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662805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规划科,疫苗可预防疾病,2,甲类传染病 霍乱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本市监测传染病 水痘,脊髓灰质炎,疾病简介 脊灰病毒:粪口传播,人是唯一宿主室温、污水、粪便中存活46个月,煮沸、紫外线各种氧化剂敏感 潜伏末期、瘫痪前期排毒最多、传染性强病前23天,病后1周内排毒最多持续时间可达3-6周,少数长达34月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带病毒者,3,(1:751:1000),脊髓灰质炎,4,临床

2、表现 潜伏期:714d(335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分四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顿挫型(轻型) 无麻痹型 麻痹型,脊灰主要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可有双峰热 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 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伴呼吸衰竭 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粪便:分离出细胞致病性病毒,5,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2013年脊灰野病毒病例分布情况,2013年: 406例 WPV病例,分布于 8个国家 3 个本土流行国家160例,占总病例数 40%; 索马里194例,占48%; 无WPV3病例(最后检出:20

3、12年11月10日),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叙利亚,喀麦隆,全球脊灰疫情,1995年以来,中国已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1965年脊灰 疫苗开始使用,无脊灰证实,最高报告发病年份1964年发病4万多例,1994年发生最后一例本土野病毒病例 完成了潜在性感染脊灰材料实验室登记/清册、封存,10,中国最后一例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云南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病例1例,1995年,1994年,云南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病例3例,1996年,1999年,青海发现输入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1例,2011年,新疆发现脊灰野病毒输入引起局部传播,中国发生的输入性脊灰病例,我国消灭脊灰进展,多次出现输入

4、疫情,但本次引起局部流行;有国外输入的高风险,但关键还是基础免疫薄弱。,11,上海市最后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最后1例确诊的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出生日期: 1987年08月31日 免疫史:麻痹前11天口服OPV一次 发病时间:1987年11月15日 发病地点:上海市卢湾区 病毒类型:+型脊灰野病毒,应对输入性脊灰病例的关键,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现病例 采取快速、正确的反应阻断病毒传播,13,报告 采样 病史资料,AFP病例定义,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

5、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AFP监测是症状监测,14,常见AFP病例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脊髓灰质炎(A80)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G62.0-G62.9); 神经根炎(M54.1);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单神经炎(G56, G57);

6、神经丛炎(G54.0-G54.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肉毒中毒(A05.1)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15,14种(类)疾病纳入AFP病例报告系统原因,上述疾病早期即有运动障碍,呈不同程度急性弛缓性瘫痪,可由各种原因引起 经过病史分析、实验室相关检查、病程经过观察,最终明确:病变累及中枢、周围神经、肌肉系统 病初无法明确,无

7、确凿证据可除外脊灰病毒感染,16,AFP病例报告时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填写AFP病例报告卡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关于启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通知(卫发 明电201140号) 高危AFP病例,各级机构均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机构报告,17,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初报的AFP病例

8、,均以【1.临床诊断病例】录入,“其他传染病”中选择“9825,AFP”;,AFP病例的调查分类,高危AFP病例 年龄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3次或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 临床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 普通AFP病例 非高危AFP病例,20,AFP病例调查,普通AFP病例调查 区(县)疾控中心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病例调查,填写上海市AFP病例个案调查表 调查开始后48小时内在AFP监测信息系统内填报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并及时填报标本采集和病例随访等相关资料 高危AFP病例调查 区(县)疾控中心应在24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 首先要核实病例,确定符合高危AF

9、P病例定义后,市、区(县)疾控中心及时组织调查小组,其成员除要有熟悉AFP监测的流行病学专家外,至少要有一名熟悉AFP诊断的儿科或神经内科医生组成 病例发病地居住环境情况调查 病例发病地周围5名接触者粪便标本采集及检测 病例发病地周围30名5岁儿童接种率调查 病例发病地周围AFP病例主动搜索 病例发病地所在区(县)辖区内医院AFP主动搜索,21,AFP病例标本的采集,AFP病例及时采集粪便标本和血标本 合格便标本:必须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粪便标本,麻痹后越早采集越好;两份标本采集时间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成人大拇指末节大小) 以下情况采集AFP病例5名接触者(5岁以下,1个

10、月内未接种过脊灰疫苗)大便标本:每年AFP病例大便标本数少于150份的省高危AFP病例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死亡的AFP病例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 麻痹超过45天后就诊的AFP病例仍需按要求进行病例报告,但不需要采集粪便标本 合格血标本: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麻痹1个月后)各采1份血标本;两份标本采集时间间隔1个月;每份标本全血量1ml,22,AFP病例监测系统 时限要求,23,应尽可能缩短AFP病例报告与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检测的时限要求,提高监测敏感性、流调和检测及时性及质量。,24,各级医疗机构职责,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 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

11、在本单位开展病例的主动监测 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病例监测培训 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测工作 收集、补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提供给辖区(县)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职责,配合主动搜索为确保无脊灰状态,各疾控中心人员在每旬和每半年对一些主要医院(AFP相关的监测点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如发现当初入院时属于AFP应报告范围的病例而漏报者,临床人员应配合调查和报告。 规范AFP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谨慎诊断,在不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

12、)”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AFP病例监测评价指标,监测敏感性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监测及时性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省级脊灰实验室1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国家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

13、成序列检测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28,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免疫史,且在服用OPV后4d35d内发热,6d40d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PV,从粪便标本中只分离到脊髓灰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区基因序列变异l%。,29,2014年卫计委工作要点: 研究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指导意见 完善脊灰灭活疫苗的使用策略,服苗剂次,VAPP的出现及危害,WHO估计: 使用OPV每

14、年会有250500例疫苗相关脊灰病例(VAPP)的负担 实际: VAPP越来越不能为公众所接受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给维持无脊灰、免疫规划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32,减少、避免VAPP,患儿存在免疫缺陷,肛周脓肿可能是VAPP危险因素 减少和避免VAPP 加强接种前病史询问及体检 严格掌握接种疫苗禁忌症 临床诊断必须慎重 严格掌握接种疫苗禁忌症任何医生没有经过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讨论同意,不能作出VAPP的诊断,33,34,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

15、(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传染期:出疹前后4天(出疹当天为第0天),35,麻疹出现临床症状 的时间过程,病毒感染,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潜伏期:7-21天,传染期,潜伏期 发热前7-18天,前驱期 约4天,出疹 约4-8天,36,麻疹临床进展时间表,最可能的暴露时间 出疹前14天,发热前10天,角膜损伤导致失明-维生素A缺乏,脑炎-大年龄儿童、成人(约1)长期丧失劳动力,肺炎和腹泻,37,严重的麻疹并发症,消除麻疹,必要条件 没有本土麻疹病例持续3年 高水平监测系统 基因学证据证明本土传播被阻断 主要手段 麻疹疫苗2剂次覆盖率达95%以上-免疫 基于个案的灵敏的监测系统-监测 完善的病例管理机制-管理,38,麻疹疫苗,野毒株减毒后性能改变 丧失引起口腔黏膜斑的能力 失去出疹能力 降低发热反应 免疫原性逐步下降,直到完全消失 沪191株 1960年在上海分离而得 减毒过程: 人胚肾细胞传33代原代人羊膜细胞39代鸡胚细胞(成纤维细胞) 鸡胚细胞传至第10代左右,免疫原性良好,反应轻微,高热率(肛温39.6)在3%左右,故以此生产疫苗 卫生部于1965年批准正式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