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 动 传 导 路 Motor pathway,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运动传导路的组成特指从相关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之间的神经联系,一般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锥体系(直接通路),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核束,上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间接通路),,,,下运动 神经元,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脊髓前角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最后公路,中央前回上 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Betz C),,,,,,,经内囊后肢及大脑脚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75~90%皮脊束交叉形成皮脊侧束达尾节,,,,,,,,,,对侧上下肢肌,,,,,,,同侧躯干肌,脊髓前角,皮脊束中未 交叉纤维形 成皮脊前束达胸节,,,,部分逐节交叉至对侧,对侧躯干肌和上下肢肌,部分始终于 同侧下降,,一、锥体系(直接通路)Pyramidal system (一)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束的组成及行程,,,(1)上运动(第一级)神经元胞体 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半(4.6区,即第一运动区)的Betz细胞。
轴突 组成皮质脊髓束,行经内囊后肢前端;中脑大脑脚中3/5; 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集中形成锥体,向下分为:皮质脊髓侧束,管理对侧躯干、上、下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管理对侧躯干和肢体及同侧躯干肌 (2)下运动(第二级)神经元胞体 位于脊髓前角内侧运动核和外侧运动核轴突 经脊神经前根参与组成脊神经,分布于躯干肌和上下肢肌2.特点 (1)倒立定位投射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半(4.6区及第二运动区—岛叶皮质),其代表区面积大小决定于所代表器官运动的精细程度 (2)经内囊后肢(脚)前部 (3)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管理,上、下肢肌只受对侧大脑皮质对侧管理 (4)皮质脊髓束中只有管理精细运动的纤维(约占20%)上运动神经元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其余大部需要中继3.皮质脊髓束受损的表现(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脑栓塞时):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2)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如脊髓外伤或脊髓灰白质炎时):同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中央前回下1/3的锥体(Betz)细胞,,,内囊膝部,,,,脑干内躯体运动核,眼外肌,,,Ⅲ Ⅳ Ⅵ,,,,Ⅶ,表情肌,,,,Ⅴ3,咀嚼肌,,,,ⅨⅩ,咽喉肌,,,,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Ⅻ,舌肌 舌外肌,(二)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1.皮质核束的组成及行程,,,(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 位于中央前回下1/3的Betz细胞。
轴突 在锥体束内下降(途径同皮质脊髓束)至延髓下端终止,下降中沿途发出纤维支配大部分的双侧脑干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2)下运动神经元胞体 位于8对脑干躯体运动核内轴突 由8对脑干躯体运动核组成的相关脑神经(Ⅲ、Ⅳ、Ⅴ、Ⅵ、Ⅶ、Ⅸ、Ⅹ、Ⅺ、Ⅻ)2.特点 (1)正位投射 (2)经内囊膝部并终止于延髓下端 (3)除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外,一侧皮质核束管理双侧8对脑干躯体运动核中的其余6对半双侧管理: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半、疑核和副神经核对侧管理: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3.皮质核束受损的表现(1)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核上瘫),如:一侧(患侧)面丘平面以上的皮质核束受损--口舌瘫:①对侧(健侧)面部下部表情肌瘫痪,导致: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不能闭合(不能鼓腮)并流涎;露齿时口角歪向患(同)侧②对侧(健侧)颏舌肌瘫痪,导致: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健)侧2)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核下瘫),如:一侧(患侧)面神经受损--口眼瘫:患侧(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同侧(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不能闭合(不能鼓腮)并流涎;露齿时口角歪向对(健)侧。
三)锥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1.特点(1)人体各部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是体倒头正,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器官的功能有关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但上、下肢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继神经元,只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2.功能 (1)选择原动肌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 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射的作用消失,浅反射不易出现或消失 (3)易化深(腱)反射 使腱反射容易化(在脊髓节段内完成的反射)在锥体束损伤后,易化作用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易化肌紧张(维持正常的肌张力)在锥体束损伤后,肌张力减弱或消失5)抑制原始反射 在婴幼儿时期锥体束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此时所出现的某些反射,称原始反射当锥体束的功能健全后此原始反射受到抑制而消失,但当锥体束损伤后这些原始反射又出现,即称为病理征(Hoffmann征和Babinski征)6)下运动神经元对骨骼肌有营养作用。
二、锥体外系(间接通)Extra-pyramidal system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所有控制和调节躯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 (一)锥体外系的组成1.参与组成锥体外系的结构大脑皮质,新、旧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纤维2.锥体外系的环路 (1)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黑质环路 (2)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等,3.与锥体外系相关联的神经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等 (二)锥体外系的特点1.参与结构多、环路中继多、联系复杂 2.锥体外系和锥体系都终止于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并通过它们支配相应骨骼肌,因而,脑干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被称为“最后公路”3.锥体外系和锥体系除在皮质运动区和延髓锥体外,全部行程伴行因而,神经中枢损伤时,常同时出现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受损的症状(附表)三)锥体外系的功能1.维持体态姿势,为锥体系完成精细动作创造适宜背景2.协调骨骼肌的运动,参与习惯性、节律性动作的完成3.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紧张(其抑制作用稍强于锥体系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功能上两着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各项复杂而精确的随意运动。
三、中枢神经损伤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区别,说明1.在整个运动传导路上运动神经元的行程中,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半即4、6区)和延髓锥体外,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是伴行的,所以,运动传导路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一般都会出现上表中所列出的硬瘫表现2. 如果临床上确实出现了单独的大脑皮质运动 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纯锥体系)的损伤,其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肌萎缩晚期(废用性)出现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外,其余表现 同运动传导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二)中枢神经损伤的分析原则1.灰质受损损伤节段或损伤平面患(同)侧(或双侧)伤及的灰质(神经核)所管理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软瘫)2.传导束受损(1)上行传导束:患(同)侧(未交叉)或健(对)侧 (已交叉)受损平面以下相关感觉障碍2)下行传导束:健(对)侧(未交叉)或患(同)侧面 神经核下半、舌下神经核 支配的头、面部肌肉和上、下肢肌硬瘫,其余头、面部肌肉和 躯干肌不瘫三)中枢神经各平面损伤后的特点1.脊髓半横断伤:(感觉分离)(1)损伤平面:患(同)侧出现条带状深、浅感觉障碍;骨骼肌软瘫;(2)损伤平面以下: 1)患(同)侧深感觉障碍、浅感觉存在;肢体骨骼肌硬瘫;2)健(对)侧深感觉存在;损伤平面下1个节段以下浅感觉障碍;骨骼肌不瘫。
2.脑干半横断伤 (交叉瘫)(1)损伤平面:患(同)侧所涉及的神经核及神经管理的感觉障碍、骨骼肌软瘫2)损伤平面以下:伤及的传导束的功能障碍—1)头面部:健(对)侧(若损伤平面低于三叉神经根入脑平面则为双侧)痛觉、温度觉障碍;触觉存在如损伤平面高于面神经核下半或高于舌下神经核则出现对侧上述核所支配的骨骼肌硬瘫(“硬”不明显)2)躯干四肢:健(对)侧深、浅感觉障碍;上、下肢肌硬瘫、躯干肌不瘫3.内囊损伤:(三偏症状)对(健)侧偏身感觉障碍对(健)侧偏身运动障碍双眼视野对侧同向偏盲4.大脑皮质某部位损伤:功能障碍特点为点对点、定位精确障碍性质与其管理的功能相关如伤及的部位为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某个局部,其导致的运动障碍称为“单瘫”;性质为软瘫,但病理征(+)和肌萎缩晚期(废用性)出现,此两点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不同D,B,思考题 患者: 男,56岁,突发脑溢血(脑血管破裂)入院,经检查该患者脑溢血部位位于右侧内囊膝和后肢,试分析可损伤可伤及哪些上、下行纤维束?病人有何主要表现?1.内囊膝和后肢损伤可伤及的上、下行纤维束: 2.病人主要表现有:(1)左侧深感觉和温度觉感觉障碍, 但痛觉存在,是因为痛觉在背侧丘脑已初步形成,损伤丘脑皮质辐射只是对其定位和定性不太准确;头、面部触觉存在,是因为头、面部触觉经两侧上行;双眼视野左侧半同向性偏盲;系右侧视辐射受损; (2)左侧眼裂以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系皮质核束受损;(3)左侧上、下肢肌硬痪,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系椎体系上运动神经元和椎体外系同时受损,病理征阳性,系椎体系抑制原始反射的作用消失;左侧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男性提睾反射消失),系椎体系的易化作用作用丧失;(4)躯干肌不瘫痪,是因为受双侧皮质脊髓束支配。
The end,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锥体系合并 锥外系受损,锥体系(中央前回或锥体)受损,系解期末考试试题类型一、判断题(只判对与错)(20分)二、选择题:(50分)1.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多选题—有多个正确答案三、名词解释(10分)四、简答题 (10分)五、分析题(中枢损伤) (10分)按教育部规定,试题中含有15%以上的外语专业词汇请注意!,系解期末考试考前提示一、每人准备2B铅笔一支因读卡器无法正确判 读除2B铅 笔以外的标记(包括钢笔、圆珠笔)二、拿到试卷后首先在机读卡上正确填好自己的 学号学号的填法是:以空格的右侧第一格 为学号的末位数字填写,左侧未填满的空格 一律涂黑三、今天是系解最后一次课考前答疑时间为7 月1-2日和考 试时间为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