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679169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脑膜瘤诊治常规和规范,主讲 郑康 教授,2,流行病学,占颅内肿瘤的1524 ,椎管内肿瘤2243% ;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3,病因尚不明确;,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 外伤:观点不统一; 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 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4,病理分型,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5,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1、临床表现:生长缓慢体积大,症状轻微多先有刺激症状,如癫痫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6

2、,2、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较少应用高颅压表现;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7,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CT:重要方法,8,MRI:主要诊断方法,以硬脑膜为其基底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 并不是肿瘤浸润,9,特殊MRI检查方法:

3、MRV:明确肿瘤和静脉窦的关系MRA:明确肿瘤和周围动脉的关系MRS:典型表现为丙氨酸峰升高,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 值;DWI:有助于明确瘤周水肿及肿瘤是否侵犯正常脑组织,10,血管造影:非常规可显示肿瘤血供 利于设计手术方案术前瘤供血动脉栓塞 了解静脉窦受累情况,11,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蕈伞状生长; 中-重度瘤周水肿; 瘤内无钙化; 瘤边缘呈指状突起; 瘤内不增强,有低密度坏死灶,12,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刀、质子刀、X刀和射波刀栓塞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治疗,13,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对无症状脑膜瘤应观察3-12月,再决定治疗方案有占位效应、伴瘤周水肿者应

4、手术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综合治疗方式 肿瘤切除程度与手术创伤应同等考虑,14,1、 应争取做根治性手术,以减少复发Simpson脑膜瘤切除术分类法:G1:脑膜瘤及其附着的硬膜、受侵的颅骨均切除G2:瘤体完全切除,但与其附着的硬脑膜没有切除,仅作电灼G3:瘤体切除,但与之粘连的硬脑膜及颅骨未作处理G4:有相当一部分瘤体未切除开颅减压(G5):肿瘤仅活检G1-4术后复发率分别为:9、19、29、和40,外科手术:首选方法,15,2、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减少手术并发症,16,结论:肿瘤并未包绕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等重要血管;肿瘤基底自鞍结节处向前颅底方向延伸1cm

5、左右;部分肿瘤已长至视神经管内.,17,3、不同部位脑膜瘤手术目的亦不同 凸面、嗅沟、矢状窦前1/3和一些天幕、后颅窝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对于蝶骨嵴内侧、矢状窦后1/3脑膜瘤以及斜坡脑膜瘤,有时为减小创伤可不行肿瘤全切除 目前仍有一些脑膜瘤,如视神经鞘脑膜瘤,只进行活检或开颅探查,18,4、不同部位手术方式的选择特定部位脑膜瘤的手术方式:蝶骨嵴脑膜瘤改良翼点入路;嗅沟或前颅底脑膜瘤额底+纵裂入路;桥脑小脑角脑膜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枕大孔区脑膜瘤:枕下远外侧入路;鞍结节脑膜瘤额底入路、翼点入路、眶上锁孔入路、扩大经蝶入路;岩斜脑膜瘤:见后,19,改良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20,眶上锁孔入

6、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21,显微镜下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22,岩斜脑膜瘤,手术方式可分为四种:(1) 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 ,包括额颞入路或额颞眶颧入路;(2) 经颅底岩斜区侧方入路 ,包括颞底经天幕入路(适合位于天幕裂孔区肿瘤直径在 45 cm以下的岩斜区肿瘤)、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 经迷路入路、 经耳蜗入路及扩大的中颅底入路; (3) 经颅底岩斜区后方入路 ,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适合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向桥小脑角、下斜坡方向生长者);(4) 联合入路 ,包括颞下、 乙状窦后联合入路等。,23,联合岩骨入路的优势,可以更好的保护听力和面神经功能;能够增加岩斜区的暴露程度,特别是肿

7、瘤位于岩斜交界处、斜坡中段和岩骨尖处,或肿瘤侵犯海绵窦后壁或Meckels腔时;可以早期切断肿瘤的供血动脉;能够提供多轴向的手术角度;当颞部引流至天幕的桥静脉位置靠前或乙状窦、颈静脉球过于发达时,岩骨前、后联合入路可提供相对宽松的操作空间。,24,巨大岩斜脑膜瘤-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5,放射治疗,普通放射治疗:间变或不典型脑膜瘤辅助性治疗;良性脑膜瘤次全切除后的辅助治疗,5年控制率可达到80%;血供丰富脑膜瘤术前准备,可一定程度上较少肿瘤血供;,26,放射治疗,调强放疗-适用于肿瘤形状不规则;体积过大不适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临近重要结构;可用于椎管内脑膜瘤的治疗;疗效优于普通放疗且副作

8、用小,27,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包括-Knife 、X刀和粒子刀:适用于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颅底和海绵窦内肿瘤;以肿瘤最大直径3cm为宜;安全、无手术风险,单纯-Knife治疗肿瘤控制率接近90%;长期疗效还有待观察,-Knife治疗视神经鞘脑膜瘤,28,放射治疗,分次放射治疗(如射波刀)可提高照射肿瘤的剂量,提高肿瘤控制作用分次治疗提高重要结构(如视觉通路)的耐受剂量,尽可能减少放疗副反应,29,射波刀前,射波刀治疗后8个月,再次射波刀治疗,30,鞍结节脑膜瘤术后复发射 波刀治疗前,7GyX3,射波刀治疗后14个月,肿瘤缩小,视力改善,31,栓塞疗法物理性栓塞和化学性栓塞物理性栓塞阻

9、塞肿瘤供血动脉和促使血栓形成;化学性栓塞作用于血管壁内皮细胞,诱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减少脑膜瘤血供的目的;两法均作为术前的辅助疗法;只限于颈外动脉供血为主的脑膜瘤;手术治疗在栓塞后1周左右进行,32,化疗和激素治疗,化疗药物(如替莫唑胺、羟基脲)、激素类药物(溴隐亭、米非司酮、三苯氧胺)能抑制脑膜瘤生长停留在实验阶段; 大多数临床病例证实化疗和激素治疗对于脑膜瘤无效或疗效甚微; 生长抑素经体外和体内试验证实,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脑膜瘤的生长(有效率约31%) 不推荐为常规治疗,33,靶向药物治疗,较传统化疗和激素治疗更具前景; 理论依据:血管内皮增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亚基及其受体在脑膜瘤细胞有表达,前者参与血管生成,后两者参与细胞增殖; 验室研究发现VEGF和PDGF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 尚需临床证实;,34,不典型脑膜及间变脑膜瘤的治疗,诊断不典型脑膜瘤:细胞成份增多,10个高倍镜中有5个有丝分裂者,诊断可以成立;间变脑膜瘤:丧失脑膜内皮型正常形态,细胞明显增多,伴局灶坏死,10个高倍镜中有20个以上有丝分裂。,35,治疗方案,36,总结,发病机制有待明确; 新型治疗方案有待临床证实; 目前公认有效治疗方式:手术切除、放射治疗 注意事项:综合治疗、手术指证的选择、放疗方式及时间窗的选择 预后良好,37,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