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626715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5.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病 因,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 “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 本 概 念,中医病因学说,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核心内容,病因所致病证临床表现,问诊求因审证求因主要方法,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1.内经阴阳分类法: 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2.内经三部分类法: 喜怒不节则伤脏 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3. 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 因也;

2、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说” 外所因:六淫 内所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病理 产物,六淫,七情,其他(外伤、疫气等),饮食 劳逸,中医主要病因,研究现状,近50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多侧重在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医病

3、因学的研究(如六淫、七情等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前面所述各项比较, 发展严重滞后。,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来源:源于自然界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形成病证: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基 本 概 念,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六淫产生的因素:,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热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导致发病即为六淫,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 依风相合 同类相兼5.转化性,概 念,凡

4、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头面 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 2.风邪 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 肌表 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向上向外 阳经 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面部水肿:,性质及致病特点,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风邪数变 多变 起病急,变化快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三.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眩晕、震颤、 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5、。临床常常将咽痒咳嗽,瘙痒等归属于动症,从风论治。,性质及致病特点,四. 风为百病之长,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风燥、风痰等。,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风、肠风、白殿风、油风,男,13岁。2002-10-07初诊。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10-0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恶寒发热,肢节酸

6、楚,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中医辩证:小儿水肿,风水泛滥型。,病案1,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辨证为行痹, 治宜养血祛风, 通络蠲痹。处方: 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 薏苡仁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病案2,外风的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以风属木

7、,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过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益气故,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 千金方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成: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己、附子。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等。方中防风、麻黄、川芎、桂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不峻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概 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伤寒与

8、中寒的区别: 外寒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性质及致病特点,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单纯的实寒证 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 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肢冷、神疲等。 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性质及致病特点,二、寒性凝滞 1、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痛。 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寒痹”或“痛痹” 。 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 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性质及致病特点,三、寒性收引 1、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 2、寒客血脉,头身

9、疼痛,脉紧 3、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 4、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屈伸不利,病例1,男,26 岁。1989年4月就诊。素有“胃病” 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反复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中医辨证:中阳不振,复感于寒。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病例 2,男,52 岁。1992年7月就诊。近两年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第 3、4、5、6 腰椎退行性变”

10、。左下肢疼痛剧烈,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中医辨证:肝肾虚弱,血气不足,寒邪入侵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1剂疼痛大减,已能下床行走;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疼痛消除,健步行走。,治疗小议,“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甘从土化,热从火化,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故以为佐。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伤寒内燥者,以辛润之,伤寒内热见血者,以苦坚之。 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治

11、则的体现。,概 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另外,湿邪致病,也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关。,性质及致病特点,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阻滞脏腑经络气机。 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 2、湿阻胸膈:胸膈满闷 3、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4、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性质及致病特点,二、湿性重浊 1、重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 关节重着疼痛,如“湿痹”或“着痹”2、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浊在上: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

12、液脓血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 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性质及致病特点,三、湿性黏滞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滞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性质及致病特点,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患者谢某,男,35岁,2004年8月来诊,患者诉双膝关节肿胀酸痛1月余,下肢困重,行走无力,关节局部有灼热感, 怕风 ,纳差,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著痹,

13、病机为湿热下注,痹阻关节。 方选四妙散加味,处方:黄柏 10g,苍术 10,薏苡仁 30,牛膝 15,秦艽 12,木瓜 15,五加皮 15,忍冬藤 15,土茯苓20,防己 10,萆薢 15,7剂。,病案1,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 六一散20g,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

14、。,病案2,治疗小议,“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肿,以淡泄之。 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方剂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方中厚朴、草果等属苦温之品,功善燥湿。茯苓、白术淡而利窍,木瓜酸而微温,味酸从木制土以胜湿,概 念,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末余热,治疗上宜清 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寒凉,治疗上宜温,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 燥

15、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燥为次寒,其气肃降,理当属阴。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 医门法律。 火性就燥,各从其类,属阳。,入侵途径: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性质及致病特点,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症状,如口唇、鼻、咽喉干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干”、“裂”和“萎”,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皲裂之“裂”症;鼻燥咽干、大便干之“干”症以及毛发枯黄之“萎”症等一系列症状。,性质及致病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皲

16、揭,皆属于燥”,二、燥易伤肺 原因:1.肺为娇脏,喜润恶燥2.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3.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燥伤肺津,宣降失常,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大便干燥不通等。,性质及致病特点,外燥治疗,“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苦属火,能胜之,故治以苦温。甘辛亦温也,燥而中寒者宜佐之,燥热之燥,以苦下之可也。又辛能润,甘能缓,苦能下,故以为佐。 杏苏散用于治疗外感凉燥之证。方中苏叶辛温,杏仁苦温,开宣肺气,使燥邪从表而解,更佐以半夏,橘皮等,正是苦温甘辛之法。温燥者,桑杏汤主之。,概 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邪与热邪的比较: 同:同属一气,皆为阳盛,性质及致病特点相同,故常并称。 异:1.程度:火为热之极2.生成:热邪多为外感;火常内生3.表现:热邪致病多见全身弥漫的热象,如全身发热;火邪致病多见某些局部症状。如皮肤局部红肿热 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