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4258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四 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 (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1918年,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保卫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交售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行普遍义

2、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3、(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农民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2)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

4、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 (4)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表现 (1)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4.评价 (1)功绩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

5、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农业集体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而且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重理解 1.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

6、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过程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奖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

7、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一小问认识要依据材料的叙述归纳;第二小问,指导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定时空,找关联: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列宁为挽救政权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它“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再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3)提

8、信息,找关键:体现了租让制的性质和作用,也反映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 认识:租让制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一种,在经济上帮助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地位,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深化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2.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4)作用:巩固了政权。,【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9、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的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定时空,找关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五年计划的实行推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0、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日用消费品生产,必然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对现代经济关键部门缺乏重视,取消竞争妨碍科技进步,影响国家综合国力提高。 说明斯大林模式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 (1)原因:以斯大林为首的苏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方针与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节约消费、增加积累解决资金问题;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11、。 (2)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 工业化初期的经济政策 【典例1】 (2014全国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试题

12、分析】 本题的关键点是“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就与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租让制”形成关联。“租让制”是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工业方面实行的主要政策,即把一些工矿企业在一段时间里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所有权仍属苏维埃国家。本题题干中提及的两个钾矿之一由德国公司负责建设,这种方式正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做法,尽管一般认为,到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但由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仍在沿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D项正确。 “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说明苏联并不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A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体制尚未形成,不存在突破

13、“计划经济指令”的问题,B项错误。仅仅一个德国公司参与钾矿建设,不能说明整个苏联“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也与所学不符,C项错误。 答案:D,角度二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典例2】 (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试题分析】 本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对象,考查考生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

14、划的成就及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重点检验考生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为了彻底摆脱落后的处境,苏联在192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开展以钢铁、煤炭等为主的工业化建设,4年以后,生铁、煤炭产量翻了一倍、汽车等机器制造产量增加了数十倍,如此巨大的工业成就引起美国的关注。B正确。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并未对苏联造成多大影响,不会对美国产生吸引力,A错误。1928年到1932年,农业集体化未能保证城市供应,公有制也没有显示出优越性,这两者都不会引起美国的关注,所以C、D都是错误的。 答案:B,角度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典例3】 (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

1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试题分析】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苏联实施工业化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内提供,粮食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但同时,粮食出口却在增加。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A项正确。 B项

16、和D项都是造成苏联农业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但是,与粮食出口没有直接关联;C项所述并未在当时出现,相反,工业化速度并未因粮食产量减少而受到影响。 答案:A,【练考题】 1.(2017海南卷,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解析:B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1918年至1920年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题干“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C项错误;德军入侵时期是在1941年6月22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