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641364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本是古代经验方的称谓。明清初期伤寒学迅猛发展,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医家视为医学之经典,仲景方便由古时的经验方变为经典方,即“经方”,如徐灵胎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另外,现代经方派代表人物黄煌教授指出,经方以仲景方为主体,不排除其他时方。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方剂,但黄教授指出经方必须是方证明确、历经实践检验的时方才能称为经方。,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组方形式简洁、精炼而变化多端; 有自身的组方规律; 但关键是“方证相

2、应,有方必有证,有是证用是药”。经方大家胡希恕亦强调“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然而方证中的“证”不能简单理解为症状,而是患者的体质状态,医生用药的恰当时机或是不同疾病的共有特征,它是医生临床用药的诀窍和经验。,二、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一)汉代的度量衡制 1石(读 shi,后来读dan)四钧29760克 1钧三十斤7440克 1斤=248克 1斤=16两 1斤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 1两=24铢 1升=液体200毫升 1合(音ge)=20毫升 1圭(gui)=0.5 克,1龠(yue )=10毫升 1撮(cuo)=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 1方寸匕=药末约2克 1方

3、寸匕=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 克,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 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 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乌头1枚小者=3克 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

4、yue )20毫升 1龠(yue )=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 厘米,(二)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

5、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麻黄15g、甘草10g、杏仁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麻黄10g、甘草6g、杏仁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

6、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

7、用经方 (一)小半夏汤,【组成】半夏一升(20g) 生姜半斤(10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止呕,散饮降逆。,(一)小半夏汤,【方义分析】方中半夏温燥蠲饮,生姜辛散开结,二药皆能降逆止呕,合而用之,使饮去结开,胃气和降,则呕自止。 【适应证】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呕吐、反胃、呃逆等,辨证属饮停胃肠,胃气上逆者。,(一)小半夏汤,【运用心得】小半夏汤为治呕之祖方。原文说:“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仲景强调“诸呕吐”,说明其可用于各种呕吐证,尤擅长于治疗痰饮呕吐。,(一

8、)小半夏汤,【类方】 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成:半夏 生姜 茯苓 功效: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主治:水饮停聚隔间,波及心胃。见卒呕吐、心下痞、目眩、心悸。本方与小半夏汤比较水饮较重。,(一)小半夏汤,2、半夏干姜汤 组成:半夏 干姜 功效: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中阳不足,寒饮上逆。见干呕,或吐痰涎稀沫,口淡不渴,胃脘冷痛,舌质淡胖,脉弦无力。本方与小半夏汤比较,中阳不足较重。,(二)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六两(12 g) 栀子十四枚(9 g) 大黄二两(9 g)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二

9、)茵陈蒿汤,【方义分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二)茵陈蒿汤,【适应证】各种原因(如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以及疟疾、伤寒、败血症等)引起的湿热黄疸。见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二)茵陈蒿汤,【运用心得】茵陈蒿汤是清利湿热之祖方。临床上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系结石等肝胆疾病表现为湿热证者。 现代多用本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多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如叶下珠、白花蛇舌草、

10、败酱草、草河车、半枝莲等,可增加疗效。血清转氨酶增高时,加用垂盆草、败酱草、山豆根等以清热降酶。,(二)茵陈蒿汤,黄疸较重时,加用活血凉血退黄药,如赤芍、泽兰、紫草、丹皮等。胁痛明显时,加用郁金、川楝子、元胡。发热时,加用柴胡、黄芩等以疏解少阳。,(二)茵陈蒿汤,【类方】 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 五苓散 功效: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三)理中丸(汤),【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3两(各90 g) 【用法】搗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之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

11、服一升,日三服,(三)理中丸(汤),(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三)理中丸(汤),【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义分析】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三)理中丸(汤),【适应证】1脾胃虚寒证。脘

12、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三)理中丸(汤),【运用心得】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的基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仲景用理中丸(汤)四药等量,意在补气温中不致过偏,临床可根据偏气虚、偏阳虚之轻重调整人参与干姜的用量。若湿气较重,可重用炒白术,或易苍术以增强燥湿之力。,(三)理中丸(汤),【类方】 桂枝人参汤 组成:桂枝 炙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功效:

13、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导致脾阳虚弱,表里不解。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四)旋覆代赭汤,【组成】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赭石一两(3g) 炙甘草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十二枚,擘(4g)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四)旋覆代赭汤,【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方义分析】君药旋覆花苦辛性温,下气化痰,降逆止噫。臣药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止呕噫。佐药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人参益气补虚;大枣养胃补

14、脾;甘草益气和中。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本方配伍特点是降气、化痰、益气并用,以降气化痰为主,补气为辅。,(四)旋覆代赭汤,【适应证】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心下痞鞕,或反胃呕逆,吐涎沫,噫气不除,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运用心得】临床上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等疾病辨证属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者,均可用之。,(四)旋覆代赭汤,原文强调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因汗吐下后引起的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失于和降所致。 用该方一定要注意其胃气虚的特点,即胃虚在前,气逆在后,即在补虚的前提下降逆气。 在临床应用时,可据证加减,如胃气虚寒、泛吐清涎者,加砂仁、白

15、豆蔻、干姜;呃逆较重者,加丁香、柿蒂;痰湿重者,加茯苓、陈皮。,(四)旋覆代赭汤,【类方】 干姜人参半夏汤 组成:干姜 人参 半夏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五)小建中汤,【组成】饴糖一升(30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六两,酒炒(18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6枚) 炙甘草二两(6 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五)小建中汤,【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义分析】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

16、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五)小建中汤,【适应证】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五)小建中汤,【运用心得】临床化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本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白芍以增益营血,重用饴糖以温养脾胃。方虽为桂枝汤加味而成,但已变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方而为温补里虚之剂,取名“建中”者,有建立中气之意,脾胃居于中州,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气立则化源充,五脏皆可得养,故本方为补益中气,治疗五脏虚劳病的基本方。,(五)小建中汤,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肠炎等表现为虚寒性腹痛,喜温喜按,纳差,消瘦等证者,有较好疗效;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名为黄芪建中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疗十二指肠球溃疡表现为虚寒证者有佳效,曾被广泛使用。 小建中汤偏于温补,故有湿热者不宜用;治疗胃肠疾病时,若病人胃酸偏多,饴糖不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