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4999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册)第三册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单元核心概念: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北方民族的兴起和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朝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一宋朝的建立(A)960 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二文

2、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B)1内容: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2评价: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第 19 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A)1、辽

3、的建立916 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2、澶渊之盟1005 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结束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3、西夏的建立1038 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43 年形成了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二、金与南宋的对峙(A)1、金的建立1115 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2、靖康之变1127 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3、南宋的建立1127 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

4、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 ,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4、榷场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 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2、元朝的建立1271 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 。

5、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3、南宋的灭亡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 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第 2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1、原因(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4)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2、时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3、表现:(1)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

6、广。大量开垦耕地(圩田、沙田、梯田) ,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2)手工业: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丝织业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海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海上丝绸之路(A)1、兴起的原因:(1)西夏

7、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2、表现: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名称的由来: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5

8、、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第 21 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一、活字印刷术(A)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活得成功。毕昇的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 4 个世纪。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 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火药武器(A)1、火药武器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2、火药武器的使用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的作坊

9、,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 、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 ,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征。3、火药武器的影响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 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沈括与梦溪笔谈 (A)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 22 课 元朝的统一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A)1、行省制度: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0、。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对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单元核心

11、概念: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第 23 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A)朱元璋于 1368 年定都应天(今南京) ,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B)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

12、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形成过程:(1)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600 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第 24 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A)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 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继位的皇太极于 1636 年称帝,

13、改国号为清。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A)1644 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上)一、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 (B)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2、过程: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章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

14、廷寄” ;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4、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

15、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4、东南:郑成功于 1662 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下)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A)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并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 ,镇江为“银码头” ,无锡为“布码头” 。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的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A)1、 四库全书: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 ,分为经、史

16、、子、集 4 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2、文字狱: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第 27 课 明清对外贸易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1、朝贡贸易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 “朝贡贸易” 。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即薄来厚往) 。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目,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2、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方控制和垄断,薄来厚往;重政治、轻经济;有限制的贸易。二、从海禁到闭关(B)1、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