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5421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唐诗五首,R八年级上册,野望/王绩,1. 了解常识,疏通文意。(重点) 2.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 3. 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难点),学习目标,走近作者,整体感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傍晚,徘徊,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比喻隐居不仕,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细节探究,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

2、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说明特征,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

3、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黄鹤楼/崔颢,走近作者,整体感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4、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平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文?,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5、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使至塞上/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6、。,“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

7、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

8、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

9、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绘山势,流水,原野),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

10、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

11、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12、阴里白沙堤。,刚刚,向阳的树,指西湖的白堤,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里看出来的?,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