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573632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学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第一节 事故预警的基础知识 1 预警与预警机制的概念 2 事故预警的目标、任务和特点(5个特点) 3 建立事故预警的原则和要求 简言之:及时、全面、高效和引导的原则。 4 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阐述其管理过程),预警管理体系 包括: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和事故预警系统构成。 外部环境预警系统:自然环境突变的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预警。 内部管理不良预警: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和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 事故预警系统:事故难控,警告并建议。 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智能化系统 (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信息收集、处

2、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 参看图6-1 (P113):,第二节 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现,大纲要求: 一、了解预警要素与阈值的确定二、熟悉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内容三、了解预警系统的实现,一、预警系统的概念:预警系统:建立预警机制的基础,它是在预警原理指导下,以事故现象的成因、特征及其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预警理论,构建对同性质灾害事故能够起到“免疫”,并能够预防和“矫正”各种事故现象的一种“自组织”系统预警系统也是一种以警报为导向,以矫正为手段,以免疫为目的的防错、纠错的系统。建立预警系统需要遵循以准确、客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系统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兼

3、顾硬件系统建设与软件系统结合的原则。*预警系统与预警管理系统的区别。,二、预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一)预警系统的组成 预警系统:预警分析系统预控对策系统 其中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监测系统主要是预警系统的硬件部分。 功能是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获得有关信息和运行数据; 预警信息系统负责对信息的存储、处理、识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统主要完成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和阈值的确定; 预测评价系统主要有完成评价对象的选择,根据预警准则、选择预警评价方法,给出评价结果,根据危险级别状态,进行报警; 预控对策系统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 其中监测系统

4、、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完成预警功能,预控对策系统完成对事故的控制功能。,(二)预警系统的功能,1 监测系统 过程:通过采集监测对象(如温度、压力、液位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将信号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后形成数字信号输出,或数字式传感器直接输出信号,这些信号通过传输设施(同轴电缆、控制线、电源线、双绞线等)送人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经由输出接口输出或通过人机接口输出到操作控制台的显示器、LED显示器、监控系统大屏幕、记录仪、打印机等外围设备上。 功能:监测系统主要完成实时信息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存人计算机,供预警信息系统分析使用。,2 预警信息系统 功能:预警信息系统完成将

5、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功能。事故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与事故有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原始信息。原始信息包括历史信息、现实和实时信息,同时包括国内外相关的事故信息。 组成及过程: 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 信息网的作用是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信息推断系统是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上述三个系统有机地结合完成预警信息系统的各项活动。,1)预警信息系统的活动 (1)信息收集。 通过对各种实时监测信息来源进行组合和相互印证,使零散信息转变为整体化的具有预报性的可靠信息。 (2)信

6、息处理。 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使之成为可用于预警的有用信息。 (3)信息的辨伪。 由于某些信息只反映表面现象而不能反映实质,因时间滞后而导致信息过时,系统的非全息性使部分信息不能完全反映整体,信息传输环节过多导致失真,造成伪信息出现。 伪信息往往会导致预警系统的误警和漏警现象发生,它所产生的风险比信息不全所产生的风险更加严重。 (4)信息存储。信息存储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积累以供备用,应不断更新与补充。 (5)信息推断。利用现有信息或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2)信息辨伪的方法(1)进行多种来源信息的比较印证,如果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则必定信息来源有误。(2)

7、分析信息传输过程,以弄清信息所反映的时间点,并分析传输中可能出现的失误。(3)进行事理分析,如果信息与事理明显相悖,信息来源有伪。(4)反证性分析,即建立信息与目前事件状态之间的关系,然后由目前事件反证原有信息,若反证结果与原有信息偏误较大,则证明信息来源有误或过时。(5)不利性反证,即假定信息为真,然后分析在这种假设下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若这种不利情况很多很严重,则这种信息应慎用。,3)信息基础管理工作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和功能 条件:规范化,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和定量的要求,信息来源符合一致性要求。标准化,采集信息过程的计量检测等都应有精确的技术标准。统一化,各类报表、台账、原始凭证

8、都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统一分类编码。程序化,数据的采集、传递和整理都有明确的程序、期限和责任者。 功能: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3 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目的: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构成:预警指标从技术层次可分为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类 潜在指标: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定量化; 显现指标:主要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但在实际预警指标选取上主要考虑人、机、环、管等方面的有关因素。 1)预警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预警评价指标:指能敏感地反映危险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建立预警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标准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是预警管理活动中的关

9、键环节之一。,预警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a)灵敏性。即指标能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险源的真实状态 (b)科学性。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使指标既能满足全面性和相关性要求,又能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叠。 (c)动态性。事故发生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要求评价指标应具有动态性,综合反映事故发展的趋势。 (d)可操作性。尽量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企业、行业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e)引导性。评价指标要体现所在行业总体战略目标,以规范和引导企业未来发展的行为和方向。 (f)预见性。预警指标应选定能反映现状和预示未来的指标。,2)预警评价指标的确定

10、(a)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年龄、疾病等。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气质等。技术因素包括经验、操作水平、紧急应变能力等。 (b)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 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作业环境和内部社会环境,如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等,企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可以包括自然灾害、季节因素、气候因素、时间因素、地理因素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等。 (c)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标 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资金。 (d)机(物)安全可靠

11、性指标包括设备运行不良、材料缺陷、各种物理参数(温度等)指标等。,(2)预警阈值的确定 预警准则 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用来决定在不同预警级别情况下,是否应当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 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否则会造成漏警、误警现象。 注: 漏警:若准则设计过松,则有危险而未能发生警报。削弱了预警的作用。 误警:若预警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多次误警会导致相关人员对报警信号失去信任。预警准则根据不同预警方法,具有不同形式。 预警方法 根据对评价指标的内在特性和了解程度,预警方法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三种形式,但在实际预警过程中往往出现第四种形式,即误警与

12、漏警。,说明:(a)指标预警。 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来发出不同程度的报警。 定量预警 假设报警的指标为X:,(b)因素预警。 当某些因素无法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报警时,可以采用因素预警。 为定性预警,如在安全管理中,当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缺陷时,发出报警。(c)综合预警。 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并把诸多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得出一种综合报警模式。,3)预警阈值确定 预警阈值确定原则上既要防止误报又要避免漏报。 若采用指标预警,一般可根据具体规程设定报警阈值,或者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报警阈值。 举例。若为综合预警,一般根据经验和理论来确定预警阈值(即综合指标临界值)。 如综合指标值接近

13、或达到这个阈值时,就意味着将有事故出现,可以将此时的综合预警指标值确定为报警阈值。,4)误警和漏警误警:包括2种情况,发出警报但未发生事故(一般误警)、发出警报但是事故发生级别相差一个等级。 一般误警原因: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安全区域窄,危险区域宽) 漏警:预警系统未发出警报,事故发生。 原因:将小概率事件发生可能排除在考虑之外、预警准则设置过松。,4 预测评价系统,(1)评价对象从安全系统原理的角度出发,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不良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预警系统中评价对象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机、环、管等方面的因素。从事故的发展规律来看,评价对象亦是生产过程

14、中“外部环境不良”和“内部管理不善“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构建了整个预警的信号系统。,(2)预测系统预测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必要的未来预测,包括:对现有信息的趋势预测,对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行预测,对征兆信息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对偶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作用高峰期以及预期影响进行预测。,(3)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及级别 对评价对象经过监测、识别、诊断、预测等活动过程后,预警系统需要对整个生产活动的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即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的给出预警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15、分别代表安全、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种级别(、I级)。对于预警管理活动,蓝色和黄色应用价值最大(解释原因)。一般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给出包括一下两种表示方法: A 时序性预警信号输出 B 安全风险预警信号输出 参看教材P120 图6-4、6-5.,二 预警系统的实现,预警系统通过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实现事故的预警和控制, 预警分析完成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功能 预控对策完成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和治错的功能(一)监测 监测是预警活动的前提, 任务:一是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建立预警信息档案,进行历史、技术的比较。 工作手段:是应用

16、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主要对象: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二) 识别 识别: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活动趋势。 主要任务:是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所谓“适宜”,是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是在横向纵向比较的双重评价之下,针对生产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实现的事故控制绩效,结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安全状态,综合判定生产过程是否发生或即将发生事故现象。

17、,(三)诊断 主要任务:在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量的描述。 诊断工具:是企业特性和行业安全生产共性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四)评价 任务:对已被确认的主要事故征兆进行描述性评价,以明确生产活动在这些事故征兆现象冲击下会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判断此时生产所处状态是正常、警戒、还是危险、极度危险、危机状态,并把握其发展趋势,在必要时准确报警。 特点:其风险可能是静态的,可能是动态的。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 方法:一方面可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事故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必要时咨询专家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