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654716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课件》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15下(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少年卫生学,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武洁姝 讲师,第十二章 儿童少年伤害与暴力,Injury and Viol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3,一、伤害(injury),1.定义: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残疾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2.分类: 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如:交通事故、溺水、中毒、跌坠伤、电击伤、穿刺伤、烫烧伤爆裂伤、钝/锐器伤、碰撞/打击伤、医源性伤害、运动性伤害、放射性伤害和

2、机械性伤害,如自杀、自伤、家庭/社会暴力、他杀、他伤、虐待/忽视、性骚扰/性侵犯等,3.伤害的重要性:致死、致伤、致残;“冰山”模式。,因伤害死亡,因伤害死亡500万/年,致残800万/年 短期或长期失能 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精神创伤和经济损失,3.伤害的重要性:致死、致伤、致残;“冰山”模式。4.伤害的可预防性: “预防意外事故”(accident prevention) “控制伤害”(injury control)。,二、儿童意外伤害(childhood accident),专指因意想不到原因而导致儿童发生损伤、残疾和死亡。以非故意伤害为主,也包含一些常见的故意伤害,如自杀。 最常见的原因

3、是交通事故、跌落、溺水、中毒和自杀。,三、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特点,伤害原因:不同国家、地区间存在差别 美国:交通事故,他杀、自杀、溺水和火灾。 我国:跌落、溺水、自杀 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人群分布:性别(男孩)、年龄(1519)、种族、社会经济地位 发生场所:儿童日常活动场所(家庭、学校、幼儿园),四、儿童意外伤害影响因素,宿主因素:如车祸、溺水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产次、教育程度,单亲家庭,养育态度,家庭防范措施 社会因素:体育设施的安全,法律,大众媒体,医疗保障条件等。 物理因素:,10,年龄:发育水平与意外伤害的类型、伤害的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性别:男性发生频率高于女性。

4、 种族:可能与各民族经济水平、城乡环境、传统信仰和习俗有关。 心理状态:多动、冲动、注意力分配障碍、情绪不稳定等心理行为特征与伤害的发生及再发倾向密切相关。 青春期的身心发育特征,如自我评价过高、表现欲强烈等也与伤害发生密切相关。,主要是不同年龄组的活动能力、判断力、自我控制情况、家长保护措施、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等心理-生理发展成熟度和行为模式、知识构成不同所致。,车 祸,流行情况: “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 原因:WHO专家归纳为人为、车辆、道路、环境等方面。 儿童少年在引发事故上需承担半数以上的不同责任: (负主要责任的占15%,负同等责任的占19%,负次要责任的占21.4%,无责任的占4

5、4.6%)。 车祸的相关健康危险行为 车祸的预防:,车祸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儿童期: 主要原因是公路上嬉闹玩耍(21.7%),公路上学骑自行车(11.1%),抢道或逆向行车(9.2%),突然横穿马路(31.1%),下坡或冲下山导致刹车不及(11.5%),翻、扒和跳车(15.4%)等。 青少年期: 主要与违章骑车有关,包括骑车带人、闯红灯、抢快车道、突然猛拐等;突然横穿马路、嘻笑打闹等也占一定比例。 心理因素(如未觉察危险性、缺乏经验、自我表现、别出心裁、故意冒险等)占70%。如“探索”与“创新”的心理需要,“模范角色”(开英雄车)等。,车祸的预防:1. 坚持不懈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从小抓起、持之

6、以恒、情境教育。教育内容:交通法规宣传、骑车人安全培训、健康教育活动、家长配合。2.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和学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和纪律:未满12岁不得在道路上骑自行车,骑摩托戴头盔等。3. 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交通管理:醒目标志、护栏、专用道、信号灯、警察。4. 车祸防范作用:防车祸即防疾病,积极配合,三级预防。,(二)溺水(drowing):,定义:指因游泳或失足落水而发生的意外伤害。 流行情况:1. 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 ,占伤害死亡总数的2030% 2. 死因顺位:居前列3. 流行特点: 农村高于城市,河流、水库、池塘密布和沿海地区高于内陆。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女之比25:1。 季节分布明显,

7、集中在夏秋季,4月中旬至九月初为高峰期。 年龄集中在514岁,10岁以下多起因于玩水,11岁以上多起因于游泳。 4. 伤害特征:不表现“冰山”模式。,溺水原因:(自身因素)1. 15岁小儿:好奇好动、无危险意识和生活经验。2. 1115岁:无纪律约束,过高估计自身能力。3. 溜冰时溺水。4. 下水前无准备活动。5.心脏病、癫痫等病史 。6.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人为导致溺水的关键因素。 去非游泳场所,心源性因素(自我评价过高、环境危险预计不足、自我表现欲望、伙伴羊群行为等 )。,环境因素: 1. 农村托幼机构不健全,父母忙于农事,忽视对幼儿的监护。 2. 学校疏于安全教育,缺乏对假日活动的组织

8、引导。 3. 游泳场所管理不善,如深、浅水区无醒目标志,初学者易误入深水区;无完善救生员和救护设施。 4. 管理粗放,非游泳水域不设阻挡物(如铁丝网)和警示标志。,溺水防治对策:1. 加强游泳活动组织管理深、浅水区标志,除淤泥杂草等隐患。 2. 游泳安全教育:识别危险环境,了解预防措施,游泳量力而行,掌握自救互救。 3. 提高家长防范意识。4.完善救护设施:救生圈、巡逻员;医务室。 5.提高技能培训:重点是学习现场抢救和心肺复苏技能。,18,儿童意外伤害的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伤害与贫穷关联密切。 母亲的年龄、产次、教育程度在04岁儿童的伤害中是很强的独立预测因子; 单亲家庭孩子意外伤害发生

9、率较高; 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意外伤害的可能性越大; 家庭防范措施是否健全。 社会因素:涉及到立法、咨询、公众和媒体的教育等。,2014年5月26日,江苏苏州发生一起意外,一5岁男童玩耍时不慎掉入深沟,溺水身亡。,五、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宿主、媒介物和环境 安全教育: 法律政策: 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 伤害预防的四E策略: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22,1.伤害控制理论伤害预防的四E策略,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害的作用。 经济干预(economic intervention):目的是用经

10、济鼓励手段或罚款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用法律及法规措施影响人们的行为。 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通过说理教育及普及安全知识影响人们的行为。,23,2Haddon模型,即“三种因素、三个阶段”的理论伤害的发生取决于宿主、媒介物和环境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三因素的互相作用贯穿在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中和事件发生后的全过程。3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结合理论 主动干预是指全体自身选择一定的安全装备或采取某些行为方式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如骑自行车者正确佩带头盔,可有效减少头部损伤; 被动干预是指在外界环境中配备安

11、全设施,以减少伤害风险。如汽车安全气囊在撞车时自动打开。根据实际需要,将两者合理结合起来。,24,4.Hadean伤害预防十大策略,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如:禁止生产有毒杀虫剂; 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如:限制车速,限制城市游泳池跳台的高度,限制武器使用范围,有毒物品应安全包装等; 预防已有危险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如防止儿童误食药物引起中毒;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可减少潜在性致伤能量至非致伤水平,如儿童防止火灾烧伤,机动车应作用安全带及自动气囊; 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如行人走人行道、戴安全帽、穿防护服、穿防护背心、戴拳击手套等; 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受保护者

12、分开户口用绝缘物把电缆与行人隔离; 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如机动车车内突出的尖锐器件应改成钝角或软件,以防撞车触及人体导致伤害; 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 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针对性控制与预防措施; 使受伤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治疗及康复措施。,25,(二)伤害的预防对策 教育对策 开展伤害预防和控制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体社会公众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法律对策 制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消除和避免某些可能发生伤害的危险因素,以减少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技术对策 开发研究各类伤害的自动报警措施,加强建筑设施的安全管理和危房校舍的维修和改造; 加强交通安全和动物管理工作; 完善急救护理系

13、统,以减少伤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定义:毒物进入体内,在效应部位积累达一定量而产生病损的全身性疾病,称中毒。 流行情况:近年有增多趋势;死亡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12.7%;发生高峰年龄为幼儿和学龄期。 发生原因:药物中毒(drug poisoning):误食、服药过量(维生素A)。农药中毒(pesticide poisoning):直接接触、食用。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亚硝酸盐、细菌性、毒素性、植物性、学生集体中毒。有毒气体中毒:煤气中毒(gas poisoning),化学毒气泄漏。,(三)中毒(poisoning):,急救处理:1.尽快清除未吸收毒物:催吐、洗胃;通风、搬

14、离现场。2.防止毒物吸收:清洗染毒部位,忌用热水;使用毒物拮抗剂。3.对症治疗: 预防(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预防措施)1.开展防中毒卫生知识宣教。2.严禁中小学生从事有毒有害操作。3.加强农药管理。,多发生在农村,女生偏多。 原因:1.误服 2.食用喷洒过农药的蔬菜水果 3.生产性中毒 4.滥用农药 5.自杀 预防:1.加强农药管理。 2. 严禁中小学生从事有害作业 。3. 广泛开展农药安全使用的知识宣教。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克服人际障碍。,农药中毒(pesticide poisoning):,发生率高,但多数受害者不致死; 死亡率、伤残率、发生率分布最符合伤害的“冰山”原理。 有高度

15、的可预防性: 中毒原因:1. 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 2. 真菌性食物中毒: 3. 有毒动植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紧急处理:1. 紧急救治中毒者:立即停止食用,催吐,送医院2. 查明病因:保护现场,封存、保留可疑食物、原料、吐泻物等。3. 场所处理:微生物性中毒和化学性中毒的消毒4. 报告 5. 食物中毒预防,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中毒症状:低氧血症。中毒症状头痛、头晕、无力、眩晕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气急晕厥;神志模糊步态不稳晕倒、昏迷。 急救措施:开窗通风,人工呼吸,对症处理。 预防措施:安全教育,传播健康知识;安全使用煤炉取暖。,煤气中毒(gas poisonin

16、g):,31,第二节 校园暴力,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将暴力(violence)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包括发生于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行为。表现有: 学生间的暴力; 教师体罚学生,或学生对教师施暴; 校外人员对校内师生施暴。,32,一、校园暴力的流行特征,(一)流行特征每年直接死于校园暴力的比例在持续上升。除躯体暴力外,言语暴力、性暴力、情感忽视等也纳入校园暴力范畴。各类施暴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躯体暴力发生率之比为4:1。女生是性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小学男生受性侵害现象也时有发生。校园暴力结果符合“冰山”规律,死亡、伤残、受伤之比为1:50:1000。,33,(一)流行特征,校园暴力并不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反而表现为严重化。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多见的学生违纪行为是不排队、嚼口香糖、发出噪声、乱丢纸屑等;20世纪60年代后酗酒、吸毒、少女妊娠、暴力泛滥;近年来则频发校园枪击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