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54218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和宋明理学(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第2课,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汉武帝,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明:“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儒学的地位演变,春秋 战国,秦,汉,开创,孔子 孟子 荀子,秦始皇像,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自学),焚书 坑儒 儒家等受到打击,儒学的地位演变,春秋 战国,秦,汉,开创,打击,孔子 孟子 荀子,原因: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统一思想的需要,确立为正统思想,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史料

2、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史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史料3: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 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史料4:“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指出材料中观点? 2、董仲舒之儒和先秦之儒的区别? 3、吸收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4、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儒学独尊”(核心),“君权神授”,加强君权,增加“君权神授”、“大一统”,二.罢黜百家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大一统”,法家,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文化专制,思想特点:外儒内法,(一)原因:(二)目的: (三)影响:,时代需要:起用儒生:新儒学内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二.罢黜百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积极:,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消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治“大一统”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有其

4、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 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1)天人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

5、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儒学的地位演变,春秋 战国,秦,汉,开创,打击,孔子 孟子 荀子,原因: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统一思想的需要,确立为正统思想,原因: 大一统局面及 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C,从战国“

6、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D,三.太学的出现,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汉代讲学图,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1)对 教 育: (2)对社会风气: (3)对统治基础: (4)对 政 坛:,1、教育体制:2、影响:,(1)中央: (2)地方:,创立太学(性质?) 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民间积极向学,利于文化传播 中下层人士可得入仕机会 东汉时太学生议政(太学清议)自学,中国历史

7、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自学),贵族 血缘,官职被 限定 ,虽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封闭性且民意无从体现,考试成绩(学识),世袭,自下而上推举,考试 (自上而下),积极: 局限性,先秦,汉武帝确立 察举制,魏晋时发展 九品中正制,隋清,德才、孝廉门望,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专题一 第3课,基本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8、; 发展要求: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自学)(二)创立过程,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宋明理学,儒学的地位演变,春秋 战国,秦,汉,东汉末年-唐,权威性受到削弱; 儒学复兴及理学创立先声 韩愈和李翱,北宋五子-理学开创者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宋明新儒学,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明代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二、创立过程,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1.创立: “北宋五子”,(3)二程的思想,哲学

9、思想:,修养论:,政治思想:,(1)周敦颐和邵雍(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2)张载开创理学中的“气学”,是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周敦颐和张载的思想主张和贡献自学,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程颢像,“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程颐像,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10、则阙了一物道理。,理学的方法论 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二)创立过程,1.创立: “北宋五子”,(3)二程的思想,哲学思想:,修养论:,政治思想:,“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孔颜之乐,(1)周敦颐和邵雍,(2)张载,程氏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

11、(根本)。,“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在论语 雍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仁德的人,一个人如果想成就自己那就要先承认他人,一个人如果想行事方便就要先给他人方便。,自己所不想要的,也不要施诸于别人,2.成熟:朱熹,主要思想,哲学思想:,修养论:,政治思想:,朱熹(11301200),“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2、”。,理学的社会政治观: 存天理,灭人欲,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 道德。,“天下事有大根本, 有小根本, 正君心是大本”, “天下之事本在于一人, 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 故人主之心一正, 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 人主之心一邪, 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文集卷七读大纪,“正君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万民, 正万民以正四

13、方”。他希望用“天理”来制约“天子”巨大的特权。,2.成熟:朱熹,主要思想,哲学思想:,修养论:,政治思想:,理气浑然一体,先有理后有气,循序渐进;格物致知;强调“仁”,“道统论”、“正君心”,评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3.发展: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

14、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王阳明答顾东桥书,根据朱熹的系统,那就只能说,因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因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可是不能反过来说。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王守仁恰恰是反过来说。根据王守仁的系统,则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15、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文集卷七读大纪,从材料中分析朱熹与王阳明观点的不同,“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王守仁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3.发展:陆王心学,陆九渊:

16、,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修养论:,政治思想:,心即理,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进一步发挥“仁”的思想,三、历史影响,1.积极:2.消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