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91901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乙型脑炎mph2008李课件(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规划中心,主要内容,乙脑临床表现、临床分型 部分国家及我国乙脑流行史流行史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疫苗研究进展,流行性乙型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JE),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起病急,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其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重型病例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乙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和地理区域分布特点,多发生于

2、蚊类大量孳生的夏秋季节。,临床表现,潜伏期4天21天,一般为10天14天。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天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临床分型,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糜,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天10天。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临床分型,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天2天内上升至4

3、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机率较高。,文献资料:,并发症:发生率910,主要有支气管肺炎,褥疮等 后遗症:发生率720,主要有神经系统,精神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等 预后:病死率310,重症病例15,乙脑主要流行区域,日本、朝鲜、韩国、中国、越南、泰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家流行,乙脑主要在亚洲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分布在北纬850、东经65135地域。,乙脑流行史日本,日本1871年即有乙脑流行的记载,1924年发生了一次6 000余人的流行,1934年从死者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确定了乙脑的病原,此后定名为

4、日本乙型脑炎。19481966年间日本每年发生10005000例,1967年起病例急剧下降,1971年以后每年病例数达100例以下。1992年后每年病例少于10例 。,乙脑流行史韩国,韩国 1949年发生5 616例,2 729例死亡,以后每23年发生一次流行。 1958年发生暴发流行,病例达6879例。 近20年每年病例少于10例,病例主要是成人。,乙脑流行史泰国、越南、印度等,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乙脑流行逐渐扩大到亚洲其它国家。如1969年开始泰国北部出现病例数百例,以后每年出现数千例。 1979年以后越南每年发生20003000例。1989年印度全国病例达6498例。 1997年尼泊

5、尔暴发流行,病例达2336例,老挝、巴基斯坦等国也出现了流行。,乙脑流行史美国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为非乙脑流行区的国家或地区也发现乙脑流行。如1990年美属塞班(Saipan)岛首次报告乙脑流行,检查1984年保存的血清,结果均为阴性,说明病毒是新引入的,这是美国领土上乙脑的首次报道。 此后在印度的西北部地区、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山谷、澳大利亚大陆等地均报告发生了首次流行。国际上认为以上原为非流行区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乙脑是一种新出现的疾病。,乙脑流行史中国,我国乙脑开始发生年代不详。 自1922年以来每年均有乙脑疑似病例发生。 在19381940年间用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证明为乙

6、脑病毒感染病例。1940年从北京1例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分离病毒成功。20世纪50年代后经对我国30多个城市开展了人群感染水平调查,发现有较高的隐性感染率,说明我国乙脑流行广泛。,乙脑流行史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报告发病率均10/10万 19661967年全国乙脑年发病率均15/10万 1970年全国乙脑年发病率再次超过15/10万,1971年达到近年最高发病水平,发病率20.9/10万。,乙脑流行史中国,1972年后全国乙脑发病率持续下降1974年降至10/10万,1980年下降到5/10万1998年以后乙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2002年报告发病率为0.65/10万2005

7、年为0.39/10万。部分省份在1/10万左右,个别省份达3/10万近10年来有扩大到原来没有流行地区的趋势,如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东部。,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易感人群,通常认为扩散宿主应具备3个条件:,(1)能提供大量和足够量的乙脑病毒给主要传播媒介; (2)提供病毒的时间应在人群流行前的23周; (3)每年有大量的易感人群存在。,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血中病毒数量较少;-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有显性感染症状(0.1)。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猪: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猪数量

8、多;-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维持时间长;-血液中病毒滴度可高达103.5MLD50,足以造成三带喙库 蚊感染;-猪的饲养时间短,幼仔出生率高而无免疫力,受蚊子叮咬后几乎100%受感染,且受感染时间比人早24周,即 可构成猪蚊猪或人的传播环节。 猪(主要是仔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马、牛、禽类:,马 -乙脑病毒可引起马脑炎的流行,发病率一般比人高出10倍以上; -血中病毒滴度较低; -马的乙脑流行高峰期和人也无明显不同。不具备扩散宿主的条件,传播意义一般不大。牛 -被被蚊虫叮咬的概率很高,血清抗体阳性率很高,但很少有发病; -病毒血症低;牛犊的数量不多。不可能成为重要扩散

9、宿主。禽类 -数量很大,但三带喙库蚊不吸禽血,不可能成为重要扩散宿主。,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蝙蝠:,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蝙蝠的抗体阳性率可达30%52; -乙脑病毒可在蝙蝠脑内繁殖。具备储存乙脑病毒的条件,也有可能是乙脑病毒的储存和传播的宿主之一。但如何受到感染和扩散有待进一步研究。另有研究者推测,可能通过带毒侯鸟和蚊虫将病毒带到另一个地区引起流行。,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蚊虫: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蚊子种类繁多,库蚊、伊蚊、按蚊均能携带乙脑病毒在其体内繁殖而成为传播媒介,但以库蚊及伊蚊为主。我国以三带喙库蚊传播为主,它的分布与我国乙脑疫区范围基本一致,三带喙库蚊密度增高时,乙脑

10、出现流行;采取灭蚊措施,控制三带喙库蚊后,乙脑发病率下降。三带喙库蚊带毒率较其他蚊种为高(占90%),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低而排毒量高。 三带喙库蚊兼吸人血和猪血,是我国主要的传播媒介。,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蚊虫: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一般认为乙脑病毒在处于不利条件的媒介蚊体内仍能生存,或病毒经过成蚊越冬,或经卵传代。-有研究显示,实验感染蚊能带毒过冬长达3个月。-从自然界捕到的越冬蚊,在人工条件下可保存病毒163日。-从野外采集的幼虫孵育的成蚊可以分离到病毒。因此认为成蚊带毒越冬是可能的。但从越冬蚊的生态调查中发现,早春在野外捕获的蚊无卵,在秋天条件下有的雌蚊虽然可以

11、吸血,发生生殖营养分离,但吸血活动很低,进入越冬的蚊子大多数未吸过血。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越冬蚊不是主要的长期宿主。近年有研究肯定的提出虫媒病毒经卵传代的可能,但包括乙脑病毒尚存在很多问题未能解决。,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传染源与储存宿主:,受乙脑病毒感染的人和动物通过蚊子(我国主要是三带喙 库蚊)叮咬传播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流行病学,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或其他昆虫叮咬人体时传 入病毒是构成本病的自然感染途径.蚊子是传播本病的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有报道认为,蠓和螨也可能是乙脑的传播媒介。,流行病学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流行病

12、学,易感人群: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主要是少年儿童,流行区10岁以下儿童最为易感。随着近年对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发病年龄 构成发生变化,开始向大年龄推移。绝大部分呈隐性或亚临床感染,仅有少数出现典型症状。乙脑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显性感染,均能获得较强的持久性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流行病学易感人群,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1,一、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仍然较高:乙脑疫苗的广泛使用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落实防蚊灭蚊措施,至70年代中期发病率降至10/10万,80年代降到5/10万,1998年以后乙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病死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约在10%左右,如1999年夏季广西12个县

13、的百余个乡镇,发病人数达数百人,病死率高达22左右。,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2,二、全国仍然存在一些高发的省份:对近几年来全国乙脑疫情分析,我国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少数高发省份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河南6个省近5年发病率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平均年发病率l/10万,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0%以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5个省,平均年发病率0.51/10万1/10万,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数的20%左右。上述11个省报告的病例数约占全国病例总数的80%左右。一些原来的高发省份,由于广泛使用乙脑疫苗,发病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反映了采取干预措施后的一种疾病非自然流行状态。,疫苗时代的流

14、行特征-3,三、流行区域扩大: 在20世纪50年代,乙脑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流行,黄河流域地区仅有少数病例报告。近年来,乙脑流行区域范围明显扩大,目前除青海无病例报告外,新疆、西藏等以前无病例报告的地区也有病例报告。四、出现发病年龄后移等,乙脑及疫苗相关研究进展,全球乙脑监测进展,部分国家逐步开展乙脑监测 柬埔寨: 2006年开始乙脑监测 缅甸: 最近开始应用脊灰监测系统进行脑炎监测及其标本采集,并在2所国家级实验室进行检测 孟加拉国: 在3个主要地区的医院开始乙脑监测,我国乙脑监测,2006年报告发病率地区分布,乙脑病例后遗症监测,乙脑后遗症较多 (病例的20-75%) 全国常规进行6个月后的

15、病例后遗症调查 课题拟在甘肃省开展专项调查,乙脑疫苗研究及应用情况,我国乙脑免疫程序,乙脑灭活疫苗: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710天;第3、4剂为加强免疫。 2 乙脑减毒活疫苗:2剂,第1剂为基础免疫;第2为加强免疫。,根据情况选择疫苗使用种类:,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2剂,60%70%受种者产生免疫应答, 加强1剂后,85%90%受种者可产生良好的抗体水平。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1剂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各有利弊根据情况选择疫苗。,疫苗的储存和管理,乙脑灭活疫苗:28条件下贮运。自效力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2年。减毒活疫苗:8以下贮运。有效期在8以下保存为1年半;在

16、-20以下保存为2年。,禁忌征和慎用征,有过敏史者不宜注射外,对发热及其他急、慢性疾病和有脑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亦不予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除上述禁忌征外,有免疫缺陷或近期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用过有关抑制免疫系统药物者不能接种疫苗。,有效控制乙脑流行对疫苗的要求,安全,有效 免疫程序简单: 较少的接种次数 适宜纳入EPI 供应充足 价格低廉,1安瓿5人份,Photo credit: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1988 年在中国研发成功 在过去二十年里,接种儿童人数超过2亿,SA 14-14-2 乙脑疫苗,SA 14-14-2 乙脑疫苗的疗效,免疫原性资料和疗效资料来源: 中国 尼泊尔 韩国 最近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来自: 菲律宾 泰国,SA-14-14-2乙脑疫苗接种后一个月血清学保护率和滴度资料ASTMH 2006, Vaccine 1999, Glovax-Dr Sutee unpublished da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