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4160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教学课件》17超敏反应(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大多数情况下,局部的炎症反应可以清除抗原而不引起机体本身的严重损伤。 但是有些情况下,炎性反应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疾病甚至死亡。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超敏反应的分型,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第IV型由细胞免疫介导,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变应原(allergen):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

2、E,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组织蛋白 变应原,结合,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 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1、 变应原 (1) 吸入型:花粉、生活垃圾、动物皮毛、皮屑、霉菌和尘螨。 (2) 食入型:鱼、虾、蛋、乳。 (3) 药物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2、抗体:Ig E。3、受体:FcR I4、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5、生物活性介质:效应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前列腺素PGD、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LTC、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参与的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常见的型超敏反应疾病,1

3、、过敏反应: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血清等,( 皮肤红斑、呕吐、腹泻、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超敏反应: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支气管哮喘、鼻炎) 3、胃肠道超敏反应:鱼、虾、蛋、奶、花生等( 呕吐、恶心、腹泻) 4、皮肤超敏反应:药物、食物、寄生虫、冷热刺激(血管性水肿、湿疹、皮炎),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一)预防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最有效2、皮肤试验 取0.1ml在受试者前臂内测作皮内注射,1520 分钟后观察结果。 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 阳性。,临床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个体对某一变应原过敏,局部的肥大细胞在30min之内就会脱颗粒,

4、释放组胺和其它活性介质,使皮肤产生红斑,螨虫,变应原的皮试,3、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抗毒素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4、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 皮下免疫-IgG产生-与IgE竞争结合变应原,(二)治疗原则-药物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阿司匹林 :是环氧合酶抑制剂,抑制PGD2的生成。 色甘酸二钠 :稳定细胞膜,阻止靶细胞脱颗粒。 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竞争结合效应细胞

5、上的受体)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 - 组胺拮抗剂 阿司匹林 - 缓激肽拮抗剂,升高胞内cAMP,抑制靶细胞脱颗粒,3、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 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病例分析,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发生快,消退快。几秒 几十分钟内出现症状 2、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 3、有明显个体差异

6、和遗传背景,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一、型超敏反应特点 1.IgG、IgM类抗体直接与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抗原作用; 2.激活补体系统、单核吞噬细胞、NK作用下造成靶细胞损伤和溶解。 3.靶细胞可能是血细胞、肿瘤、寄生虫感染细胞、自身组织。,诱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1、同种异型抗原:组织细胞表面固有抗原,如细胞ABO血型抗原和Rh抗原,血小板抗原。 2、修饰的自身抗原:由于微生物特别是病毒感染, 药物或理化因素的作用。 3、共同抗原:某些病原微生物与自身组织抗原有交叉性反应性。 4、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发生过程,抗体与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损伤靶细胞。细胞损伤机制: 1

7、)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攻膜复合物杀伤靶细胞;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血细胞结合IgG抗体后,通过单核吞噬细胞表面的FcR,或由C3bR介导,调理吞噬作用; 3) ADCC效应:对于组织细胞,在特异性IgG的介导下,效应细胞通过FcR 产生ADCC效应而杀伤靶细胞。,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疾病,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重症肌无力(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神经-肌肉传导障碍) 自身免疫性受体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胰岛素抗性糖尿病),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新

8、生儿溶血的机制?,病例分析,型超敏反应特点: 1.IgG、IgM类抗体直接与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抗原作用; 2.激活补体系统、单核吞噬细胞、NK作用下造成靶细胞损伤和溶解。 3.靶细胞可能是血细胞、肿瘤、寄生虫感染细胞、自身组织。,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特点: 1、可溶性抗原与IgG、IgM 形成IC。 2、通过激活补体途径,产生过敏毒素。 3、肥大细胞、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 4、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由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在肥大细胞、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

9、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发生机制,游离抗原+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IgG/IgM活化补体 吸引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参与,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即实验性局部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免疫家兔,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注射局部就会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类Arthus反应:反复注射胰岛素,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大量动物免疫血清 某人 1-2周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 现皮疹、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 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族链球菌、乙肝病毒、疟

10、原虫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病毒、支原体感染有关)自身抗原:自身变性的IgG分子。自身抗体:抗变性IgG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RF),病例分析,某男孩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型超敏反应特点: 1、可溶性抗原与IgG、IgM 形成IC。 2、通过激活补体途径,产生过敏毒素。 3、肥大细胞、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 4、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

11、vity, DTH,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发生慢(接触变应原24-72h出现炎症反应)故称迟发型(delayed type)超敏反应,参与抗原 胞内寄生物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 细胞性抗原肿瘤细胞、移植抗原 化学物质2,4,6-三硝基氯苯、染发剂 参与的效应T细胞 CD4+Th1(主要)和CD8+CTL细胞;,特 点(1)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病例分析,高校新生入学后,以PPD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红肿硬节: 5mm,阳性 15mm,强阳性 5mm,阴性 接种BCG,4872h,结合分枝杆菌的纯化蛋白衍生物PPD: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四型超敏反应比较,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不同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上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但以一种为主,四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