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田蕴章书法讲座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34KB
约7页
文档ID:57607229
田蕴章书法讲座_第1页
1/7

田蕴章书法讲座田蕴章书法讲座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 【096-疾-收藏今人书法作品的危险性】疾,病也从疒,矢聲——《說文》 疾,小病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矢”作声旁——《象形字典》疾,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汉典》甲骨文 金 文 小 篆疾原本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金文的疾字,均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表示受了箭伤,其本义是指外伤但从小篆开始,疾字变成了从疒矢声的形声字,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专指外伤变成泛指小病(比较轻的病) 所以,古代疾、病有别,一般来说,重病为“病” ,轻病为“疾” 另外,疾的本义为以矢射人,矢飞急速,所以疾字又有快、急促的意思 疾言厉色: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常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疾恶如仇: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 另:【构造】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矢,会人腋下受箭伤之意矢也兼表声金文整齐化箭伤也是种病,故篆文将从人改为从疒,表示外伤轻病隶变后楷书写作疾 【本义】 《说文·疒部》:“疾,病也。

从疒,矢声 ”本义为轻病 【演变】疾,本义指①轻病:君有~,在腠(皮肤)理后泛指②疾病:方登道途,遂遘~恙|积劳成~|痼~引申指③缺点,毛病:寡人有~,寡人好勇有病则痛苦,又引申指④痛苦,疾苦:凡牧民者,必知其~|痛心~首用作动词,表示⑤痛恨,憎恶:君子~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恶如仇由于“疾”从“矢”取意,故又引申指⑥迅速,猛烈:动万物者,莫~于雷;桡万物者,莫~于风|虽乘奔御风,不以(似)~也|~风知劲草|~言厉色又表示⑦声音大,洪亮: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 【组字】疾,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疒部凡从疾取义的字皆与尖刺、毛病等义有关 以疾作声兼义符的字有:蒺、嫉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XX 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XX 年) jí 甲骨文表意,象人患病卧床之形;金文形声,从人,矢声;小篆改为从疒,矢声,本义为较轻的病痛一说表意,从疒从矢,本义表示人中箭卧床有疾)引申为病痛、痛苦、缺点、憎恨、急速、严厉等 【辨析】①以“疾”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 jí:嫉、蒺②疾/捷 这两个字都有快捷义,读音相近,是同源字。

③疾/快/迅/速/急 这五个字都表示快速义,区别在于:“速”在古代指一般的行进快速;“迅”多指来势猛烈、急迫,速度往往比较快;“疾”有紧迫、急切的色彩,速度一般也比较快;“急”指速度快而猛烈;“快”用于快速义,时代较晚④疾/病这两个字意义接近,古代“病”指病情加重或重病, “疾”指程度较轻的小病,后不再区别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XX 年)“疾”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其右臂的腋下中了一枝箭(矢),这就是受伤得病了金文②的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只是箭(矢)的形状有点儿改变,更接近于“矢”了③是小篆的形体,结构大变,把左边的“人”变成了“疒” ,这是因为人被矢伤,就要生病,所以把“疾”归于“疒”部也很有道理这样“疾”就有“病”的意思了当中的“矢”也同于金文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是由小篆的形体演变而来的疾”的本义是“病”(被箭所伤),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婴疾甚,且死 ”这是说:婴病得很重,将要死了由“病”义又引申为“痛苦” ,从“痛苦”又能引申为“憎恨” ,如:“吾疾贫富不均 ”(《资治通鉴》)意思是:我恨的就是贫富不均。

由“憎恨”又可以引申为“嫉妒” ,如《史记·孙膑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这就是说:庞涓恐怕孙膑比自己本事大,就嫉妒他另外, “疾”字本由“矢”(箭)组成,矢飞甚速,所以“疾”就有“快”的意思,如“疾雷不及掩耳” 、 “疾风劲草”等请注意,一般说来, “病”与“疾”有所区别,重病为“病” ,轻病为“疾” ——(左民安《细说汉字》 )箭射中了人——“疾” 、 “病”二字趣释“疾”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分别是“”或“” ,其中的“”是一“大”字,即为两臂张开的人其中的“”为“矢” 全字所描绘的是一只箭正好射中一个人的左腋下或右腋下,即一个人被箭射伤的情形有的学者认为古人用箭伤来代指疾病,因此认为“疾”的本义就是“病” 王国维《观堂林集·毛公鼎铭考释》:“疾之本字(指甲骨文的‘疾’字) ,象人亦(腋)下箸(着)矢形古多战事,人箸矢则疾矣 ”可知“疾”的初始意思是“箭伤” 古代战争很多,而弓箭是常用的武器之一,在战争中的人们经常被箭射伤,所以古人以为“疾”的初始意义是“箭伤”或“伤” ,由此再引申为“病,疾病” 从“疾”的结构形体可知,在古代初民看来,箭是一种致伤致病之物,这也是古人造“疾”字的心理依据。

疾”字的金文保持了甲骨文的形体,到了小篆,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写作“” 《说文解字·疒部》:“疾,病也从疒,矢声 ”许慎将小篆的“疾”说成是形声字,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段玉裁作注时说:“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这就是说,小篆的“疾”仍然是会意字 “疒”甲骨文为“” ,就像一个人病后躺在床上之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疒”为“病”之初文,再加上“矢”形而成“疾” ,其意思应是由箭伤引起的疾病也有的学者认为小篆的“病”字中的“疒”是甲骨文的“人”讹变而来,此说不可信由于“疾”字中含有“矢” , “矢”离弦后给人以迅速、急速的感觉,所以“疾”引申出“快” 、 “急速”的意思如《管子·度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 ”由于人受箭伤或生病后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疾”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如《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病”的甲骨文前面已经讲过了,其意思就是一个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人而进入小篆后则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一声符“丙”而成 《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丙声 ”所谓“疾加”就是比“疾”更重的病也就是说, “病”在上古多指重病如《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何晏集解:“包曰:‘疾甚曰病 ’ ”在上古, “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 , “病”指“重病” ,从文献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如《韩非子·喻老》中载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便告诉他:“君有疾……不治将恐深 ”此时蔡桓公的病不很重,故而称“疾” 过了些时扁鹊第二次见到了蔡桓公,发现桓公的病情很重,便告诉他:“君之病在肌肤 ”此时的扁鹊称“病”不称“疾”了第三次见到蔡桓公时,见其病更重,于是说:“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后两次见到蔡桓公时,显然桓公的病情严重,因而称“病”不称“疾” 再如成语“病入膏肓”中的“病”就是指病情十分严重的病据《左传·成公十年》载:春秋时,晋景公得了病,就派人到秦国去请名医来诊治医生还没有来,景公躺在床上梦见两个小孩在谈话一个说去请医生了,我们将怎么办?另一个则说,我们躲在“肓之上,膏之下” (古代把心尖脂肪叫“膏” ,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 ) ,医生就没办法对付我们了后来医生诊视后,认为景公的病已进入内脏之中,药力难及,治不好了可见“病人膏肓”中的“病”指的是难以治愈,并且危及人的生命的病——(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王力古汉语字典》【096-疾-收藏今人书法作品的危险性】http:///system/XX/08/11/(北方网) 来源:互联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