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55505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大芬村油画与美国市场美中商务中心 姚定康 王奇 2006/2/132005 年大芬村油画的销售额,从 2004 年的 1.4 亿人民币跃增至 2 亿,数量超过 600 万张,出口比重达到 90%,再次独占鳌头,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基地。但是, 大芬村企业大多并不知道自己的产品被销到那些地方,更不知道国外市场的行情。其 实,美国才是中国大芬村油画最主要的终端市场。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 年美国进口 中国装饰油画就达 3050 万美元,而这些油画在美国市场的零售额会是该数字的几倍。 按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在占美国油画市场份额 60%的中国油画中, “大芬油画”

2、占了其中的 80%的比重! 美国市场上的中国油画,直接由大芬村企业提供的并不多,许多是从香港转口美 国,也有是从欧洲或中东转道美国,因为在美国的画商有不少是欧洲人与中东人。但 是,在美国这一大芬村油画最大的市场,至今并没有大芬村油画的办事处与代理商。 大芬村企业并没有参与油画产业的国际行销,只是处于油画产业链中利润最少的生产 环节。其实,大芬村油画完全有条件到美国从事工厂产品直销与接单,也一定会有更 可观的利润空间。还有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大芬村的每幅油画在国外并没 有标为中国产品,更无大芬村的任何标记。国外画商们熟练地以“模糊技术”让买家 “自我认定”产地,以至于国内有人在法国以几千

3、美元高价买了八幅油画到大芬村去 装潢,被厂家认定为自己产品,其实总价只值 2000 人民币而己。笔者认为,大芬村当前主要应该抓: “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国外建立销售公司,设立样品室、就地 展销接单。 扩大产品题材、提高产品价值,创立“大芬油画”的品牌。据说,大芬村已有企业在法国与中东设立了办事处,今后“走出去”的计划还有 到意大利与美国。但从一些媒体报导中了解,大芬村似乎有一种倾向,热心联络海外 画廊,从外地引进画家,代表大芬村去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画展,认为这样才能提升形 象与开拓市场。笔者认为,其实这是三个“误区”,很有必要提醒,我们认为:进入 美国市场主要不是靠“画廊”,扩大

4、美国市场主要不是靠“画展”,开拓美国市场主 要也不是靠“画家”。 大芬村的产品是“画”,我们上面这三点看法可能被国内一些朋友视为“奇谈怪 论”,其实应该被当作“忠言逆耳”,这是立足于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出于我们 对大芬村油画产业的关心,不希望由于某些“误导”,而使大芬村油画产业偏离原本 正确的方向。 因为,大芬村的发展定位是油画产业,而对一个“产业”现状的评估标准,从领导、 同行与群众都是以营业额,出口额,利税、产能(画师与画匠的数量)以及大芬村的 人均收入作为评估指标。将注意力转向画廊、画展、与画家,这是“产业错位”,如 同让一个经营很好的企业转向,去走“学院派”路线,去写科技论文。因为油

5、画产业 的“产品”是作为大众消费品的“装饰画”,画家的“作品”是定位于投资的“收藏 品”,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产品”是由成千上万人参与(就业人口多), 每年可接受数百万幅订单(产量高),产品价格只是几百人民币(市埸大),企业资金周转只是几个月而言(利税多)。“作品”则是由几十位画家参与,每年创作几百 幅,价格会比“产品”高出上百倍,销售周期更会是长达一年或几年的未知数。 就中国油画界的情况而论,连大芬自己也承认,大芬村画家的水平算不上一、二 流,那么为什么大芬村在国际上的名声,不比国内一些有数十年建院历史的画院小? 甚至还大得多呢?就是因为大芬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市场化道路,是根据市场需要

6、来发 展,是面向大众市场。所以,大芬油画村的初创期,没有著名艺术院校与画院的参与, 能打出这样一片新天地。也正是大芬油画村对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的社会作用, 得到了深圳市各级政府部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这是一些画院和学院难以得到的。 我们希望大芬村按文化产业面向大众市场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不要去走面向少数富 人,市场很小,所谓“纯艺术”的“学院派”道路。大芬村要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 产业优势,作为产业,当然没有必要与国内专业画家、学院、画院去一比高低。我们 也积极主张“原创”,那是为了增加“行画”产品的品种与水平,而不是希望转变大 芬村产品的服务对象与市场定位。我们还可以提一下,世界排名第一

7、的企业“沃尔玛” ,经营的都是最大众化的产品,而不是“作品”。就拓展美国市场,我们提出下面的意见,供大家研讨:一,开拓美国市场主要不是靠画家:我们认为开拓美国市场主要不是靠画家,而是要靠画商去经销“行画”。这是基 于大芬村油画产业的市场定位。大芬村的成功在于使油画这种高雅的艺术大众化,培 养出成千上万名画师、画匠、画工,每年可以生产几百万张广受市场欢迎的油画产品,大芬村油画产业的市场定位若以“行画”(临摹)或“的。“行画”或“原创”只表 示“题材”与“制作方式”的不同。一种产品的市场定位只决定于产品的用途。油画 既可作为大众消费品中的“装饰画”,也可作为少数人欣尝或投资的“收藏品”。 “装饰画

8、”是产品,“收藏品”则是作品。“行画”很需要画家的加盟以扩大题材, 提高水平。但以画家的作品与价位,显然达不到为“行画”获取订单的目的。 大芬村的成功经验在于市场定位的大众化。但社会上总是会有些尚未成名或名气 不大的“画家”,怀着酸葡萄心态,从心底里看不起为使大芬村成为著名油画村的画 师、画匠、画工们,看不起使大芬村富裕起来的这些无名英雄。他们以“阳春白雪” 自居,“清高”得将自己与大众化市场与画师们严加区分,他们以“艺术家”自居, 不屑于大芬村的经济奇迹,要成为今世“凡高”而让世界振惊,虽然凡高生前是如何 贫困。 作为大众消费品的“装饰画”,价位在一百美元左右,这在美国的市场极为庞大。 美国

9、有 3 亿人口,人均月收入 3 千美元。1 亿个家庭,众多酒店、餐厅、办公室都是 “装饰画”的用户。但如以“画家”的“作品”,以最低 2000 美元一张去“开拓”美 国市场,绝对会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靠画家不会给大芬村带来几十万、上百万 人民币的“行画”订单。虽然不少画家因为陈逸飞、丁绍光在美国的成功而对前途充 满信心,但当他们一旦知道了在纽约数以百计的中国画家的处境,就会冷静下来。这 些画家也出自名院,师承名家,功力并非一般。但他们立足美国市场并成名的难度, 确实比一位印度或日本画家在中国成名更不易。 画家从来是作为最有特色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他属于国家,但难以归属于某个城 市或乡村,如同

10、齐白石的家乡不一定可称之为“画乡”,甚至出过几位名画家的地方也难以称之为画乡,除非它能够形成产业,如同大芬村。现在大家熟悉的中国三大油 画产地或“画乡”,似乎都不是“借助”出了那些画家才致富成名。 二,进入美国市场主要不是靠画廊: 中国油画“走出去”的方式之一不是靠画廊,而是要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与展示厅, 或同当地熟悉市场的公司合作建立销售公司,就地销售与接单。这是因为不同的产品, 不同的市场定位,要用不同的营销方式。作为大众消费品的“装饰画”,与作为少数 人欣尝或投资的“收藏品”的营销方式完全不同。作为“收藏品”的油画是由画廊, 或通过拍卖行销售,一个作者的画,一年成交几幅就不错,价格最低几千

11、美元,高则 几万、几十万美元,所以干这一原创”分类是不准确行的就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 三年”的说词。 画廊卖的当然都是原创,但“原创”也不一定都能进画廊。画廊大多有固定的客 户,画廊的经营业绩与经营地点、经营者的社会形象与知名度、所经营的作品风格关 系密切。画廊对高产画家的订货从来不多,对市场保有量少的作品才有兴趣,所以己 故画家的作品往往很受他们重视,这是因为作品有较大“升值空间”。有些画廊也会 “卖断”或“独家经营”某位画家的作品,以控制作品流通量与价位。因此,画廊不 会是成交量数以万计的大芬村“装饰画”的经销渠道。由于在美国对取名“画廊”并 无特别限制,所以单从名称往往难以判定其经营何

12、类商品。但是,如果他是以低价成 批量订购,不考究作者,必然是经营“装饰画”或“行画”的画商。美国人对装饰画 价位的接受能力约为税后月收入的 5%-10%,也就是 100-200 美元左右。在美国作为 “装饰画”的油画的零售网络,主要是在大商场,家具店、礼品店。它们面对家庭或 个人消费者,价格不高、销量大。既使不谈商用“装饰画”市场,就按美国有 1 亿个 家庭,每个家庭会有十面以上的墙体,对装饰画的需求最少为 3 幅,更新期一般为 3 年,既使只有 50%家庭购买,年需求量也有 5000 万幅,远高于前面麦克维达的估算, 由此可见美国市场容量之大。如何中国每年出口 500 万幅,也只占其 10%

13、的比例,市 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扩大美国市场主要不是靠画展:油画是“画”,但中国油画或大芬村油画“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并不是去参加专 业画展,而是应该去参加另一类商展,例如“礼品展”、“装饰装潢展”、“工艺品 展”。这是由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决定的。这类商展的对象,主要为油画批发商,连锁 旅馆、餐厅、度假村装饰用品的采购经理。因为这些是作为礼品、装饰品、工艺品的 “产品”,而非“作品”,其用途是作为“装饰品”而不是“收藏品”。当然不存在 “复制”与“原创”的概念,大家最关心的是“喜欢”、“适合”、“质量”与“价 格”。而作为专业画展,其对象是富有的爱好者、收藏家与投资人,人们关心的侧重 为风格、作者的背景、作品增值的可能性。两类不同的产品,各有不同的市场,大芬 村油画去参加专业“画展”可见是“错位”。即使是“原创”,也应以“新产品”参 加“商品展”,而不要去挤“作品展”。因为这些“原创”或“新产品”,若有客户 “下单”一千张、一万张,绝对会让“原创者” 或老板们兴奋不己,这也是他们“成 名”的开始,会比参加“画展”有更大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