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3b_煤厚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674730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地质3b_煤厚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矿井地质3b_煤厚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矿井地质3b_煤厚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矿井地质3b_煤厚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矿井地质3b_煤厚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井地质3b_煤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地质3b_煤厚(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矿井生产中的地质问题,第一节 矿井地质构造 第二节 煤厚变化研究 第三节 岩浆岩侵入 第四节 岩溶陷落柱,第二节 煤厚变化研究,一、概述,二、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三、煤厚变化的观测与探测,四、煤厚变化的预测,一、概述,煤层厚度变化对矿井生产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影响采掘部署,增加掘进巷道数量;(由于煤层分叉变薄,可能使巷道掘进到叉尖带而造成废巷;古河流冲刷使煤层突然变薄,易误判为断层) 影响生产计划,降低回采率。(某矿煤厚从13.4m变化为0.7m,造成回采率只有48%,经两次复采才达到回采率标准),(一)煤厚变化的研究意义及任务,总之,煤厚影响采区的合理布置;采煤方法的正确选择;储量

2、的准确计算;煤炭资源的充分回收等,所以研究煤厚变化对矿井生产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煤厚变化研究的任务: 观测井巷和钻孔揭露的一切可采、局部可采和不可采的煤层,系统、全面地掌握原始资料;, 探测影响采区设计、巷道掘进和采面回采的煤厚变化,圈定薄煤带的可采边缘、厚煤区的分层界限、分叉煤层的分合区界线,以及非层状煤体的采掘范围,为采掘设计和生产提供准确的依据。 预测新开拓区域的煤厚变化特征和规律,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衔接。 最终核定勘探程度不足或新发现煤层的工业价值和开采条件,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二)煤厚分级 煤厚是指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总厚度:含夹矸。有益厚度:总厚度扣除夹矸层厚。由

3、于成煤条件的差异,煤厚可从几个厘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根据目前的开采技术: 薄煤层:最小可采厚度1.3m 中厚煤层:1.33.5m 厚煤层:3.5m以上,煤层最小可采厚度,二、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引起煤层厚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地壳不均衡沉降 聚煤沼泽基底不平 河流冲蚀 构造运动的挤压 其他因素(如岩浆岩侵入),1、 地壳不均衡沉降 在泥炭聚积阶段,如果沼泽地区的沉降速度与植物物质聚积速度长期保持一致,那么就能形成较厚的煤层。 如果某些地区的沉降速度逐渐变快,超过了植物物质聚积的速度,那么原先两者的均衡关系就被破坏,于是泥炭沼泽转变为湖泊,因此泥炭的聚积就被泥沙等碎屑物质的沉积所代

4、替,这样就引起煤层从沼泽区向湖泊区方向变薄或尖灭。 如此反复交替,便造成煤层分叉、尖灭及煤层与夹矸层相互交替等现象(图3-6)。,图3-6 地壳不均衡沉降示意图,2、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由于聚煤时期沼泽基地常有起伏不平,在泥炭聚积的初期首先在低洼处聚积植物物质,到后期才往高处堆积,这样就形成了低处的泥炭层厚,高处薄(图3-7-a);,图3-7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厚变化,如果有些地方隆起高出了沼泽水面,因而植物无法保存下来,就造成煤层尖灭(图3-7-b); 如果沼泽周围为隆起高地,则在边缘地带发生尖灭现象,使煤层呈向四周尖灭的透镜体(图3-7-c)。,图3-7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厚变

5、化,3、 河流冲蚀 冲蚀的形成是由于古河流在泥炭层或含煤沉积层中穿过,使泥炭层或含煤沉积受到冲蚀。根据形成的早晚,冲蚀作用可分成同生冲蚀和后生冲蚀。 同生冲蚀是在泥炭物质堆积过程中发生的,即顶板未形成前发生的(图3-8-a)。这种冲蚀规模不大,冲蚀带的岩石成分以砂质岩为主,砂质岩中常有煤的碎块,它们和煤层有着共同的顶板。,图3-8-a 同生冲蚀,后生冲蚀是在煤系形成之后的冲蚀,也就是在煤层顶板形成以后的冲蚀(图3-8-b)。 这种冲蚀规模较大,它不仅冲蚀了煤层,也冲蚀了煤层的顶板,有时甚至连底板也被破坏。冲蚀的凹陷部位常为各种粒度的砂岩,底部有时有砾岩出现。 后生冲蚀形成的冲蚀带分布范围较广,

6、常造成无煤带或不可采区,给矿井生产带来困难。,图3-8-b 后生冲蚀,4、 构造挤压 当煤系受到构造挤压作用而形成褶皱构造时,由于煤层具有柔性,而砂岩、灰岩等则比较坚硬,所以在褶皱形成过程中,岩层互相滑动,使煤层在压力小的地方集中而变厚,在压力大的地段变薄甚至尖灭,即褶皱轴部增厚,两翼煤层变薄(图3-9)。有时也可以形成串珠状或藕节状的煤层(图3-10)。,图3-9 在侧压力作用下煤层向轴部集中,图3-10 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串珠状煤层,其他因素如岩浆岩侵入、岩溶陷落柱等,将在相关章节再讲。 需要指出的是:煤厚变化往往不是单一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而常常是几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

7、全面分析,分清主次,才能把握规律。,三、煤厚变化的观测与探测,(一) 煤层的观测 1、观测点 煤层观测是矿井地质的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凡是井巷揭露的一切煤层,不论是否可采,都需要进行观测和描述。 煤层观测如同地表的地质观测一样,设点观测,一般与井巷地质编录一起进行。,一切沿可采煤层的顺层巷道,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按下表规定:(若遇地质变化,或两观测点间煤厚变化超过0.5m时,应加密观测点),2、观测内容 观测内容应视煤层的变化情况和生产的需要而定,可详可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煤质、煤层结构 煤层厚度、产状 煤层顶底板 煤层含水性,3、观测要点 (1)当巷道揭露煤层全厚时:测量煤层厚度、夹石层厚度和

8、岩性等; (2)在层位难以判断,煤层对比困难时:应仔细观测各煤分层的煤岩成分和类型、煤的光泽、颜色、断口、硬度、韧性、结构构造等,包括煤层中所含的结核和包裹体的性质。 (3)当煤层遭受古河流冲刷时:观测冲刷标志、判断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的方向、范围等。 (4)当煤层出现变薄、分叉和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结构、煤质、煤层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的岩性特征等,为分析煤厚变化提供资料。,(二)煤层厚度变化的探测 何时需要探测?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无法实测煤层厚度时,或者煤厚变化较大,仅靠少数实测煤厚资料不能控制煤厚变化范围时,均需进行煤厚探测。 1、探测手段 目前,探查煤层厚度的技术手段有井下

9、钻探、巷探和矿井物探。,钻探最为普遍,常用井下电煤钻或轻便小型钻机探查; 巷探一般利用生产准备巷道,如煤门、溜煤眼或联络巷等,煤厚变化很大的矿井,也可专门布置小断面探巷探查; 矿井物探: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矿井物探方法及技术在矿井地质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 探地雷达技术 电磁波 声波探测,物探方法探测煤厚: (1) 于明科,刘杰. 瑞利波探测在石炭井三矿的应用,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 (5) (2) 刘传孝,煤厚探测新方法探地雷达技术,山西煤炭,1998,18(2) (3) 官云章,特厚煤层条件下工作面地质异常电磁波CT 探测,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21(2

10、) (4) 陈新华,用声波检测不稳定煤层厚度的研究,煤炭科学技术,2001,29(1),2、煤厚变化的一般探测方法 巷道掘进时的煤厚探测: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时,缓倾斜煤层用钻探、溜煤眼、联络巷等探查(教材插图2-57);急倾斜煤层用钻探配合煤门探查(教材插图2-58)。,图2-58 急倾斜煤层,图2-57 缓倾斜煤层, 采面回采时的煤厚探测: 在厚煤层中分层开采工作面中,为了控制各个分层的回采厚度,一般要在回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按一定间距探测剩余底煤厚度。 根据我国经验,探测的线距为3050m,孔间距10m左右。根据探测结果绘制剩余煤厚等值线图(教材插图2-59)。,图2-59 回

11、采工作面探煤厚,教材插图,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近年来的厚煤层放顶煤开采取得的成功和经验,收到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并将放顶煤开采技术列为发展方向。,采煤概论,图5-38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图5-36 缓倾斜煤层一次采全厚,采煤概论,3、各类煤厚变化的探测要点 对于煤厚变化较大的矿井,应根据不同成因煤厚变化的特点,有针对性、经济合理地选用探测手段和方法。 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基本任务:控制分叉煤层的可采和局部可采分层,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分布,圈定分叉煤层的分合区界线。为合理分区分层、制定回采顺序、选择采煤方法提供地质依据。, 煤层底凸变薄的探测:主要任务:圈定薄煤层的不可采地段,确定厚煤层

12、的变化范围。为调整工作面布置,制定过变薄区的措施,确定分层回采的次数和采高,提供可靠地质资料。 煤厚复杂变化的探测:煤厚复杂变化是指原始沉积和后期改造叠加造成的煤厚变化。此类煤厚变化极不稳定,厚薄悬殊,形态复杂,呈藕节状、鸡窝状、串珠状等似层状或非层状煤体。寻找可采煤体是主要任务。 一般在开拓、开采过程中,充分利用生产巷道作探巷,辅以井下钻探,以边探、边掘、边采的方法进行。,四、煤厚变化的预测,煤厚变化较大的矿井,在水平延伸或采区设计之前,一般要进行煤厚变化预测,作为编制地质说明书的基础。 (目前,有关煤厚预测的经验不多,而且局限于煤厚变化规律明显、有一定方向性的煤层冲刷带和构造变化带。教材原

13、文)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厚变化的预测已经涌现了多种新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新方法,书中的内容可以作为自学了解。,1、回归分析方法: 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中,影响煤层厚度的地质因素很多,在常见的地质参数中,煤厚主要与地层厚度、石灰岩厚度和砂岩含率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 有人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煤厚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采用直线方程、幂函数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抛物线方程等等,拟合其两两之间的一元回归关系,乃至多元回归关系。,回归分析方法实例:,2、趋势面分析方法 应用数理统计学中的多元回归分析原理,将煤厚变量分为区域性变化分量和局部性变化分量,从而研究煤厚的空间分布和变

14、化规律。M煤M趋M局 (M随) 把煤厚看作因变量,把二维空间的X、Y地理坐标看作自变量,则煤厚在二维空间的变化是一个面,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寻找一个数学面代表其总的变化趋势,则这个反映地质变量趋势性变化的面,就称为趋势面。,南屯矿十采区钻孔揭露煤层情况统计表,十采区3上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和顺天池煤矿 14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3、地震多参数BP神经网络方法 人们认识到: 煤厚一般10m,煤层反射波主波长一般40m,煤层厚度1/4波长,为薄层,难以通过时差判别厚度; 煤层反射波的动力学参数与煤层厚度呈非线性关系。 人们从地震剖面上,可以提取20余种地震特征参数,通过对煤层反射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

15、,筛选出5个最能反映煤层厚度变化的地震特征参数,即波峰波谷振幅A1、平均频率Fa、主频带能量Qf1、低频带宽能量Qf和峰值频率Fmain,用于煤层厚度预测。,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并行分布的处理系统,具有存储和应用经验知识的自然特性。 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用的较多的是前向多层神经网络,其学习算法是著名的逆推(Back Propagation)学习算法,因而也常常简称为BP网络。 神经元网络的一般结构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不互连,不同层神经元之间全互连(图3-1)。,设网络的输入为X=(x0,x1,xN-1), 输出为Y=(y0,y1,yM-1),在这里输出量仅一个:为煤层厚度(y)。,通过先提供已知样本进行训练,使网络获得最优结构,然后即可用来预测煤层厚度。研究表明,其精度可达到95%。,图3-1 BP网络结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