有多样;一次不止观察一个人。此时可以运用预先规定好的代码来进行记录。 “中断活动的行为记录”,目的:记录参与活动的儿童中断活动的行为,代码C=私语;V=发呆;D=干扰;W=等待;Z=打瞌睡 优点:迅速方便、一目了然。,表 儿童对教师提问的反应符号系统,注意的问题: 制定符号系统 事先熟记符号,反复练习。但仍应准备好符号说明表。,第四节 现代观察记录手段的应用,一、摄影(照相) 准

7、备摄影器具,熟练摄影技术 开始摄影 处理照片,二、录音 准备录音器材,熟悉录音技术 开始录音 事后处理,三、摄像 准备摄像器材,熟悉摄像技术 开始摄像 整理摄像结果,第八章 学前儿童行为的分析,分析记录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质的分析方法 在复杂的行为中找出与主题有关系的重点行为,并且用简明的语句摘要和登录出来,再对行为进行解释。 量的分析方法 只需要对记录资料进行量化及统计,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资料整理与分析的要求 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 登录 行为的解释 统计与分析 多媒体材料分析方法,第一节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要求,整理和分析资料,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

8、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一种加工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手段将记录资料“打散”、“重组”、“浓缩”的过程。,一、整理和分析同步,整理和分析资料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整理资料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分析基础之上。 小欣拿着一小筐形状组合玩具,蹲在地上,用手拨弄着,拿起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放在最上面,接着拿起两个黄色长方形,放在三角形下面约5公分的地方。看了看,歪头想了想,换成两片蓝色长方形。接着拿起四个圆形的比划着,放在长方形的下面说:“坦克的轮子。”,二、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资料的程序:观察记录 整理分析 再观察记录 整理

9、分析 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可以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把握,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方向和聚焦的依据。,三、扎根理论,质的观察和分析要发现及探究某个个体的行为原则,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产生“扎根理论”,来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脉络和原理、原则。 扎根理论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观察者在观察之前是没有理论假设的,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是从一个人行为的是实际现象所产生的,只能用来解释被观察者一个人的行为,而不能随便用来解释其他个体的行为。,第二节 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

10、在分析资料时,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分析思路。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原始资料进行浓缩,通过各种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一、整理记录资料,首先,要将所记录的资料内容进行编号,并建立一个编号系统。 观察对象的姓名及基本情况 观察的日期、时间、地点和情境 观察记录者的身份 记录资料的排列序号 其次,在将资料进行编号以后,还应该检查原始记录资料是否完整。,二、阅读原始记录,尊重原始记录资料 关注主观感悟 寻找记录资料中的意义(核心任务) 从主题层面寻找与观察目的相关的、反复出现的行为和意义模式,被观察者:黄晨 观察时间: 观察主题:与同伴

11、互动的行为观察 观察情境:户外活动时间 现场记录:,第三节 登录,多次阅读原始记录资料以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在观察记录中去寻找系统脉络,也就是和主题有关的意义。 将与主题有关系的重点行为用简明的语句摘要并登录出来,以问题或编码标签的方式将行为的意义以简明的词汇摘要和登录。,一、登录的过程,(一)编码类目 编码类目:即记录资料的分类方式,也可称作“思考单位”。 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可观察的行为类目很多,如可以依据行为发生的情境来分类、依据事件来分类、依据活动来分类,每一个类别就是一个思考单位。 每一个类别还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类别,如依据情境分类,可分为“独处的情境”、“安静的情境”、“嘈杂的情

12、境”等。,(二)设定码号,码号也被称作为“标签”,是记录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通常用词汇来表示。 如:某个观察记录中发现,被观察者总是请求别人帮忙,或同伴或老师,“求助”就成了表示这一类现象的码号。 寻找码号的标准是记录资料中有关词语或内容出现的频率。 不同的主题整理出来的码号不同,分析者只要针对在观察前已经界定的主题,以此来思考所记录行为代表的意义,就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词汇(码号)来摘要并登录出来。,(三)进行登录,在设定码号以后,就要对记录资料进行登录。可以将记录中有关主题的重要内容用笔圈起来,码号可以写在靠近所登录的记录旁边。 在完成记录的登录以后,可以将所有的码号及所代表的意义抄到

13、一张纸上,与原始资料装订在一起,以便今后查找。,(四)问题,在登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内容是十分明确的,可以称之为“码号”或者“标签”,但也有一些记录下来的行为并不十分明确,就把它们称为“问题”。 “码号”指十分明确的行为;“问题”指不是十分符合主题意义的行为。 当我们不能用某个码号来代表被观察者某些行为时,就需要运用问题(通常用?)来表示。,二、登录的原则,登录的词汇必须符合主题的观点 登录的词汇是由所记录的行为思考主题意义而来 登录时注意不要遗漏具有主题意义的行为 客观地进行登录 登录时不过于夸大 登录时不琐碎 登录所用的词汇可下操作性定义 质疑性,第四节 行为的解释,行为的解释是观察者在对

14、观察资料搜集及分析时所产生观点的求证。 归类:按照编码系统,将相同的或相近的资料合并在一起,将不同的资料区别开来,找到资料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分析:将资料进一步浓缩,找到资料内容中的主题,为观察结果做出初步的结论。,一、准备工作 重新阅读全部资料,目的是考虑“标签”及“问题”是否适宜。 对标签进行整理,二、进行解释,(一)决定标签的类目 正类目:吻合预设观点的一类标签 反类目:相反意义的一类标签 其他类目:无法判断归于正的或反的类目,幼儿进食行为的观察,正类目:(不参与进食活动) 逃离 没理会、不理会 以哭来拒绝 抗拒 注视他人 发呆 以沉默来回答,反类目:(参与进食活动) 注视点心 互动 注

15、视餐点 等待,(二)将标签进行归类 依据正面及反面两大类目的意思,逐一判断每个标签卡片应归属哪一类目。再进一步统计和比较正反类目标签行为出现的累计次数,就可以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是较倾向正面还是反面。,(三)求证 根据归类,分析者可以从标签的归类中整理出三种行为类目出现的频率、时机,及行为重点之间的关系。 如果符合观察者观点类目下的标签累计次数最多,则说明观察者的观点被支持。,(四)深入分析 寻找次级类目 寻找习惯行为 思考习惯行为的共同点,第五节 统计与分析,描述性统计 就某个行为发生次数的多少或分数的高低来看这一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及强弱、持久等。 推断性统计 就两组被观察者行为的差异,推论母群

16、之间的差异情形。,第六节 多媒体材料分析方法,照片分析 录音分析 录像分析,第九章 观察在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观察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价值及观察要点 进餐行为的观察 入厕行为的观察 午睡行为的观察 学前儿童日常生活整体观察,本章主要内容,一、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要了解这些行为为什么发生。行为发生都是有其原因的,可以称之为“刺激”,其来源可能是儿童本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外界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并不明显,也可能相当明显。,第一节 观察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价值及观察要点,是否是在教师的要求下穿衣? 教师是否向全班幼儿要求大家都要穿衣? 幼儿是否因为看到别人穿衣服才跟着穿的? 幼儿是否一时冲动而穿衣的?,案例:幼儿为什么会去穿衣,儿童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多种,既可能是自身的,也可能是外在因素。 具体某一行为发生的原因,要看改原因发生的具体情境。 如儿童穿衣行为的原因有多种,既可能是自身的,也可能是外在因素。这种因素可能是相当明显, 也可能并不明显。,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