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推敲——认识厘米两次教学对比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625131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彩源自推敲——认识厘米两次教学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精彩源自推敲——认识厘米两次教学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彩源自推敲——认识厘米两次教学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源自推敲——认识厘米两次教学对比(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彩精彩 源自源自 推敲推敲认识厘米教学实践对比反思认识厘米教学实践对比反思“ 认识厘米” 这节课 , 经过几次试教 , 在分享着学生的精彩与快乐时 ,自 己也 获得了很多启示 。 情节一:情节一: “ 认识厘米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 第一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教师 出示两条线段 , 问学生哪条长 ? 哪条短?师: 要想知道哪条线 段 长, 可以怎么办?生: 用尺子量。感触 : 我设计 了两组线段 的比较 , 第一组学 生可 以直观 比较得 出哪条线段长 , 第二组直观比较有难度 , 引起学生 的争论 , 从而引出测量工具尺。我抓住学生 的好奇心

2、 , 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 , 处 于一 种“ 心求通而未及” 的最佳心理状态 , 从 而引出“ 用尺子量 ” 的办法 。这样导课 丝毫不影响我的教学环节 , 但我总感觉学生是被我牵着走 , 是在我设计的情景下被动 思考 ,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不高 , 缺乏浓厚 的学习热情。我不禁要问 : “ 教师的角 色在哪里” “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学生 的思维得到哪些发展” 。 自 己的评 价 : “ 看似合理 , 毫无价值。 ” ( 第二次教学活动第二次教学活动 ) 根据 教材 内容播 放 3 人 量课 桌 的录像。师 : 录像 中同学们在做什么?生 : 量课 桌。师 : 你能介绍一下每个

3、 同学量的结果吗? 师 : 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 3 个小朋友 量 的结果都不一样 , 是量的课桌不同? 那是什么原 因? 生 : 不是。 因为他们用 的东西 不 同。师 : 对 , 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 同, 得到 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我们得需要 一个统一标准 的测量工具 ,那你知道这个测量工具是什 么呢?生 : 尺 。 感触:感触: 第二次教学我根据教材编排 , 让学生观看 3 人量课桌的录像 ,然后充分地 讨论交流 : 为什么同样 的桌子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 使学生感悟到统一测量工具 的 必要性。播放的录像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 学生学习兴趣陡增 , 很多同学也学着模 仿测量 , 我 的

4、 t l , 顿时为之一颤 , 是啊为什么把学生晾在一边 , 不让他们去做,去体验测量 的乐趣 呢? 教材是载体 , 我应该灵活地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这节课我应 将 主动权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操作 、 思考 、 交 流 , 充分发挥学生 的学 习积极 性。 自己的思考 : 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次教学活动第三次教学活动 师 : 同学们 , 你们想 知道 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 , 请大家 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 , 量一量桌子 的长度 。同学们都拿 出了统一 的工具尺子 。于是 , 我又重复 了 一遍。师 : 请大 家 自由选择身边 的工具 , 量一量桌 子的长度 。生 : 老师 , 只 有

5、尺子才能量 啊 ! 生 : 我们 的桌子有 4 个直尺这么长。 生 : 我们 的桌子有 9 个三角尺这么长 。 感触 :这次我 的本意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 , 然后激 发 学 习 需 求 ,需 要 统 一 的测 量 工具尺 。 哪知一说测量课桌的长度 , 全班学生不 约而同都拿出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 。 尽 管我一再提出可以利用身边不同的工具测量 , 可小朋友们还是拿着尺在不亦乐乎地忙着。 原来 , 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 , 小朋友 手中的尺子早就玩过数把 ,他们对尺 已有一定 的 “ 数学经验” 。 所 以, 我这设计 的环节是多此一举 。包括前两次 的教学都是绕 了一个 大

6、圈 ,折腾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上到这儿 , 我马上顺势进入 下一 个新授环节认 尺。自己的醒悟 : 尊重孩子的认知起点。 情节二情节二“ 认识认识 1 厘米厘米” 教学实践的对比教学实践的对比 分分 析析 ( 第一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 ) 师 : 请小朋友 观察大屏幕上 的直尺 ,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l 厘米 。师 : 谁来说 , 老师 刚才说从哪里到哪里是 l 厘米?请你在尺上指给同桌看。 师 : 刻度 I 到刻度 2 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 生 : 2 厘米 。 生 : 不对 , 应该是 l 厘 米。 师 : 那刻度 2 到刻度 3 的长度是多少?刻度 4 到刻

7、度 5 呢? 生 : 都是 1 厘米 。 师 : 也就是说每个大格的长度是多少? 生 : 每个大格的长度是 1 厘米 。 感触感触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 1 厘米是按照传统 的教学方式“ 一问一答 ” 进行的 , 先讲后练 ,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过程 , 建立的 1 厘米概念不够深厚。 特别是当学生对“ 刻度 l 到刻度 2 ”产生混淆时, 我没有及时讲解清楚 , 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 l 一 2 起 点是 1 , 而不是 0 , 这样引导的话 , 学生就会顺利说 出 1 2 也是 I 厘米 , 从 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 ( 第二次教学活动第二次教学活动 ) 师: 1 厘米有多长? 请小朋友

8、在 自己的尺上指一指 , 然后和小组 内同学说一说 , 你 找的 1 厘米是刻度几到刻度几? 生 : 学生 自己动手指 1 厘米并在小组 内交流。 师 : 请小朋友到实物投影上指出你找到的 1 厘米 。 生: 我找到的 1 厘米是刻度 0 到刻 度 I 。师 : 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吗? 生 : 我找到的 l 厘米是刻度 3 到刻度 4 。 感触感触 :第二次教学 , 我大胆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 , “ 1 厘米有多长?请小朋友在 自己的尺 上指一指。 ” 我想有部分小朋友对 I 厘米的概念是清楚的 , 然后利用小组交流的形式 共 同分享学习结果 ,不出所料全班学生思维活跃 , 小组交流时有的说 2 - 3 、 4 - 5 、 6 7 等等 , 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 。 这时我进一 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并思考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I 厘米。小组交流强调人人参 与 , 全体 学生都能贡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 分享他人的成果和体验 ,在此过程中进 一步丰富和完善个人 自主探索的成果 , 深化数学思考 , 获得 成功体 验; 全班交流 强调针对学习 目 标 ,围绕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