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683228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转型升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加快转型升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加快转型升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加快转型升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加快转型升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转型升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转型升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 1 月 22 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华华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 席人员提出意见。一、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 击,面对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在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坚 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

2、施 珠三角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扎扎实实惠民生,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在科 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2010 年和“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2010 年全省生产总值达 454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2%, 是 2005 年 22557 亿元的 2 倍,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达 46821 元,折合近 7000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在 2007 年提前三年实现比 2000 年翻一番的目标。财

3、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总收入达 11842 亿元,增长 30.8%,是 2005 年 4432 亿元的 2.7 倍,年均增加 1482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4516 亿元,增长 23.8%,是 2005 年 1807 亿元的 2.5 倍,年均增加 542 亿元。金融运行平稳,2010 年末 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 82019 亿元、51799 亿元,均比“十五”期末增长 1 倍以 上。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大力推动“广货全国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完成 58360 亿元、年均增长 17.6%,2010 年完成投资 161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7

4、%。省重点项目投资五年完成 1302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 174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3%,年均增长 17.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 步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40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5%, 是 2005 年的 3.4 倍。强化煤电油气运和重要商品的综合协调,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价 格总水平和价格秩序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发挥外经贸政策集成效应,联手港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拓市场、优结构、促平衡。2010 年进出口总额达 784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8.4%,五年年均增长 12.9%。其中出口总额达 4532

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6.3%,年均 增长 13.7%,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906 亿美元,新 增外商投资企业 3.5 万户。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升。2010 年农业增加值 22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五年年均增长 4.1%。粮 食生产连续 7 年丰收, “菜篮子”产品持续增加。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设省级现代农业 园区 121 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520 个、现代标准农田 500 万亩,农业机械 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从 48%提高到 53%。农业龙头企业和 农民专

6、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 1.5 万家,带动农户 549 万户,户均增收 1985 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在全国率先实施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65 个产品 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提速,涉农保险扎实推 进。(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二,有效专 利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专利奖金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居 全国首位,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0 年我省 35 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创历年之最。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

7、际标准体系。 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散裂中子源、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平台等重大项目 进展顺利,全国 640 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1 万多名专家在我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1.5 万多项,五年累计实现产值 8131 亿元、利税 1223 亿元。全国首个国家级区域专利信 息服务中心落户我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 3 万亿元,是 2005 年的 2.5 倍。国家级高 新区新增 3 个,总数达 9 个,居全国第一。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由 2005 年的 1.12%上升到 1.8%,技术自给率由 45.4%上升到 65%。全面启动质量强省 活动和省政府质量奖评审,38 个国家级质检

8、中心落户我省,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 国家、行业标准 3860 项。商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新增一批以两院院士、973 计划首 席科学家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 12 个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和 15 名科技领 军人才。率先开发工业设计师等 260 个新职业工种,成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和工业设 计大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以 500 强项目为引领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高级化趋势明显。2010 年三次产业结 构为 5.050.444.6。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47.2%,初步形 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格局。汽车整车生产

9、能力达 140 万辆/年,轿车产量居全 国第二位。龙穴造船基地 30 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出坞,首台国产百万千瓦级核 电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南沙下线,广东明阳大功率风电机组投产,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 车检修基地、江门南车轨道交通修造基地开工建设,珠海中航通用飞机制造、阳江核 电项目顺利推进。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炼油能力达 4550 万吨/年。战略性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 12 家国家 高技术产业基地。合作引进和自主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已推行联盟标准 168项,

10、省级专业镇达 309 家,省市共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 7 个,传统产业集群 升级示范区 51 个。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发 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 56%。金融业增加值达 2493 亿元,保险业保费 总收入近 1600 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 3.7 倍和 3.2 倍。上市公司总数达 312 家, 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增加值占全国 1/5 强。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 闲计划,旅游业总收入近 4000 亿元,旅游创汇 120 亿美元,居全国第一。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强化节能减排问责,积极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

11、,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 如期完成。五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1275 万吨、水泥产能 5782 万吨,关停小火电 1221 万千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清洁电源占省内电源装机总容量的 34%,核电已建和在建装机容量均居全国第一。加强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县县建成污 水处理厂,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 1739 万吨,是 2005 年的 2.8 倍,占全国 1/8; 全省火电脱硫机组容量是 2005 年的 8.5 倍,12.5 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 硫设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成效显著。亿元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由 2005 年的

12、 129 亩降到 56.5 亩,降幅达 56%;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由 1.22 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 2.37 亿元/平方公里,升幅达 94.3%。五年开发补充耕地 150 万亩, 是之前 10 年的总和,连续 11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可满足今后 10 年耕地占补平衡需 要。 “三旧”改造成效突出,近三年投入改造资金超过 1900 亿元,完成改造项目 1800 多 个,涉及面积约 9 万亩,节地率达 42%。(三)努力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和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珠三角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决定和五个一体 化专项规划,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13、指导意见和“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以 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加快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推动各市交通对 接、年票互认、环境联治、规划衔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实现部省合作、进展顺利, 广佛、广珠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公交 IC 卡实现五市互联互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比重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区域整体实力增强。东西北地区发展加快。粤东临海工业、特色经济发展提速,粤西临港工业、重化 工业建设大步推进,粤北山区绿色崛起势头良好。东西北地区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 21.2%。“双转移”成效显著。以竞争方式安排资金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加

14、大合 作共建力度。预计 34 个省产业转移园协议入园项目达 2000 个,协议总投资约 4500 亿 元;2010 年实现产值 1850 亿元,比上年翻番。率先实施“一户一技能”等农村劳动力技 能免费培训普惠制度,创新积分制入户等吸纳技能型农村劳动力新机制,五年培训 312 万人,转移就业 558 万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五年新增轨道营运里程 777 公里、高速公路 1695 公里、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 4.6 亿吨,武广客运专线建成营运,厦深、贵广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布点建设一批骨干电源电网项目,新增电力装机 3080 万千瓦、 天然气供应量 77 亿立方米。基本完

15、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固达标江海堤围 5151 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 4632 座,乐昌峡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推进。地质灾 害防治体系基本建立,防灾减灾成效明显。宜居城乡和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21 个地级以上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空 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珠三角建成全国首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大力推进 绿道网建设、村镇整治等,珠三角 2372 公里省立绿道网全线贯通,城市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提高到 12.5 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 70%。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2.1 万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完成 9.1 万户贫困农户危房改造,解决 1041 万农村居民和 18 万

16、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改厕 101 万户。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连续 6 年下降。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扎实有效。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合理配置扶贫资 源,强化扶贫责任,共落实帮扶资金 37 亿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 1.1 万个,被挂 扶贫困户有 42.2%共 15.6 万户、69.3 万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在全国首创“扶贫济困 日”,筹集善款 30 亿元。对口援建取得重要成果。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川甘两省“四县一区”任务,全省支持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 156 亿元,共完成援建项目 867 个。新一轮对口援藏援疆工 作开局良好,对口支援广西、贵州、三峡库区工作扎实有效。(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特区再创发展新优势。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 周 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和谋划部署特区工作,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思路和举措。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 市,汕头经济特区加快创新发展,掀开特区发展新篇章。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