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56998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技术(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结构,体态 无病、无残,体能 耐力、灵活、速度、力量,体形 身高、体重,智能 潜能:学能、创意 实能:知识、技能,人格 品德:信仰、公德、法纪 性情:兴趣、性格、情绪,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是指青少年在身心的发展上明显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的发育上与正常同龄青少年有重大差异。 “偏离”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一般是指常模均值加减二个标准差以外的范围。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积极意义的偏离,如智力超常、天才青少年; 二是消极意义的偏离,如学习困难、品行与情绪障碍、身体机能发育迟缓等,有时称为“问题青少年”或“异常发展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1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 (1)

2、社会文化标准。 (2)发展标准。 (3)症状标准。 (4)经验标准。 上述四项标准都要使用统计学的概念与方法,因此,“统计标准”是判断异常发展的一个基础标准。 此外,还要考虑异常行为发生的频率、时限和是否具有突变性。只有那些频率高、时限长、突然改变的异常行为才应重点关注。,学生心理问题,2检出率 发达国家报导,5-20%的学龄青少年有行为问题。 我国1990年对22个城市4-16岁青少年青少年抽样调查表明,行为问题检出率达12.97%。 我国16岁以下青少年青少年约3亿,约有4000万青少年青少年患有心理行为障碍。 将发现的38种障碍可分为5大类:发育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躯体化障碍和其他

3、障碍。 其分布特点为:发育性障碍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行为障碍和发育障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情绪障碍则相反;学龄前和小学青少年以发育障碍与行为障碍为主;中学生以情绪障碍与躯体化障碍为主。,学生心理问题,3学生心理问题分类(台湾吴武典1996) 1)外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违规把过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 2)内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情绪困扰或非社会行为,包括:畏缩、消极、下合作、过分依赖、做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 3)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如理想,但并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往往兼具有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包括:考试作

4、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学生心理问题,4)偏畸习癖:或谓之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包括:吸吮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酒药瘾、性不良适应等。 5)焦虑症候群:由过度焦虑引发而来,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应症状或强迫行为,通常称为经神官能症或神经质行为。如:紧张、发抖、呕吐、恶心、心胸不适、全身无力、由过度焦虑所引发的强迫思考、强迫动作、歇斯底里等。 6)精神病症候:其行为明显脱离现实,属於严重的心理病态,包括精神分裂、躁郁症等。,学生心理调查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团体辅导研究结果显示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在学习动力

5、方面 48%的人无持久的学习兴趣 45%的人学习很少感到快乐 69%的人认为“考不好无颜见父母” 75%的人遇考试过分紧张 78%的人认为“考试失败是因老师出难题”,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在人际沟通方面 73%的人很少主动与人交往 76%的人认为父母很少听自己的建议 74%的人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75%的人认为“老师总是偏听偏信” 78%的人“难以宽容老师的错误” 70%的人不希望老师太关心自己 76%的人觉得和同学相比心烦意乱,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在自我意识方面 10%的人对自己无肯定的评价 78%的人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 71%的人不善于自我表现 58%的人缺乏恒心与毅力 80%的人从不会奖

6、励自己 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在生活调适方面 76%的人常因做梦而失眠 78%的人难有好心情 79%的人觉得生活灰暗,“对未来只能听天由命” 75%的人穿衣喜欢赶时髦做追星族 78%的人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在应对方式方面 43%的人不习惯制定一个行为计划 40%的人有情感冲突不会向人倾诉 47%的人不能回避困难转向其它活动 8%的人受挫时借烟酒消愁 11%的人常求神拜佛,学生心理调查研究,短程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随机选取4所高中,抽取高一、高二年级中的4个实验班和4个平行对照班学生,实验组共935人,平行对照组1023人。 采用地方课程教材心理素质教育

7、,用8周时间,由心理学系实习生实施统一的团体辅导活动课程教学。 结果发现,2个月短程的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动力、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生活调适四方面都有改善(P0.05)。,学校心理辅导,辅导实质: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民主式的协作过程,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 目标:学会适应,寻求发展。 辅导内容 学习辅导: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策略、计划、考试; 生活辅导:生活目标态度、社交、情绪、休闲、性、消费、危机、 家庭; 职业辅导:专业、职业选择、就业准备、职业适应。 辅导原则:面向全体;预防发展结合;尊重理解;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 辅导途径:开设辅

8、导活动课;学科渗透;团队活动; 个别或小组辅导;网络辅导。,攻击行为,攻击是一种以恶意的口语或行为对他人或物品加以伤害或毁损的行为。 辅导策略: (1)认知和情感的自我监控策略:协助青少年正确的辨识引发其生气的生理性情绪线索,透过示范、练习、图片、影片及讨论,协助青少年觉察。 (2)角色取替训练:针对青少年发生冲突的典型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青少年有机会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主体会各个角色在冲突情境中的可能感受、想法及意图,进而增进他对他人情感和认知正确洞察的能力。,攻击行为,(3)人际问题解决训练:透过有系统呈现处理人际问题的步骤,包括问题的界定、形成多重可用的解决途径、预测及评量行动的后果等

9、,协助青少年面对各种人际冲突情境,练习尝试各种解决方法,直到问题获得妥善解决为止。 (4)生气控制训练:建构新的正向内在语言,并以行为预演方式使青少年熟练,达到情绪控制,减少人际冲突。 (5)行为管理:应用行为契约及代币制度,随时增强其合作行为,并让非期待行为付出反应代价。,欺骗行为,青少年的不诚实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不经意的撒谎、刻意隐瞒事实,到考试作弊、说谎成性,轻重程度有别。 有欺骗行为的青少年具有较神经质、外向、高度紧张、容易发怒和激动等特征。 对未来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感,害怕失败,及缺乏早期学校成功经验等因素,也会使青少年更可能冒险采取欺骗的手段。 感受到学校或家庭对课业要求的

10、压力,结交爱欺骗的朋友,学校课程空洞,教师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采用过度威权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生畏,及学习任务被学生视为过度容易或困难,都为青少年的欺骗行为营造了有利的气氛。,欺骗行为,初级预防:实施诚实教育,发展说真话、面对问题、真诚负责的美德。 (1)将诚实的行为模式视为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在正式课程及学校日常的活动中,强调其重要性; (2)对学生非故意的失败或错误行为,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加以指导协助,高压强制会导致提高其采取欺骗手段的机会; (3)示范诚实的行为与态度 (4)教育学生欺骗行为对自己和别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价值澄清及问题解决训练的方法,提升青少年的

11、道德发展层次及解决冲突困境的能力。,欺骗行为,次级预防:防微杜渐,避免学生养成说谎欺骗的行为习惯。 (1)查证教师对学生的敷衍,使学生难以轻易诈骗成功。 (2)考虑学生程度,题型及作业形式采用必须自行完成难以抄袭的形式,考试座位的安排,作业的缴交时间等均应妥为规划,并对学生做必要的提醒,使学生无法,也不想作弊或抄袭。 (3)对於欺骗或作弊行为的後果应明确宣示且立即执行,使学生了解欺骗非但不易成功,且被发现後将立即面对得不偿失的后果。,欺骗行为,矫正治疗:搜集其家庭成长经验、人际行为风格、学业表现概况等资料,以分析其心理需求及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进行矫正。 设法减轻其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再教导其较

12、适切有效的行为模式; 进行行为规范的说明、示范与训练,以塑造其合於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 采取厌恶治疗,以使其对欺骗行为增加敏感性。 教师积极的关怀、同伴关系的建立、学习方法指导、人际问题解决技巧训练等协助,均有助於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满足及能力自尊的提升,是完整矫治欺骗行为不可疏忽的策略。,偷窃行为,偷窃行为占少年犯罪的50-60。 偷窃行为出现的原因很多,有因缺乏物权观念、不清楚行为后果、被物欲所惑而偷的“满足欲望型”;有因对父母、社会或他人不满,以偷窃来发泄其情绪的“反抗型”;有为获得他人肯定或自我肯定的“冒险刺激型”;也有因性格异常而有强迫性偷窃行为的“神经型”等。 就个人因素而言,偷窃者可

13、能缺乏物品所有权的观念,渴望获得他人的注意或关爱,得不到关爱或尊重时以偷窃加以报复,或作为证明自己有能力的一种表徵; 就环境因素而言,偷窃者常出现於贪财不道德的家庭,或父母过於严苛,零用钱欠缺,及父母失和的家庭; 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的偏差观念影响,学校的“功课第一”不重视行为规范,导致学生的挫折不满和缺乏归属感,也是助长偷窃行为的可能原因。,偷窃行为,青少年偷窃行为被发现,可采用下列策略加以辅导: (1)过度矫正法:除归还所偷窃的财物外,令其多赔心爱的物品以惩罚。 (2)反应代价法: 取消其某种权力或从其零用金中扣除相当金额。 (3)内隐敏感法:让其想像偷窃行为发生的情景,当偷窃动作出现之时

14、,将心像转为令其嫌恶之情景(如被羞辱、呕吐等),以惩罚偷窃行为;想像逃离偷窃行为(如把东西放回原位)及放松愉快的情景,以为增强,经多次联结后产生内隐的制约效果,可使青少年具备抗拒偷窃冲动的能力。 (4)分化增强法:对於青少年讲求荣誉诚实的表现加以增强,以提升其自尊,不再需要靠偷窃获得注意或自我能力感。辅导必须先与青少年有良好的辅导关系,并且协助青少年的家长和老师采行适切的管教措施的情况下才会有效。纯粹靠惩罚是很难杜绝青少年的偷窃行为的。,焦虑行为,焦虑是指个体因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 适度的焦虑有助於个体生理上的唤起作用,以应付即将来临的压力事件。 过高或

15、过低的焦虑则降低个体的表现水准,阻碍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严重的焦虑将导致个体产生习得性无助,对外在情境的压力完全失去应对能力。 青少年在学校中常出现的焦虑可分为三类: (1)课堂表现焦虑: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与学业相关的表现焦虑。 (2)学业成就焦虑:是指青少年在课堂中面临测验、考试的情境所出现的焦虑情形。 (3)社交焦虑:是指青少年在学校情境中,面临必须和同学或师长进行人际互动时,感到焦虑不安的情形。,焦虑行为,具有明显焦虑特质的青少年在面临压力情境时,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有:头痛、呼吸急促、胸口发紧、肌肉紧张、食欲不佳、喘不过气、心跳加速、想上厕所、头晕、肚子痛、手脚发抖、冒汗等;心理现象有:缺

16、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弱、易自责、烦躁等;动作表现有:说话速度过快或过慢、手忙脚乱、退缩、少参与活动、无节制的吃东西、自伤等。 青少年经常陷入焦虑情形的原因甚多,主要的因素包括: 缺乏相关经验或曾有过不好的经验; 生理上易激动; 对结果有过度严重的评价; 对自我能力有过低的评价; 对自我有过高的要求。,焦虑行为,针对焦虑行为的辅导策略包括: (1)放松训练:透过逐步绷紧再放松每一块肌肉的练习,使青少年能够在感到焦虑时放松自己,解除肌肉紧张的情形,以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 (2)自我教导训练:找出焦虑时的负向自我评价、逃避、自责、造成分心的负向内在语言,加以修正,设计出正面应对、正确自我评价、专注行动的正向内在语言,不断练习,直到能够应付压力情境为止。 (3)系统减敏感法:将焦虑情境依其主观焦虑程度,由轻微焦虑到严重焦虑排列,透过逐一经验练习克服的过程,有系统地降低焦虑情绪。 (4)社交技巧训练与练习:依青少年社交能力的缺陷设计社交技巧训练方案,让其在团体中练习,较熟练后再到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使其具备相关能力,能够表现出需要的社交行为,进而提高自我效能,减轻压力与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